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學者筆下的 晚清社會圖景

2020-11-15 網易財經

(原標題:一位西方學者筆下的 晚清社會圖景)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  (上下冊)  (德)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 著  (德)E.蒂森 選編  李巖 王彥會 譯  華林甫 於景濤 審校  商務印書館2016年6月出版

——讀《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上下冊)

陳華文

近代中國地質學創始人翁文灝稱李希霍芬這位最早系統研究中國地質的西方學者為「最先明了中國地文之偉大科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的地質地理考察過程中,隨手寫了大量日記、書信。他生前一直想出版一本通俗的中國遊記,但未能如願。他辭世後,以E·蒂森為代表的弟子,將他的遺稿整理編輯成了《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在1907年出版。李希霍芬在中國考察遊歷的四年裡,不僅記錄各地的地形地貌之特徵,更主要的是圈點那些具有礦產資源開採潛力的區域。在他看來,儘管晚清中國社會沉悶,人們思想封閉,對地質地理學以及現代科學處於蒙昧狀態,但在這個疆域廣大的國家裡,物產富饒,具有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而他那些對城市、農村、交通、風土人情等細節的描述,無意間又留下一份大有助於研究當年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珍貴史料,並且給今天的我國讀者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

李希霍芬曾任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和柏林大學教授。他一生共出版了近200部著作,是世界近代地質地理學界的先驅和權威代表人物。1868年至1872年間,他先後七次來中國考察地質,足跡遍及當時18個行省中的13個,深入探查中國的山脈、氣候、人口、經濟、交通、礦產等。回到德國後,完成了五卷本傳世名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的研究成果》。他在論著中提出了黃土成因說,還是第一個指出羅布泊方位的地理學家,首創「絲綢之路」這一名稱。至今,中國祁連山脈在德語中仍被稱為「李希霍芬山脈」。

很顯然,李希霍芬來中國考察地質,並不是出於單純的學術目的,還有一個主要目的,是為德國殖民侵略搜集情報。他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傑出的學者,另一方面帶著強烈的國家意志和立場。他到中國時,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德國等歐美各國走向崛起的時代,大力拓展海外殖民貿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他在考察完舟山群島後,毫不諱言地寫道:「如果普魯士政權想佔領一座自由港的話,舟山是不錯的選擇。」

在零距離觀察中國時,李希霍芬時刻將中國與西方國家作方方面面的比較,不自覺地表現出「西方中心主義」。他在字裡行間不經意地流露出的西方人的優越感乃至傲慢,這點並不為奇。當時西歐各國在工業革命大浪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成倍增長,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表現出了史無前例的活力。而當時的中國,依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加上連年戰事,經濟凋敝,民生艱難,社會發展沒有生機,人們的精神狀態萎靡不振。

來中國之前,李希霍芬熟讀過那本在歐洲廣為傳閱的《馬可·波羅遊記》,對古老的中國充滿各種想像。所以當他踏上中國這片土地時,強烈的反差讓他感受至深。這裡的時間似乎是停滯的。在任何一個國家,城市的風貌,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名震天下的長安、洛陽、開封、杭州、北京,在李希霍芬到訪時,早已沒了當年的風採。

1868年8月,他經美國、日本之後,於9月4日抵達了上海。在「上海—天津—北京」的日記中,他這樣寫道:「上海的街道距離我上次來這裡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街道上鋪了碎石子,還建了排水溝,比以前乾淨了許多。外灘也拓寬了,並且建了石牆,很多新房子聳立起來了……」在鴉片戰爭後,上海成了近代中國最先開放的城市之一。1860年代的上海,儼然已有了國際都市的雛形。然而,當時的上海經濟活力並未激發出來,那些洋房並無多少人租賃。不少歐洲投機商對此深感不安。

北京城的雄偉、瑰麗,僅僅屬於紫禁城及其王公貴族們的園林院落。在李希霍芬的眼中,北京城「看起來髒極了」,路上坑坑窪窪充滿積水,以至於人們幾乎都沒有辦法在街上行走,居民的房屋又矮又破。然而從殘留的橋梁、城牆、廟宇中,他有能充分感受到這座王城昔日的榮耀。作為外國人,李希霍芬有特權在北京城牆上走來走去,而普通中國百姓則不許可。這令他不解,進而他以西方人的價值觀念揣測:中國人沒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他哪裡知道在專制皇權下,平民百姓早被剝奪的一無所有,民權的這樣的概念聞所未聞。

1868年的南京,剛經歷了太平天國戰亂,幾近成為廢墟。所以,在「南京及其周邊」的日記中,李希霍芬筆下的南京是這樣的:「半裸的乞丐,多大的年齡的都有,看起來身上還有可怕的疾病……到處破破爛爛,還有人在殘垣斷壁中生活,到處充斥著骯髒和惡臭」。在當時中國的傳統社會中,根本沒有現代科學理念,社會各方普遍受到怪力亂神迷信思想不同程度的影響,多數人的思想都被這種觀念左右。在南京,李希霍芬拜會了湖廣總督李鴻章。當時的李鴻章處於人生仕途的上升期。在李希霍芬眼中,李鴻章非常自信、活力無限,且做事麻利,然而卻是個迷信之人,處處講究風水。

武漢是漢口、武昌、漢陽三座大小不一的城鎮組成,長江和漢水在此交匯,天然的地理交通優勢,使得武漢在晚清時期一度商業繁盛,碼頭上的各類商船川流不息。然而,漢口地勢偏低,每逢夏季,水多為患,常淪為「水城」。西方商人在長江邊修建房屋,設置領事館和各種辦事機構,當地人曾告誡他們考慮夏季的水患,建議他們在漢陽起屋建房,然而西方人自以為是,不予理會。後來果然要面對勢不可擋的洪水。「江水漫過河灘,淹沒了街道和花園並衝進來房子。外國人只好踩著一些木板活動,家具被放得越來越高,幾乎放到了一層的天花板上。後來我發現幾乎每所房子裡都放著一艘小船,在發水的時候可以坐船串門。」李希霍芬日記中的這番描寫,既留下了漢口水災的真實場景,也調侃了西方人的固執。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晚清名臣張之洞10句語錄,這句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真犀利
    「晚清四大名臣」各有各的功績,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有「張香帥」之稱的張之洞。今天是張之洞的183周年誕辰,一起欣賞他筆下的十句至理名言,讀完你是否感觸頗深?不過,張之洞鼓勵留學並不盲目,並不一味地去追尋西方文化和科學,在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將我國數千年文化與之融合。可見,張之洞在教育上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有氣魄,有膽識,視野寬廣。可以說,在教育方面,張之洞的貢獻卓著,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是不可磨滅的。一生貢獻卓著,他的詩歌造詣也不能抹煞,他的一生充滿著詩情畫意,他的詩歌讓一生迸發出一種力量。
  • 《北平學人訪問記》:一位民國報人眼中的頂尖學者身影
    一般先從學者的身世背景、求學經歷談起,然後再切入學者的研究興趣與關注問題,最後談及未來的工作和研究計劃。由一篇訪談,呈現一位學者的林林總總與方方面面,又由這一系列訪談,勾畫出一個欣欣向榮而各美其美的學術生態。關於現代學人的人生敘述,無論是其本人的自述,還是後人的評傳,其實已有不少,但這部訪問記仍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文本。
  • 劉少奇曾被西方學者疑為猶太人
    有關劉少奇猶太血統的傳說,主要流傳在西方社會,華人世界很少提及。即使在文革高潮時期,劉被誣衊為「裡通外國」,造反派也沒有指控他「非我族類」。與此同時,不少西方人卻開始關注劉的族群身份。美國歷史學家高斯坦(Jonathan Goldstein)回憶說:「1969年後,當我提到自己在研究中國-猶太關係方面的興趣,我偶爾會被問到『中國的前國家主席劉少奇是猶太裔嗎?』」
  • 晚清學習西方幾十年,為什麼庚子國難,仍然是不堪一擊呢?
    但是真正讓大清開始向西方學習則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了。特別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讓大清意識到了如果再不學習的話,首都北京隨時都可以被攻破,這對滿清統治是極為不利的。大清依靠著出賣領土以及主權與外國列強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國內農民起義也處於低潮。統治階級,像恭親王奕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利用這個時間,開始向西方學習,歷時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開始了。
  • 非洲挖掘出的一枚古錢幣,打臉了眾多西方學者,中國不是侵略者
    中國是世代友好的大國,然而卻有一些西方學者企圖用某些學說來污衊中國的友好行為。 四、西方學者的無稽之談 中國每時每刻都在以一個友好交往和平相處的形象站立在東方。中國也一直持著和平互助的態度在向外交流溝通。但是西方學者的某些言論無疑是在抹黑中國。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嫉妒心,國與國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嫉妒。
  • 歷史罕見照:晚清衣不遮體的婦女,富人家的3個小妾都很美
    晚清的時候,閉關鎖國政策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之後,流入中國土地上的是西方大量的新生事物在照相這個事上,男女還是很平等的,許許多多晚清女子留下了珍貴圖像。這個圖中的背景是布景,而不是真實的。
  • 80年來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徵
    因此有專家指出,勃沙特的《神靈之手》是西方世界最早、最有價值的長徵原始文獻,勃氏則是西方「介紹長徵第一人」。勃沙特在書中描述了他隨紅軍行軍的見聞,表達了他對紅軍和長徵的看法。他在「自序」中寫道:「許多報導,因抓我們這些人的舉動,而將紅軍稱為『匪徒』或『強盜』。實際上,紅軍的領導人是堅信共產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徒,並在實踐著其原理」。
  • 德學者妄測中國未來 從偏見出發預言「大亂」
    最新一期德國《焦點》周刊刊登了德國未來預測和技術評估研究所學者克萊比希兩種極端預測。這兩種預測或者是中國實行「西方式改革」,或者是「中國2017年會發生大動亂」。這兩種情景大概都是西方願意看到的未來中國。這再一次提醒了中國人,西方對於中國的期待和我們自己的期待有多麼不同。但毫無疑問,中國的未來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 從諡號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何功勳蓋世的左宗棠最差
    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四人可謂赫赫有名,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既然是名臣,生前顯赫,死後自然也會獲得皇帝冊封的諡號,既表示對逝者的尊敬,也是對此人一生的評價。那麼,看看這四位名臣到底是什麼諡號?曾國藩,諡號是文正,故他被後人成為曾文正公;胡林翼、李鴻章,諡號均為文忠;相比最差的是左宗棠,諡號為文襄。這三個諡號有何講究呢?
  • 一位跨學科社會學者的告白:每一項完成的研究都有將就的一面
    首先是描述的任務,即經濟學家作為一個新興的學術職業從1978年經濟改革以來,在諮政、學術、公共空間和業界這四個場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特別是其權威和管轄權的迅速擴展以及後來面臨的質疑、制度基礎的變化以及職業內部(特別是西方經濟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與職業之間(經濟學家與其他學術職業)關係的起落偏畸。
  • 你知道西方聖誕節是怎麼來的嗎?學者:遠不止耶穌生日那麼簡單!
    你知道西方聖誕節是怎麼來的嗎?學者:遠不止耶穌生日那麼簡單! 12月25日是聖誕節,聖誕節雖然不是中國的節日,但是在這一天大家仍然會狂歡!大家都知道,過聖誕節會種聖誕樹,戴聖誕帽,晚上還會給孩子的襪子裡放上聖誕禮物。聖誕節在中國人的印象中,一直是一個比較神秘的節日。
  • 張昊蘇評《晚清政治小說》︱瓶與酒之爭:世界性文學何以在地
    (頁316)而書中所述內容的延展性,其實不僅停留於晚清政治小說研究的具體學術議題,對省思當下小說史研究的分科與理念亦有裨益。按現行的學科劃分,晚清小說(某種程度上,這個話題可以擴充到「近代文學」)恰恰處在「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之間,從事本領域研究的學者,其「學術出身」容有差異,研究理念亦不盡相同。
  • 晚清貴婦真的醜嗎?第二幅圖,婉容美若天仙,盡顯皇室貴氣
    晚清貴婦真的醜嗎?第二幅圖,婉容美若天仙,盡顯皇室貴氣說起中國最美女間諜,都會想起一個複雜負面而又神秘的人物,也就是川島芳子,她素有「東方瑪塔哈麗」之稱,原本是肅親王善耆的第十四個女兒,清朝的格格,身份尊貴,為了復闢大清,不惜成為日本的「一枝花」,後確夢斷漢奸路。
  • 晚清時期鴉片猛於虎,男人喪失鬥志,女人被踐踏玩弄
    而對於中國的百姓甚至官員來說,開始大量吸食鴉片是在清朝逐漸走向滅亡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敗,朝廷對這一行為不再嚴加看管,有人在吸食之後享受到十分美妙的感覺,接著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鴉片。
  • 老照片:再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百態
    民國時期中國的社會形態,屬於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關係上,則屬於半獨立半殖民地國家。也就是說,它屬於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開始的那個半封建半資本主義時代中的一個階段。中華民國時期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同晚清時期相比,只是封建主義的東西少了一些,而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一些,從而顯現了中華民國的歷史面貌與晚清帝國的差別。圖為民國時期的一對父子。
  • 慈禧貼身翻譯裕德齡,用自己的生花妙筆,讓世界了解了晚清風雲!
    一位雍容華貴的老婦人,在等待著她們姐倆,姐倆顧不得多想,趕緊跪下磕頭,嘴裡喊著祝福的話語。慈禧端詳著這姐倆半天,冷若冰霜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慈禧在宮裡,從來沒有見過洋裝,見這姐倆腳穿高跟鞋,頭上扣著大簷禮帽,活潑幹練,瀟灑帥氣,不由得就產生出了幾分好感。
  • 青平:讀懂新年賀詞裡的壯麗圖景
    在短短一千多字的新年賀詞裡,展示了習近平主席一年來心繫人民、胸懷天下的為民情懷,勾勒出了十四億多中國人民攻堅克難的戰鬥圖景、生機勃勃的奮鬥圖景、無限美好的未來圖景。每一幅圖景都激昂人心,每一幅圖景都歷歷在目,每一幅圖景都催人奮進。這是一幅可歌可泣的戰鬥圖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發起了多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戰鬥。
  • 晚清富可敵國的7位大佬照:相貌各有特點,圖4西方眼中的世界首富
    胡雪巖,這可是晚清巨富中的明星。 在胡雪巖和盛宣懷爭鬥不休時,在西南部另一位巨富卻在快速崛起,他就是後來被稱為「錢王」的王熾。
  • 西方文明,東方專制?看看中國如何影響啟蒙運動
    互動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學者問我,他說中國正在迅速地實現現代化,但是中國好像不願意接受西方所代表的「現代性」。大家可能聽說過這個詞,英文叫做modernity,在西方話語中它是神聖的,它一般指的是歐洲啟蒙運動以來所形成的這種理性思維,以及伴隨著西方工業化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實際上,我個人認為,我也多次講過這樣的觀點,今天的中國正在重新界定現代性。
  • 社會學者說——多元化定義成功的意義和價值
    且看教育學者和社會學者怎麼說。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文軍  教育焦慮實際上不是一個新問題,最近十多年來一直備受關注。一般來說,中產階級家庭培養孩子成才的概率比條件一般的家庭培養孩子成才的概率要大,因為教育分層與家庭條件之間的確存在較大的關聯性,這一特徵在中國表現得更加突出且具有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