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羿 返樸 收錄於話題#藝海拾真1個
他是聖名遠播的聖僧,也是一位受到神啟的畫家,一生只畫宗教題材,他的作品有溫柔的抒情,也有迷人的色彩。他筆下的許多人物極具雕塑感,與傳統的國際哥德式繪畫有著顯著區別。他畫的聖母子和天使甚是迷人,實屬罕見。
撰文 | 張羿
1
佛拉·安吉利古簡介
佛拉·安吉利古(Fra Angelico, 約1395年-1455年2月18日)為多米尼加教派(Dominican Order)修士,出生時的俗名為圭多·迪·皮耶特羅(Guido di Pietro)。1418年他進入佛羅倫斯郊外費埃索裡(Fiesole)的多米尼克教派修道院,其後一生都過著虔誠而有德行的生活,並因此而聲名遠播。因為總是盡力照顧窮人,教皇尤金四世(Pope Eugene IV, 1383年–1447年)曾考慮任命其為佛羅倫斯大主教,但他卻認為自己未必具有足夠的領導力而拒絕了這一任命並同時推薦了一位兼具德行與能力的人來擔任這一職務。另有一次,當他在梵蒂岡工作時,教皇尼古拉五世(Pope Nicholas V, 1397年– 1455年)邀其共同進餐,但他卻說,按照教規,自己沒有直接上級管事的同意不能吃肉,婉言謝絕了教皇的邀請。儘管在生時就聖名遠播,但直到他去世500多年後,才終於在1982年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封為天主教會的聖人,稱作「真福菲耶索萊的約翰,姓安吉利古」(Beatus Ioannes Faesulanus, cognomento Angelicus)。
在修行的同時,佛拉·安吉利古還是一位傑出的畫家,其全部繪畫都專注於宗教題材。應該說,他是一位受到神啟的畫家,在繪畫時,他將自己對上帝的信仰與教義的感知全部注入了自己的畫中。他的畫風結合了當時在佛羅倫斯工作的幾位重要藝術家如畫家甘迪樂·達·法布裡亞諾(Gentile da Fabriano)與馬薩喬(Masaccio),雕塑家納尼·德·班科(Nanni di Banco)、多納泰羅(Donatello)和吉貝爾蒂(Ghiberti)等人的藝術風格,因此兼具傳統國際哥德式藝術的典雅裝飾風格與新興的佛羅倫斯文藝復興寫實風格;他還掌握了由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發明並由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完善起來的透視原理,並將其用於自己的畫中來表示空間深度。也許由於自身對天主教的奉獻與虔誠信仰,安吉利古非常擅於描繪獻身天主教人士面部的虔誠表情並利用色彩來增強畫中人物的情緒,他筆下的許多人物都非常具有雕塑感,這與傳統的國際哥德式繪畫有著顯著區別。他晚年在羅馬的壁畫卻幾乎完全轉變為文藝復興式,也正是這一轉變,使他成為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畫家與藝術先驅。
2
早期作品
安吉利古應是在1418年進入位於佛羅倫斯郊外的費埃索裡(Fiesole)修道院,之後他可能曾跟洛倫佐·莫納科(Lorenzo Monaco,約1370年-約1425年)學藝,後者也是僧侶畫家,同時還擅長繪製羊皮書籍插圖。安吉利古的藝術生涯可能始於繪製書籍插圖,在1420年代中期,其蛋彩畫與壁畫的藝術風格逐漸成熟,他的早期作品如今散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館中。
2.1. 冬宮收藏的佛拉·安吉利古早期畫作
圖1. 佛拉·安吉利古,《聖母子與四位天使》,木板蛋彩畫,約1425年,高81釐米,寬51釐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這幅作品延續了中世紀的聖像畫傳統,它引用了源自14世紀到15世紀早期流行的「坐在地上的聖母(Madonna of Humility)」經典造型,其通常表現為聖母坐在地上或薄坐墊上,聖母將聖子耶穌扶在自己的膝蓋上。與聖母瑪麗婭相比形體較小的四位天使應是畫家在經典造型基礎上的發展,雖然畫面的金色背景會讓今天的人們覺得缺乏空間深度,但畫家採用了鮮豔且純淨的色彩打造出一種典雅並充滿詩意的氣氛,它會令人感到畫中聖母的金髮與天使翅膀上的羽毛愈發迷人。如果身臨其境,安吉利古的這一畫作會給人某種異常精緻且華麗的感覺。
圖2. 佛拉·安吉利古,《聖母子、聖·多米尼克與聖·託馬斯·阿奎那》,溼壁畫,1430年,高196釐米,寬187釐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為安吉利古繪製的溼壁畫,它是在世界上義大利之外的藝術博物館中罕見的幾幅文藝復興時代的溼壁畫。這種聖母瑪麗婭懷抱聖子耶穌坐在聖座上並由周邊聖徒環繞其中的對稱結構是中世紀時期發展起來的一種聖像畫定式,在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被廣泛應用。瑪麗婭左邊是多米尼克教團的創始人聖·多米尼克(St Dominic, 1170年-1221年),他手裡拿著象徵純潔的百合花;右邊是偉大的基督教哲學家與神學家聖·託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年-1274年),他手中的書頁上寫有《舊約聖經·詩篇》中的詞句。畫家採用寫實主義手法來描繪這兩位聖徒,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令觀者感受到某種人間的真情;與之相對的是聖母瑪麗婭採用了理想化的古典女子形象,讓人想起古希臘羅馬雕塑中的維納斯,這一形象給整個畫作賦予了崇高的神性抒情氛圍。
2.2. 《聖母加冕》
佛拉·安吉利古繪製的這幅作品應是為佛羅倫斯的聖·艾基迪烏斯(Chiesa di Sant'Egidio,翻譯語音來自命名聖徒的拉丁語名字Aegidius,其中文名字通常譯為聖·吉爾斯,源於這位聖者的法語稱謂Gilles)教堂繪製的,它曾是一幅帶配畫的祭壇畫,如今配畫散落在包括聖·馬可博物館在內的世界各地。我們目前看到的這幅作品(圖3),是曾經的大型祭壇畫的主畫部分,它於1825年被收入烏菲齊博物館,其畫框是烏菲齊博物館為它加配的。
圖3. 佛拉·安吉利古,《聖母加冕》,木板蛋彩畫,約1432年,高112釐米,寬114釐米,現陳列於烏菲齊博物館丨作者本人攝影
此畫描繪的是聖母瑪麗婭去世後升入天堂,被耶穌加冕為天后。在天主教中,聖母通常象徵教會,聖母加冕有耶穌授權教會來管理塵世教眾的寓意。畫面沿用了中世紀聖像畫的傳統,底色全部用箔金,其特殊之處是畫家在繪製耶穌與聖母四周的光芒時在厚重的箔金上採用了特殊的雕刻技術(engraving)(圖3a)。
圖3a. 佛拉·安吉利古,《聖母加冕》局部丨作者本人攝影
在光芒周圍繪製了許多教會聖人、天使與得到祝福的人物。我們今天仍可以辨認出其中的一些,在前排左面靠前跪下的人為聖·艾基迪烏斯(Sant' Egidio, 約640年-720年),他是贊助並將畫作放置此教堂的命名聖人,其臉部應是用了聖·安東尼奧·皮爾羅茨(St. Antonio Pierozzi,1389年-1459年)的肖像。後者當時實際掌管著畫家所屬的聖·馬可修道院,並與老柯西莫·德·美第齊(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il Vecchio,1389年9月27日- 1464年8月1日)一起策劃重修聖·馬可的工作,這位成就卓越的僧侶在1446年被天主教會命名為佛羅倫斯大主教並於去世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在聖·艾基迪烏斯身後依序為佛羅倫斯的芝諾比烏斯(Zenobius of Florence,337年-417年),第一位本地出生的佛羅倫斯主教;然後分別為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和聖·多米尼克。在右邊的一組女聖徒中,我們可以看到跪在地上穿紅衣服者為抹大拉的瑪麗婭(Mary Magdalene)。
順便指出一點,這幅作品無論在色彩與構圖方面都受到其老師洛倫佐·莫納科同名畫作的影響(圖3b),後者也陳列於烏菲齊博物館中,如果讀者前往參觀,可以自己進行比較。
圖3b. 洛倫佐·莫納科,《聖母加冕》,木板蛋彩畫,1414年,高450釐米,寬350釐米,現陳列於佛羅倫斯烏菲齊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3. 《耶穌被從十字架上移下》
瓦薩裡(Giorgio Vasari)認為《耶穌被從十字架上移下》應是畫家最精美的畫作之一(圖4)。它最初是由帕拉·斯特羅奇(Palla Strozzi,1372年-1462年)作為贊助人委託洛倫佐·莫納科為佛羅倫斯聖三一教堂中斯特羅奇小禮拜堂(Strozzi Chapel in Santa Trinita)繪製的,洛倫佐·莫納科去世時只完成了畫框頂部的配畫;後來安吉利古接手,完成了其它部分,尤其是其主畫。應該注意的是,安吉利古接手時,此畫畫框已經製成,畫家不得不考慮傳統哥德式畫框上部的三個拱形對構圖的限制。應該說畫家巧妙利用了畫框的三個拱門,營造出令人驚嘆的託斯卡納美景,它增強了整個畫面那柔和且悽然的情緒。雖是一整幅圖畫,但可以說整個畫面中的人物分為三組應是對頂部三個拱形所作的回應。
圖4. 佛拉·安吉利古,《耶穌被從十字架上移下》,木板蛋彩,作於1432-1434年,高176釐米,寬185釐米,佛羅倫斯國立聖·馬可博物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安吉利古繪製的主畫描繪了去世的耶穌聖體被眾人從十字架上取下時的情形,畫的中央圓拱下很大一部分被十字架與兩個梯子、耶穌聖體以及將其移下的眾人所佔據,而畫面左側穿著紅色衣服的抹大拉的瑪麗正在跪吻耶穌雙腳,這一造型象徵了人類因耶穌犧牲而獲救;在她身後畫中左下方位置是聖母瑪麗婭,她穿著深蘭色衣裙,我們可以在其右肩部位看到耀眼的海洋之星,她正雙手合十進行祈禱。
圖4a. 佛拉·安吉利古,《耶穌被從十字架上移下》(局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畫面右邊有一位戴紅帽子的人物,他左手中拿著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釘子而右手中拿著他受難時頭上帶的荊冠,這些物品象徵著耶穌為人類所受的苦難與犧牲。這位帶紅帽子的人物正望向畫中最右邊有一位頭上包著藍色頭巾的老者,他是本畫的贊助人帕拉·斯特羅奇(圖4a),一位悲劇性人物。後者曾在1427年人口調查中被列為佛羅倫斯首富,但他是一位對生意不感興趣的銀行家。在歷史上,我們更應將他看成哲學家、教育家、古代希臘文化的愛好者、古籍收藏家與藝術贊助人,他本來是老柯西莫的朋友,但後來因擔心其成為獨裁者,在1433-1434年間參與反老柯西莫的政變,在政變初始成功將老柯西莫關入老宮內監牢後,帕拉力主不要判其死刑。老柯西莫被流放後佛羅倫斯政局陷入混亂,他又幫助老柯西莫返回佛羅倫斯。柯西莫的回歸導致了這場政變的最終失敗,帕拉·斯特羅奇被流放到帕杜瓦並終身再未能夠返回佛羅倫斯。(詳見:)
圖4b. 佛拉·安吉利古,米開羅佐肖像,《 耶穌被從十字架上移下》(局部)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畫面中部左邊的梯子上,我們會注意到一位帶黑頭巾的人物(圖4b),他是文藝復興時代佛羅倫斯著名建築師米開羅佐(Michelozzo, 1396年–1472年)。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這幅當時為聖三一教堂繪製的畫作今天卻進入了聖·馬可博物館,而這座當初作為教堂與修道院組合的建築正是出自米開羅佐的設計。聖·馬可博物館也是佛拉·安吉利古在1436年以後生活、修道、作畫的地方,直到今天,這裡仍是觀看畫家作品的最好去處。
作者簡介
張羿,藝術史研究者,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也是數學家、邏輯學家。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臺。
原標題:《聖僧:一位受到神啟的畫家,筆下的人物極具雕塑感 | 藝海拾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