鄒城市石牆鎮江莊村西有一個大坑叫「郗家坑」。說起「郗家坑」,有個傳說,據村裡老輩人相傳,以前郗家祖上每年冬季都要在此坑中「打響場」。
何謂「打響場"?從前,郗家在當地也是名門大戶,田產比較多,每年夏季小麥收割下來後,來不及全部打曬完就要忙著夏種等其他農活,剩下沒有軋完的麥子只能先垛好,等到冬季農閒時再軋場。為了少佔用農田就在村西一低洼處挖了個大坑,目的有二:一是蓄水,天旱時用此坑的水澆灌周圍的農田、菜園;二是冬季在此坑中碾軋小麥等農作物。
據傳說每年一到冬季,坑中結了厚厚的冰後,就在冰上鋪上木板,木板下掛著鈴鐺。當牛馬拉著碌碡在木板上碾軋麥子或其他農作物的時候,木板下的鈴鐺就會發出悅耳的響聲。人吆喝牲口的聲音,碌碡碾軋農作物的聲音,鈴鐺響的聲音交織在一起仿佛一首美妙的交響樂,響徹大地。人們管這叫「打響場」。據說,每到「打響場"的時候,四面八方村莊的人們都前來觀看,甚至幾十裡外的人都有騎馬前來觀看的。
這個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還有,現在已被人填平建成了院落。當地少年時常在此坑中戲水,此坑圓形,直徑約二十米左右,深有三、四米。那時常聽人們把此坑叫做「qiqi坑",當時年少只聽此名,沒有探究為什麼叫「qiqi坑"。原來我們家族的姓郗以前讀音為chi一聲,後來人們都把「郗家坑"說成了諧音「qiqi坑"。細細品味才知道這與當地的口音有很大關係。聽村裡年長的人閒談時說起「打響場」,才得知此坑應叫「郗家坑"。
2013年去魚臺郗姓族人家時,聽他說起此坑:以前,郗家祖上在當地也是大戶人家,自從挖了此坑後,沒過多少年,郗氏家族便家道衰落,因為此坑倒了黴。聽了他的話,後來推測,也許當年郗氏祖先因為家大業大,滋生了傲慢奢侈的心理,或許遭人嫉妒。從此家族不振。事實上,任何一個王朝,一個家族,總是經歷興起、鼎盛、衰落的過程。世間萬物莫不如此。想家族和順永存人間,唯有讀書明理行善積德。"忠厚傳家遠,文章萬世長"。「世上數百年老家,全在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告訴了人們做人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