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在元明兩代,龍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史書上。今天,我們就以「龍」為引子,帶領大家進入元明的世界。
龍的非凡意義
龍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非凡,從最初紅山文化中出現的龍形玉器,到後來元明時期頻繁出現的龍的記載,龍越來越多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考察了大量史籍,我們發現元明兩代有大量龍的記載,不過在本書看來,龍並不存在,它更可能是一種集體癔症,但通過「龍」,更有利於我們去了解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特徵。
元代首次記載出現龍是在至元29年,這是元朝建立後的第22個年頭。這條龍出現在太湖邊,隨著蛟龍騰空,洪水便從龍口傾瀉而下,淹沒了鹽湖的莊稼地,良田瞬時變成了沼澤。隨後,龍的出現越來越頻繁。
元順帝至元五年,一條惡龍撲向福建省的某處山谷,惡龍攜帶著疾風暴雨橫掃了800戶民宅,衝毀了1300公頃農田,此後的17年,有關龍的記載不斷出現。
見龍事件不斷d增加,使蒙古人大為恐慌,但在蒙古統治下的漢人們卻用自己的邏輯,毫不費力地解釋了這些奇怪的事件。他們聯繫帝國境內叛亂四起的背景,認為這是元朝即將衰亡的天兆。
果不其然,1836年,朱元璋在一眾叛亂者中脫穎而出,並最終建立了明朝,元朝走向了滅亡,此後在朱元璋統治的洪武年間,再無龍的禍患。
明代的見龍事件
明朝第一次有龍的記載是在1404年,那是永樂帝登基的次年。永樂帝就是我們熟知的明成祖朱棣,他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推下皇位,自己登基為帝。
永樂年間的見龍相比於元朝,所帶來的危害略有不同,元朝見龍以風暴、洪水等自然災害為主,到了明代則演變成了瘟疫。當時的人們猜測,這是永樂從自己的侄兒建文帝手中篡奪了帝位,遭到了天譴。永樂駕崩後,直到15世紀80年代,整個王朝內才基本沒有龍出現的記載。
之後,見龍的記載漸漸多起來是在弘治年間,首次的官方記載是弘治九年5月25日,那天京城附近突降雷暴雨,一龍突然從一名士兵的刀鞘內騰起。第二次是在九年後,紫禁城宮殿內忽然旋風大起,人們看見風中有幻影,正馭風升空而去,史家後記載為
「若有人騎龍入雲者」
可能龍是上天的造物,也是皇帝個人的象徵。儘管如此,民間還是想方設法要與皇家保持一致。在明代,官民模仿皇家風氣更甚,繡匠們常常去掉一隻龍爪,使其不能被算作龍,藉此繞過官民限用的禁令。
龍也可以是不滿皇帝統治的徵兆。正德皇帝在位期間,龍見變得頻繁,有人猜測,這是上天對正德皇帝的警示。在歷史上,正德皇帝是明代最荒唐的皇帝之一。他對市民的生活十分感興趣,於是就在禁內設立市場,讓宦官扮成商人,還要裝作討價還價的樣子,他自己則扮成富商,買進賣出,以此取樂。
不久他又迷上了軍事訓練,於是把皇宮變成了練兵場,炮聲震天。中國的皇宮都是土木結構,極易引起火災,結果有一次竟將皇帝的寢宮乾清宮燒得乾乾淨淨。最終正德皇帝醉酒墜水後得了重病,20天後就死去了。
水是龍的標誌性元素,因此有人大膽暗示,正德之死是龍所為。到了萬曆年間,龍的出現一樣十分頻繁。有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158條龍驚現南京西郊空中,旋崩地陷溺死者無數。到了崇禎年間,依舊有龍的出現。不久,明朝滅亡。
龍作為氣象符號
龍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同樣他們也是元明這段歷史的一部分。不過他更多的只是當時人們描述極端氣候的符號。
海岸上的龍,可能就是在海洋上掀起的海嘯,飛掠長江流域的龍則是暴漲的洪水,黑龍劈裂房屋、拋撒瓦礫,也就是我們說的旋風,把將水吸入天空的龍,稱作水龍捲。不過我們又不能以偏概全,僅僅把龍解讀為氣象。這種解讀即便正確,也會忽略龍在古人心中的心理狀態和政治影響。
元明時期,人們對惡劣天氣的判斷能力與我們現在一樣好,當他們看見龍的時候,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惡劣的天氣,他們還能聯想到被擾亂的宇宙秩序。
這或許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何以皇帝必須聲稱自己控制得住龍,龍使普通民眾感受到自己的脆弱性,面對不可預測的上天和時而冷酷無情的國家,百姓只能選擇服從。對於皇帝來說,無論龍是氣象符號,還是一種心理狀態,它都是各路君王竭力爭取的對象,通過它才可以證明自己繼承大統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