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先生在1980年第一屆國展上的「鳥羽體」行書作品

2021-01-09 有畫說藝術

有畫說|本期作品

張伯駒行書

註:查看作品細節局部,請往下翻。

作品名稱:張伯駒 行書

作品內容:毛主席詩詞

創作時間:1980年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

有畫說|細節欣賞

張伯駒行書細節1
張伯駒行書細節2
張伯駒行書細節3
張伯駒行書細節4

有畫說|賞字隨筆

張伯駒先生無疑是我國的文化奇人,他有著廣泛的愛好,在那個動蕩的歲月裡,他的各項愛好都玩出了成就,並為後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張伯駒先生其實屬於富二代,他的父親是清末北洋大臣,得益於顯赫的家世和財富基礎,他從小就對詩詞歌賦戲曲書法等等非常熱衷,人生的起跑線從來就不是一樣的,這真是從古至今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因此張伯駒先生被列為民國四公子之一。

但是富二代的張伯駒先生並不是如今我們看到的富二代那麼淺薄,他揮金如土全部用在了藝術和收藏方面,並為新中國留下了大量的國寶級文物和藝術品,同時他又有這很高的藝術成就,在書法、詩詞和京劇等方面都有所成,又具有前瞻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是一位值得讓後人尊敬的愛國人士!

這幅行書作品是張伯駒先生為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1980年,簡稱第一屆國展)書寫的毛主席詩詞內容,是他特有的「鳥羽體」。

對於這幅張伯駒先生的書法作品,歡迎大家品鑑並留言評論發表您的感悟和想法。

有畫說|不止有畫,還有藝術想說話......

張伯駒,和末代皇帝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並稱「四公子」。著名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者

文字創作:有畫說 路過 原創(註:文字內容不代表畫家個人觀點)

作品來源:展覽作品集

有畫說致力於推薦優秀藝術家及其作品,每期推送優秀國畫書法作品並配原創文字內容,歡迎書畫藝術愛好者交流,歡迎來稿。如對「有畫說」欄目推介的藝術作品感興趣的藏家,可關注溝通。

相關焦點

  • 1941年,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被綁架,誰幹的,目的是什麼
    張伯駒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出身於官僚世家,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收藏夾,書畫家、京劇藝術研究家。可是在1941年,確遭受了一場悲情的綁架,策劃人是誰,綁架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交代一下,當時張伯駒的情況。張伯駒的收藏無數,家中的古董古畫價值連城。尤其是陸機的《平復貼》、展子虔的《遊春圖》和李白的《上陽臺貼》,每一個都國寶級的收藏。
  • 這人曾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卻死於非命,案子至今存疑點
    張孝若乃「民國四公子」之一,是著名商人,且有詩名,與徐志摩、吳稚暉、胡適等往來頗密。兇手吳義高「年屆知命(五十歲)」,本張謇隨侍護兵。張謇去世後,張孝若派他「在南通看守老宅,月給薪金達三十金」,又「將吳子薦入輪船公司任事」。吳往來於南通、上海間,到上海便住在張宅。吳行兇用的「盒子炮」還是張謇當年發給他的。
  • 安徽田磊入國展的大字行書取顏魯公之法,摻二王、元章、子貞之意
    安徽田磊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行書(見下圖),一望而知取法顏真卿。行款整齊而落落大方,不扭捏作態,以正面形象示人。編輯作品局部安徽田磊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行書《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創作手記:餘幼承家父啟蒙學書,池水盡墨,常揮春於鄉裡,樂此不疲。軍旅十七載,仍筆耕不輟。戍邊疆,守大漠,功簿有名,青春無悔。今逢書壇盛事,亦躍躍欲試。
  • 古樸典雅,十二屆國展篆書精選10幅作品,高手雲集!
    在篆書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章法,只有章法美觀,作品才能成為佳作,並且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還應該要把握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我們提倡創新,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意創新。董其昌有這樣一句話:「學書不從臨古入,必墜惡道。」繼承是先決條件,只有繼承傳統書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不落「惡道」,不致庸俗,沒有繼承傳統書法的創新,就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很難長久。
  • 民國奇女子潘素,從青樓花魁到知名畫家的傳奇人生
    年輕時的張伯駒張伯駒一生也非常傳奇,有興趣的可以點這裡因為買買買,民國豪門公子家財散盡,但全體中國人都要感謝他家世顯赫的張伯駒,衣食無虞,沉迷於自己的詩詞愛好,當時他在其父親張鎮芳創辦的鹽業銀行擔任總稽核,
  • 塵劫難移愛國志——追憶張伯駒往事
    宋 趙佶 行書夏日詩冊頁 張伯駒舊藏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原標題:塵劫難移愛國志   已往人們每每愛用「九歲能詩,人稱神童」「與清季鎮國將軍溥侗、袁世凱次子袁寒雲、張學良交往甚厚,並稱四大公子」
  • 民國鑽石王老五:八十年,不識金錢、不識功名,只為書畫收藏
    他就是張伯駒,一個從富貴公子到落魄王孫的民國四公子。其實每每想到張先生,心中只有無限的恨,與填滿深淵的淚。北京的宅子佔地十五畝,毫不猶豫賣了買畫避免國寶流失海外,後來被綁架寧願被撕票,也不交出國寶。建國後畢生收藏捐獻國家。這樣一位值得尊敬的大家,最後卻落得特殊時期生病因為級別不夠,得不到醫院及時救治鬱郁而亡。這樣的付出和結局怎能不氣、不怨、不怒?!
  • 民國108位書家精品書法作品合集
    這些民國時期書法作品的108位書家,自清末民初始,至新中國成立,實際上跨越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
  • 「紅色公子」陳復
    國民黨「四公子」之一的陳復(資料圖)。  國民黨「四公子」  民國大詩人柳亞子先生曾有一首《四公子歌》,是題寫國民黨「四公子」的。  所謂「四公子」,歷史上每一朝代似乎都有這個記錄,最早的是指有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公子」:齊孟嘗君田文、楚春申君黃歇、趙平原君趙勝和魏信陵君無忌。  所謂「公子」,一般來說,能得此稱,不是指其「花花公子」的屬性,而是特指其「翩翩公子」的一面,這除了指其行為風度的異樣,在精神層面則是指其適逢時代變遷之際的弄潮兒姿態。
  • 【名家字課】王立志先生壬午年(2002年)在絹上臨寫的倪瓚信札
    王立志,字勵之,1963年9月生於北京,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系中國書法藝術專業。王立志先生擅長楷書、行書、行草,其楷書清新雋永,神採飄逸,取法魏晉,立意高古,行草更是流暢灑脫、雅致優美。其書法作品入選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獲第七屆全國展「全國獎」,北京首屆高校書法大賽一等獎,全國洛礦杯書畫大賽一等獎,第二屆海內外書畫大賽一等獎,「懷素杯」草行書全國書法展全國獎,全國交通系統書畫大展一等獎。
  • 恭賀新春-張建會農曆己亥年2019年掛曆書法作品欣賞
    作品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第六屆全國書法展「全國獎」,第二、三屆全國正書大展「優秀獎」,第四屆全國楹聯書法作品「優秀獎」,入選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作品展,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全國「德藝雙馨」會員,首批天津「五個一批」人才,多次擔任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大展評委,組織策劃由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主辦的第四、五屆書法藝術節及第三屆全國隸書大展等工作。
  • 盤點民國四大豪門貴婦人
    于鳳至(1897年6月7日-1990年3月20日), 富商於文鬥之女,畢業於奉天女子師範學校。為張學良的原配妻子。1915年和張學良結為伉儷。在張學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1940年因患乳腺癌赴美就醫,後留居美國50年。
  • 楷書作品入書法國展:書寫不矯揉造作,形式不譁眾取寵
    十二屆國展入展作品創作手記■劉德先三千多年的書法歷史發展進程中,每一個時代都抒寫了屬於她自身特質的美的面貌。當代審美與展廳書法視覺觀感,給書法創作提出了不同於古人的特殊要求,為創作者藝術思想、藝術才能的展現帶來了廣闊的舞臺空間。
  • 8月9日長沙文化海報:近百年湖湘學風名人名家書法作品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8日訊(記者 熊遠帆)10日下午,近百年湖湘學風名人名家書法作品展學術講座將由王徽在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五樓展廳開講,將帶領觀展者重識近百年湖南學風的獨特魅力,共同領略各書畫大家的傲人風採。 王徽,湖南湘潭人。
  • 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作品,乾隆十分喜歡它,堪稱國寶級文物
    李太白除了詩寫的一絕,書法也是筆走龍蛇、天馬行空,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他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上陽臺帖》。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和好友杜甫、高適一起爬王屋山,本想拜訪一下昔日的好友陽臺觀道長司馬承禎,但卻發現老朋友已經駕鶴仙去了,李白感慨萬千,提筆潑墨寫下了《上陽臺帖》,全帖一共25個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 民國時期四公子與戰國時期四公子
    張伯駒,為人不識張伯駒,逛盡故宮也枉然。生於河南項城,系張錦芳之子,袁世凱的表侄,愛國民主人士,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後曾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提調參議等職(皆名譽職)。京劇名票(票友),別號紅豆館主,「民國四公子」之一,博學多才,藝兼文武,昆亂兼擅,他還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平藝術學院及北京美術學校,其弟子之多,可能要數以千計了。所以紅豆館主不唯是「票界大王」,也可稱為戲曲教育家、活動家。袁克文,字豹岑,號寒雲,河南項城人,生於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崑曲名家,民國四公子之一。
  • 這些國展獲獎的大字作品,好似大門樓子的對聯,是符合當下審美?
    在很多農村,或者是在北京四合院,我們都能夠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對聯文化,尤其是在大門樓子兩旁,總會出現大字對聯的形式,這種形式,為主人們增添了不少文化的氣象,同時,也見證了我們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種大字對聯的形式,卻在國展中頻頻出現,而且還深得評委們的喜愛,這些大字作品,在當今「展廳文化的」影響下
  • 107位民國人物的書法欣賞
    民國時期書法作品的作者,自清末民初始,至新中國成立,實際上跨越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排名不分先後) 1.秀才入學試為第一,有人舉報其父曾參加太平軍工作,功名之路永絕。中年歸蘇州,潛心繪事,考訂金石文字,垂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