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看人的外表,就能判斷這個人的性格、能力或是習慣嗎?對於這個提問,有的人表示贊同,而有的則會對此嗤之以鼻。人的外表確實可以表示出很多身體內部的狀況。
例如,觀察這個人的健康狀況或是衛生狀態,平常是很安靜還是很好動,對周邊環境的適應能力等,就大致能猜出這個人是怎樣的人。人的體型或是身體的左右均衡程度取決於此人的遺傳基因和免疫體系健康與否。實際上,讓我們陷入到愛情裡的最大理由是對方身體上的魅力。
但是,只看一個人的外貌,就能知道這個人計算能力好不好,擅不擅長繪畫,智商是多少,性格外向還是內向嗎?
回顧人類的歷史就可以發現,很多人都相信這是可以的。亞洲圈的面相學和西方的顱相學都是針對這一方面的系統的科學研究,並因而形成的理論體系。
外科醫生的猜想
顱相學是主張通過觀察人的臉部骨骼,更準確地說,是通過頭蓋骨的形態,得知人的性格或是能力的學問。顱相學的創始人是在奧地利維也納聲明遠播的外科醫生、神經解剖學家加爾。
加爾於1758年出生在德國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從小時候開始就立志當一名醫生的加爾在奧地利維也納獲得了醫學學位,此後逐漸成為了一名傑出的外科醫生,他的名氣在當地越來越響,甚至於還向觀察他手術過程的人們收取費用,加爾也因此賺到了不少錢。
他的外科手術從患者手腳等身體器官發展到了腦部,並因此發現了腦的構造和身體的疾病有直接關係的事實。加爾發現,腦部不是單一的器官,而是控制各種功能的個別性的集合體。例如,控制呼吸和消化的腦的部位和控制運動能力的腦的部位是不同的,控制手指的感覺和腳趾的感覺的部位也並不在腦部的同一個區域。
加爾的這種發現在現代的醫學中也得到了事實的驗證。而且,加爾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提出了「如果控制呼吸和運動的腦部是不同的,那麼,控制記憶力或是愉悅的感覺的腦部是否也不在同一個部位呢?」這次加爾不是通過解剖,而是以在身邊積累的經驗為基礎,發展了這個設想。
可是,加樂創立的顱相學到最後被指責成偽科學。因為,他以個人的經驗為基礎創造出理論本無可厚非,但他卻只根據自己的經驗倉促地妄下結論,而且他的結論也經不起推敲。
但是,曾經和加爾一起做過短暫研究的斯柏茲姆發展了這個設想,隨後把它命名為「顱相學」,並以此做起了生意。
偽科學的教主
斯柏茲姆把稍有符合顱相學的現象都搬了過來,當成是支持顱相學的證據,讓顱相學看起來像是有確鑿科學根據的一門理論學說。而對於不符合自己觀點的證據,則選擇無視或是進行歪曲,其代表性事件是對近代哲學創始者勒奈·笛卡爾的頭蓋骨的結論。
斯柏茲姆觀察了笛卡爾的頭蓋骨之後,認為「笛卡爾事實上並不怎麼聰明」,因為據他觀察笛卡爾的頭部控制知性領域的部位非常小,可笛卡爾是從小就被周邊的人公認為天才的人。這個事實足以證明斯柏茲姆提倡的顱相學是多麼地荒謬。
實際上,就是因為這些毫無根據的理論歪曲,讓顱相學在歐洲學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懷疑和否定,到了19世紀30年代中期,顱相學在科學界被判定為偽科學。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學界越是無視顱相學,顱相學在大眾之中就越發具有人氣,特別是美國的顱相學,它的影響力維持了很久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雖然被誤認為是偽科學的教主,但是,加爾對科學的發展歷史還是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曾是解剖學家的他通過腦部解剖,得知了連接大腦左右半球的神經纖維的構造。在這個過程中,他首次提出了控制身體的左半部的神經連接到右腦,控制身體的右半部的神經連接到左腦的理論。所以,如果得了中風等疾病導致某一側的大腦發生損傷,那麼與受損大腦相反方向的身體就會麻痺。人們之所以能夠了解到這個事實,都是加爾的功勞。
而且,他通過對各個動物腦部的比較,發現腦部越大的動物,智商就越高。他還首次提出了大腦皮層的褶皺對人的思維能力產生重要作用的理論。在閱讀理解的時候,抑或是書寫文章的時候,具備可供組合的思維是必不可少的,並且還具有比較、整理的能力,而這些技能都存在於大腦皮層的複雜紋路上,腦部的褶皺是為了增加大腦皮層表面積,從而使其擁有更良好的收縮空間,而闡明這個事實的人就是加爾。
顱相學雖然被判定為是偽科學,但它也並非一無是處。「大腦控制所有心理技能,並且每個部位控制的技能也都是各不相同。」起碼,顱相學所提出的這一理論前提得到了事實的印證。
而加爾的錯誤之處就在於,他單純地把腦部當成了一塊受力量所控的肌肉,認為某個部位用力,肌肉就會在力的作用下產生膨脹。以此類推,如果一個人的某種特定能力表現突出,那麼,與該能力相對應的大腦部位就會較之其他部位顯得「突出」。
所以說,即便某個理論或是學說的一部分是正確的,也不代表整個學說揭示的便是真理。另外,就算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根據,如果使用不當,也會成為完全荒謬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