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法制晚報訊(記者 董振傑)前段時間,遼寧農民王承德賣「太歲」賺數百萬的消息引發不少關注。近日有網友稱,河北香河村民小李也發現了一隻「太歲」,重達80餘公斤。小李表示,希望能有專家幫助鑑定一下「太歲」的價值。小李的母親則希望能用這個「寶貝」換來收入,為兒子討個媳婦。
法晚記者發現,有關太歲的新聞常見諸報端,但對於太歲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以及其藥用價值,目前尚無定論。
講述 水塘內摸到「太歲」 切小塊水煮後不好嚼
近日,法晚記者來到河北香河縣安平鎮某村小李的家中,見到了這隻「太歲」。只見一塊外表黑乎乎的肉團狀物體躺在村民的庫房地面上。這塊「肉團」觸感柔軟而有彈性,摸起來有少量黏液,聞起來並無任何氣味。肉團有個切口,從切口往裡看,裡面呈現半透明的肉色,看起來和牛皮筋有點兒相似。
當著記者的面,小李和一名網友合力將這塊肉團放在電子秤上稱量,重量定格在80多公斤。
「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希望有人能夠幫助鑑定一下。」小李說,他兩三天前在離家不遠的水塘裡抓魚時,在淺水區域觸摸到這一奇怪的物體,「用手摸到了一塊軟軟的東西,嚇了一跳。仔細摸一下,最後發現有這麼大一塊物體。」
小李和父親用三輪車將「肉團」帶回,放在了庫房裡。「我上網查了一下,這個東西好像就是太歲,聽說有藥用價值。」
小李說,自己將「肉團」弄回來時,並不知道到底該如何存放,也不知道到底什麼味道,於是就割下來一小塊,放在鍋內煮了一下,感覺不太好嚼。切一塊燒了一下,燒過之後遺留黑色的碳化物。
小李的媽媽向記者表示,家裡無意中得到了這麼一個「寶貝」,感覺很稀奇,現在兒子還未婚,希望能靠著這個「寶貝」為兒子賺回結婚的費用。
回顧 媒體報導遼寧農民賣「太歲」賺百萬
近年來,「太歲」時常見諸報端。近期較為轟動的一則有關「太歲」的新聞報導稱,2015年3月,遼寧農民王承德意外獲得140斤「太歲」,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網紅」,甚至被稱作「王太歲」。
此後的一年間,王承德基本上是在賣「太歲」中走過來的,「太歲」的價格一路高歌猛進,由最初的一斤一萬賣到一斤十萬。如今,一年過去,「太歲」最終給王承德帶來了將近300萬元的收入。
今天上午,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發現,網上也有人出售太歲,標價為5000元每斤。網上的這名賣家表示,自己所售太歲肉肯定是真的,太歲是從東北購入,切開零售。
疑問
太歲到底是什麼東西?
古代典籍裡有記載
大家稀奇圍觀的同時,很少有人知道「太歲」是何物。
有媒體稱,「太歲」是一種黏菌,是介於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種原質體生物,既有原生物特點,也有真菌特點。還有專家認為,「太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一切動物的祖先」。
記者搜索相關資料發現,在古代典籍中,對「太歲」有多處記載。
東晉道家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太歲」分纖維狀「太歲」和肉膠質「太歲」兩種,纖維質「太歲」產於大山,無彈性,近靈芝;肉膠質「太歲」產自大地,有彈性,有肉質紋理。「太歲」生長十分緩慢,一年只生長5%。
在《山海經》中,「太歲」也被稱為「視肉」「聚肉」「肉芝」。據《山海經》記載,「視肉」最早是作為古代帝王生前喜歡食用的物品出現在古帝陵前的。具有「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 的特點,也就是說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長。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肉芝,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類,與常見的靈芝,並稱為「本經上品」。《本草綱目》裡還列舉了幾個以「芝」為主的藥方,說明對一些疑難病症有著特殊療效,其共同的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於它具有自生自長的特點,顯得更加珍貴。
發現 有人花數千萬收藏數千太歲 欲開博物館
法晚記者發現,隨著「太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一些收藏家開始專門收藏「太歲」。
收藏者朱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家中有10多個「太歲」,都是從全國各地購買的。他幾乎見過國內大部分的「太歲」。八九年前,自己家中的一名親戚患了癌症病重,躺在床上等死,他就把家中的一個「太歲」割下來一些給這個親戚食用,「沒想到治病效果很好,現在過去八九年了,親戚還健在」。
河北石家莊有一位企業家王先生稱自己收藏有數千個「太歲」,大小、形狀、重量各不相同。他是從10多年前開始收藏的,這些「太歲」來自全國各地,已經花費了數千萬元積蓄。
「我想辦一個『太歲』博物館,展出我收藏的『太歲』。」王先生表示,自己只是像收藏文物一樣收藏,有時也在圈內交流,一般不出售。碰上有人特別想要,有時抹不開面子,才會忍痛割愛。不過談及小李發現的這個80餘公斤的「太歲」,王先生認為在水塘裡面的「太歲」由於遭受水體的各種汙染,品質並不太好。
觀點交鋒
1。本質為何尚無定論 藥用價值未經驗證
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張惟材研究員看過圖片和視頻之後告訴記者,從現有的情況推測,小李發現的「肉團」是太歲的一種,也就是俗稱的「肉靈芝」。
張惟材研究員稱,自己見過不少太歲,實驗室內也有多個鑑定樣本,目前全國很多省區市都有發現,有數千個之多。有的在土裡被發現,也有在水裡及水邊發現的,對於保存完整、形狀美觀的太歲,有不少人開始收藏。說起「太歲」的價格,張惟材研究員說,可以參考的價格是每斤一萬元。
由於在古代藥典上有記載,民間也有人開始試著將其作為藥用,據說對腫瘤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這些功能還缺乏系統的藥效學實驗數據支持。
有媒體報導,「太歲」肉靈芝是天然形成的,由很多不同菌體慢慢聚合在一起,形成菌體團。對此,張惟材表示,太歲的形成和其生物學本質尚無定論,這些只是推測。
2。「太歲」是「太歲」菌代謝的產物
王朝江是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遺傳生理研究所研究員,他曾對數百個「太歲」做過多年研究,已經在相關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王朝江看過記者提供的照片後說,小李發現的確實是一種「太歲」。
「『太歲』是一種客觀存在,實體就是『太歲』菌代謝的產物,同時又是營養物。通俗些講,『太歲』實體就是一個大肉塊。」王朝江表示,「『太歲』菌不是一種,而是一類」。
他解釋,儘管「太歲」實體生於土壤中,但是「太歲」體內沒有土或者石塊,而有的「太歲」實體切開后里面又是空的,這說明「太歲」實體是向外膨脹著生長的,當外界能量不足時,「太歲」菌會把在向外界攝取能量時代謝生成的「太歲」肉作為食物消耗。
王朝江說,對於「太歲」的本質,目前學界的解釋比較亂。「從生命體上來說,『太歲』含有很多細菌和少量黴菌,這是客觀存在的;從成分上來說,含有多糖、蛋白質、核酸。」
「太歲」裡面普遍含有細菌和黴菌,有細菌黴菌的就會有蛋白質和核酸,而核酸代表生命體的存在。現在尚不能界定哪是細菌核酸,哪是「太歲」核酸,所以下結論說「太歲」裡面含有核酸為時尚早,還需要繼續進行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