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農村俗語,現代人又給予了新的的定義叫做個性教育,而在以前俗語多半也是作為一種知識教育傳播,古時候老百姓很難接觸到古詩詞這些知識,但是人們也渴望學到很多知識,而只能通過長輩們教導來懂得萬物,俗語通俗點說就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語言,它不但教育後代子孫做人的道理,還有識別萬物的本能,所以說俗語包羅萬象一點不為過。而現在很多俗語逐漸消失,人們接觸了新的文化教育,對於這種傳統語言只是當做一種民俗文化。
其實老一輩的俗語能被傳承,就是因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現在在農村依然很多人在交流的時候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會拿出俗語表示,比如說道做人,會說常言說得好「人無完人,物無完物」,而故此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話是正確的,所以俗語又被稱為:老話、常言、俗話等,而在眾多的俗語中有這麼一句話「男無性爛如鐵,女無性碎如麻」,從字面上來看也是和做人有關,但是這句話具體是啥意思呢?
「男無性爛如鐵」,古代老百姓對於男人的性格比較注重,現代人說的脾氣,如果一個男子長大成人後唯唯諾諾很難成氣候,其實在古代就有勝者為王的言語,而一個男子只有剛強才能有一番作為,而這裡說到的「性」當然就是性格,很多人可能以為農民比較樸實都是老實巴交,而老實巴交和古人理解的性格並非一個問題,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性格孤僻或者比較懶散這樣的人會被指責沒出息。
以前有些無業游民無所事事遊手好閒,而這樣的人生活比較破落,人生一塌糊塗,而老輩人用爛如鐵也比喻這種人,其實在農村還有這樣的一句俗語「男無性不鋼,女無性無秧」而這句話所描述的則是同等意思,作為一個男子就應該做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才能有一番作為,老輩人經常說「恨鐵不成鋼」,鐵與鋼相比當然不如鋼,而老輩人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
「女無性碎如麻」,這裡說的女子無性格碎如麻,可是大家想的男子應該要強,首先以前女子是沒有地位的,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而如果沒有一個溫柔的性格,那麼這樣的女子也是比較強盛,心氣高性格要強的女子在以前是不受歡迎的,並且這樣的女子一旦結婚後,生活上可能也不和睦。
現在社會雖然男女地位平等,但是身為女子還是應該遵守三從四德,拿現在來說,有的女子過門後,性格不好整天和婆家吵架,這樣的日子也不長久。當然每個人的品性可能不同,但是身為女子來說就想改相夫教子,所以老輩人希望後代女子能做到為溫爾雅,另外女子性格不能像麻糖一樣粘人,而碎如麻就是指的麻糖,如果對於自己的丈夫太粘人,影響丈夫去做事。
其實很多俗語它的含義都比較深厚,就好比我們知道的四大名著,看似很普通的文學,但實際我們從小老師就教導我們,四大名著就是諷刺當時社會一些不好的現象,而很多俗語其實也帶有貶義的意思。老輩人的人可能很多人不願意聽,但是這些老輩人生活經驗,很多人還是願意去接受,而老輩人說出這樣的俗語,就是希望後代子女能少走彎路,該做人做事,老輩人也不想恨鐵不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