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李遠《句》
俗語作為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如今能夠在百姓口中代代相傳,離不開其通俗性和趣味性。縱觀現存俗語,語句都非常簡練,反映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經驗,更能看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群眾,應該經常能聽到一些俗語,像「比登天還難」、「被人賣了還幫別人數錢」、「病急亂投醫」等等。從廣義上來說,俗語下面還有分支,包括歇後語、口頭成語等等;從狹義上來說,俗語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和下屬分支不一樣。
追溯一下「俗語」一詞,最早可以在西漢時期找到答案,但是要說俗語正式成為定型語句被運用,那還要說班固這個人。班固最早在《漢書》中記載了一句——「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這句話直接點明了當時官府牢獄的黑暗,用這句話表達出了對牢獄的厭惡。
02
俗語雖然是比較粗糙,但是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有很多人說俗語不好,太過於封建迷信,這是以偏概全的說法,因為俗語自身就受時間的限制,很多俗語只是在當時那個年代有效。當然了,也有很多俗語放在今天依舊適用,就好比今天要說的這句——「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
初看或許覺得很難,不容易理解,只要是明白其中幾個詞語,其中含義就會一目了然。該俗語將男性和鐵聯繫在了一起,將女性和麻聯繫在了一起,鐵是最為常見的金屬,麻為人們常吃的糖類。古人藉此比喻,足見其智慧所在。
03男無性如鐵
讀起來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當你把這句話和「恨鐵不成鋼」聯繫在一起,你就會明白什麼意思了。眾所周知,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古人也不例外,當他們的孩子實現不了他們的願望時,他們就會做出感慨。
鐵和鋼都是被賦予了靈性,鐵不耐腐蝕,容易生鏽,而鋼正相反,並且還寧折不彎。如果男人的個性和鐵一樣,那麼必將無法在社會上成才,甚至會受人欺辱,失去尊嚴。如果男人的個性像鋼一樣的話,那必將成為棟梁,放在社會有用的地方,且值得人們信任,受到人們尊重。
所以這句話中的「性」指的是性格,希望男人都能有個剛強堅毅的性格。放在現代社會來講,這句話依舊適用,特別是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大,備受壓力但壓不垮的人,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性格。如果你熟悉歷史,你看一下咱們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基本上也都是這個性格。
04女無性如麻
前半句理解了之後,後半句就容易很多了。眾所周知,古代社會是男尊女卑,女子基本上沒有什麼地位可言,那麼這句話為何要說女子應該有個性呢?咱們舉個例子就很好理解了:
古代有四大醜女大家應該都知道,特別是鍾無豔和阮氏,雖然他們面貌比較醜陋,但是非常聰明有計謀,在家能夠相夫教子,在外可以給丈夫支招,這就是他們的個性。相反,如果一個女性沒有個性,家庭生活上只知道順從,幫不上任何忙,時間長了就會讓人乏味,就像是麻糖一樣,剛開始還覺得比較好吃,在嘴裡時間長了就沾牙。
所以這句話想要表達出來的是:希望女子也都能有自己的性格,或智慧、或狠毒、或豪爽、或妖嬈等等。縱觀中國歷史,上官婉兒就非常有智慧、呂雉就非常狠毒、秋瑾就非常豪爽、夏姬就非常妖嬈。他們都將自己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裡不細說。
總的來說,這句俗語是闡述了性格的重要性。放在現代來講,性格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尤為重要。不得不說,古人非常有智慧。
05往期精彩文章
古人云:「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 此話並非迷信?有何依據?
1996年清華才女無視親人勸阻,執意嫁往非洲,如今生活如何?
俗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精氣神有多重要?
清朝兵權不是都在兵部手中,而是一直在變動,不同時期各不相同
清朝有種特別的官職,品級雖然不是太高,但地方官見了都畢恭畢敬
06參考資料
《句》、《漢書》、《中國傳統俗語叢書》、百科資料等
題/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到底啥意思?老祖宗的智慧之談文/尋歷史真相-宥乾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