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潛,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其詩詞具有明顯的田園山水特徵,恬淡閒適,性情淡然,擅長描寫自然景色,筆法細膩,刻畫生動,能很好地地將情景與心情緊密的聯繫起來。開元十四年進士及第,一路升遷大多為御史言官之類的閒散小官,仕途平淡無奇。後爆發安史之亂,棄官出走,歸隱山水田園之間,遊走於江淮大地,不問世事,不理俗物,過著閒散的生活,後不知所終。
綦毋潛有相當的才氣和名聲,詩如其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因其寬厚淡泊的心態和處事方式,他和很多當時著名的詩人有過密的交情,與王維、孟浩然、李頎、張九齡、儲光羲、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以詩文相交,沉湎於文學之中,活的自我,活的有味。人生要淡定,要性情超脫。
小馬為大家準備了七首綦毋潛的小詩,沒有壯闊雄渾,沒有綺麗宜人,沒有柔情似水,也沒有佳期如夢,有的只是細緻景物,有的只是淡然心態。
01
《過融上人蘭若》
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水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
——徜徉於山林綠意之中,在山路上看見禪房中晾曬的僧衣,隨分而動,窗外沒有人,只有幾隻水鳥淘氣的飛過,追逐嬉戲。遊玩在山林之間,薰陶在禪寺之下,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在黃昏下山的時候,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而下,興致不減,聽到山上的鐘聲透過綠意山林傳來,微風陣陣,佛音嫋嫋,令人心中萬分愉悅。景中有情,情中含景,筆觸細膩,景色怡人,令人心馳神往。
02
《早發上東門》
十五能行西入秦,三十無家作路人。
時命不將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陽塵。
——紅塵滾滾,名利誘人,遙想青年,雄心壯志,萬裡西入長安覓封侯,名利場上摸爬滾打,可惜事與願違,而今已過而立之年,家未成功為立,四處漂泊,羈旅行人中多了我一人。中年的困惑和危機,可能是命運不濟,也可能是未遇伯樂,沒有碰到人生中的明主,空有一身報國之志,無奈投效無門。至今還是一個布衣白身,遊走在洛陽的街巷中,疲於奔命,蠅營狗苟,受夠了白眼和厭棄,只留下一身的塵埃和落寞。
03
《宿龍興寺》
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淨,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廟宇高閣,山林秀景,在禪寺中流連忘返,夜宿山寺,松濤陣陣,古殿巍峨,油燈中閃爍著佛理的光輝和智慧,比丘衣裳蘊藏著閃光的哲理。白天在寺廟中誦經念佛,傳播佛理,令人心境平和。蒲團中靜坐冥思去探尋佛法的高深莫測,研讀佛經中的道理與智慧。夕陽西下,山林掩映,綠色蒼茫中只見鳥兒飛起,振翅山林。
04
《滿公房》
世界蓮花藏,行人香火緣。
燈王照不盡,中夜寂相傳。
——大千世界造萬千浮屠眾生,蓮花生智慧,菩提蘊人心,終生皆是法相,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來往於佛寺之中的信眾是有善緣和慧根,色不是空,空不是色,在香火緣分中大家相識。佛性的理性光輝照耀著大地,在佛燈法號的掩蓋下,燭光搖曳,星光點點,仿佛這大乘佛法普度眾生,滋潤萬物,寂靜的時光中代代相傳。
05
《茅山洞口》
華陽仙洞口,半嶺拂雲看。
窈窕穿苔壁,差池對石壇。
方隨地脈轉,稍覺水晶寒。
未果變金骨,歸來茲路難。
——在茅山求仙問道,登山遊玩,興致高漲,在半山腰中看到浮雲陣陣,石壁上的斑斑青苔和綠色,參差不齊的山林,怪石嶙峋,相互對應。在山中遊玩尋訪,步移景異,路隨山轉,稍稍感覺到山林中的寒冷與冰涼。可惜自己不能得到大道以證正果,只是一個凡俗之人,身體疲憊不敢,只能感嘆下山之路的艱難。
06
《送宋秀才》
冠古積榮盛,當時數戟門。
舊交丞相子,繼世五侯孫。
長劍倚天外,短書盈萬言。
秋風一送別,江上黯消魂。
——君是名門之後,家學淵源深厚,除了很多的人才,名聲顯赫,可惜到了你這裡家境敗落,明珠蒙塵,但你卻仍然有豪放果敢之氣,勇於直言,關心國事,有先祖之遺風。如今你要遠行,在這秋風颯爽的日子,我和你話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望君能保重,江水依依,山河無恙,只是心中的惆悵和不舍只有自己才能知道,黯然銷魂,心念相寄,但願君能一路平安。
07
《題靈隱寺山頂禪院》
招提此山頂,下界不相聞。
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雲。
觀空靜室掩,行道眾香焚。
且駐西來駕,人天日未曛。
——在靈隱寺山頂遊玩,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佛音佛理相伴,佛塔聳立,鈴音冉冉,山寺中的鐘聲送到耳邊,縷縷白雲展現在眼前,景色如此之美。禪室中沒有人,虛掩著大門,山路上有焚香的香客,信佛之人湧來此處。且先到這西來之峰,尋覓佛法,人潮運動,玄黃山門,落日餘暉待你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