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吳國「雙子星」,為何伍子胥慘死,「兵聖」孫武卻頤養天年?

2021-01-08 深夜聊齋

吳國是春秋末期的南方霸主,在一個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吳王夫差就位列其中。

當時幫助吳國稱霸的有兩個人。他們就是來自楚國的伍子胥,和來自齊國的「兵聖」孫武。

伍子胥和孫武,這對春秋末期吳國的「雙子星」,是如何相遇的呢?

歷史記載,當年孫武為了避亂而離開齊國,來到了南方新興的吳國,在姑蘇城外過起了耕讀生活。

勞作之餘,他還把自己家族流傳下來的軍事鬥爭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形成了後來的《孫子兵法》。

在此期間,孫武還結識了同樣是從自己母國逃出來的人,那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的父親、哥哥皆被楚王迫害而慘死,他自己也在逃難過程中一夜白頭。伍子胥半生執著於報仇,心魔太重,因此也被後人戲稱為「白髮魔男」。

不過,「白髮魔男」在吳國的仕途倒是非常順利,他幫助公子光發動了一場宮廷之變,成功幹掉了吳王僚,成為新任吳國君主,這就是吳王闔閭。

闔閭在位僅幾年,就把吳國治理得民殷國富。但是,就在準備伐楚之際,他卻為找不到合適的將帥而發愁。

伍子胥趕緊推薦了自己的好友孫武。此後,孫武和伍子胥二人正式聯手,幫助吳國走上了稱霸之路。

首先是吳楚戰爭。為了對付強大的楚國,二人向吳王闔閭提出了「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

具體做法是,將吳軍分為三軍,讓他們輪番出擊,襲擾楚軍。

楚軍一方面被拖得疲於應付,士氣低落。另一面,楚軍也覺得吳軍的進攻淺嘗輒止、虛虛實實,根本造成不了致命威脅,於是產生了輕敵的念頭。

公元前506年,孫武和伍子胥感覺時機成熟了,便發動了著名的柏舉之戰。

吳軍貫徹了「因敵制勝」、「死地而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軍事思想,實施了超遠距離的戰略奇襲,一舉攻佔了楚國的國度——郢都。

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孫武和伍子胥一擊奏效,一舉擊敗了多年來的老對手,也讓這個長期稱霸南中國的超級大國幾乎亡國。

在將楚國打得潰不成軍以後,吳國又對屢屢在背後搞小動作的越國發動了進攻,迫使越王勾踐屈膝投降。

而後,吳國又向北方的強國齊國、晉國發起了挑戰。

公元前484年,吳國聯合魯國伐齊,齊國大敗,與吳國籤訂了城下之盟。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大軍沿著水道一路向北,開到了河南封丘一帶的黃池。

面對咄咄逼人的夫差,晉定公只好與之在黃池舉行會盟儀式,承認其中原霸主的地位。

雖然伍子胥在是否北上伐齊問題上與夫差有著嚴重分歧,而孫武也沒有參加討伐齊晉的軍事行動,但正是他們二人精心訓練軍隊、制定軍事謀略,才讓吳國稱霸中原有了最堅實的基礎。

而在輔佐吳王父子稱霸以後,伍子胥和孫武這對「雙子星」,卻迎來了迥異的人生命運。

伍子胥與夫差在戰略思路上的矛盾無法調和,而夫差目空一切、剛愎自用,對伍子胥的傑出戰功又懷有強烈妒忌。因此,他萌生了鳥盡弓藏的想法。

於是,他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寶劍,要求其自盡。

伍子胥手捧利劍,悲傷的說:「我死以後,你們要把我的眼鏡懸掛在吳都東門之上,讓我能看到越國攻滅吳國的這一幕。」

夫差聽到伍子胥的遺言,更是怒不可遏,直接命人將他的屍體扔進了滾滾江水之中。

伍子胥的才幹和忠誠毋庸置疑,他對吳越兩國形勢的分析也最終一語成讖。那麼,是什麼釀成了他的悲劇命運呢?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伍子胥性格過於執著、耿直、剛毅,甚至顯得不識時務。

在處理與年輕領導的關係時,他顯得過於僵化、固執,甚至倚老賣老、不近人情,這必然會引起夫差的反感。

而年輕氣盛的夫差,恰好也擁有剛愎自用的個性,不肯輕易讓步,所以二人始終無法和諧相處。

同樣是面對夫差,孫武的表現則完全不同。

獲得霸主地位後,夫差在生活上逐漸奢侈、墮落,逐漸疏遠了伍子胥和孫武等功臣,開始親近重用伯嚭這樣的奸佞小人。

伯嚭收受了越王勾踐的賄賂,不斷利用手中的職權離間夫差與孫武、伍子胥之間的關係。

吳王君臣的所作所為,讓孫武大失所望。他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於是早早向夫差提出了歸隱田園的請求。

在與自己的好友伍子胥離別之際,孫武勸說道:「自古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如果功成名就卻不懂得如何隱退,將來只會留下禍患。我並不想明哲保身,而是想保全自己的家人。」

伍子胥不聽,在孫武走後,他繼續苦諫夫差,結果落得死無葬身之地的悲慘結局。

而孫武則不同。臨走時,夫差念及孫武的戰功,賜給他好幾車金帛。孫武並未據為己有,而是將它們全部散發給沿途的窮苦百姓。

歸隱後,孫武與家人在吳地隱居,過著悠閒自在的凡人生活。他還把自己的畢生所學,也就是兵法十三篇修訂完善,最終成為流傳後世的《孫子兵法》。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既是一本兵書,也是一部哲學。戰國時期的吳起、孫臏等軍事家都非常推崇孫武的軍事藝術。三國時期的曹操不僅潛心研究,還對其進行了深刻的註解。宋朝時期,《孫子兵法》成為《武經七書》的第一部,還被列為武舉考試的必考理論科目。

時至今日,《孫子兵法》擁有17種語言的800多種版本,流傳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第一兵書」。

孫武的《孫子兵法》,講的不完全是軍事,其實也是人生。

在人生的戰場上,如何趨利避害,過圓滿的一生,這也是一門大學問。

【如何購買】點擊下方的【購買】2字即可購買。現在商家限時優惠69元。只是一頓飯的價格,就可以把這本給孩子們講的《孫子兵法》拿回家,趕緊訂購吧!

相關焦點

  • 伍子胥的狠勁:叛國、塗汙、掘墓、鞭屍、摳眼,讓人瞠目結舌
    我覺得和伍子胥相比,他的好友「兵聖」孫武 才是真正名垂千古的人物,他的那本《孫子兵法》傳遍世界,可是司馬遷寫孫武 只用了一段文字,還是和吳起合傳。司馬遷「抑孫揚伍」 ,其中肯定有不一般的原因。這就是促使我去寫伍子胥的一個特殊原因。(一)伍子胥真是一個狠人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參,是伍姓開姓之宗。
  • 何為三令五申?伍子胥結局為何那麼慘?您不知道的古人事
    伍子胥想必大家都有耳聞,關於伍子胥的典故我們知道很多,比如一夜愁白頭,甚至現在依然有因為伍子胥而命名的村莊,但是對於與伍子胥同朝為官的孫子我們就知之甚少了,最出名的莫過於三令五申的成語的由來了:「孫子訓練吳王闔閭的寵姬,開始美人們毫不在意,孫子三令五申,美人們依舊嬉笑玩鬧,最後孫子不顧吳王的哀求殺了帶頭的兩位美人,其他寵姬自然也就不敢再看不起這個人了,認真訓練。」
  • 伍子胥復仇歸來,追殺楚昭王到隨國,昭王命懸一線,卜卦躲過一劫
    伍子胥其人,歷來為史學家所熱衷討論的對象,因為這個人太能隱忍,也太有才華。 當年楚平王殺其父親之前,楚國奸臣費無極便久聞其名,恐他報復於自己,就對楚平王說:斬草除根,伍奢有二子,皆有賢才,若不能用,宜殺之。
  • 殺手中最狠的要離,為刺殺慶忌,竟棄妻兒和自己的手臂
    要知道,慶忌雄心勃勃,力敵萬人,在吳國與諸侯中都享有盛譽。為防患於未然,闔閭秘密派人監視慶忌的一舉一動,並屯兵江岸。此外,他請伍子胥尋找靠譜的刺客,準備像解決姬僚一樣刺殺慶忌。歷史就是這麼湊巧,前面提到的東海勇士椒丘祈,就是伍子胥的同鄉,且那次椒丘祈被要離羞辱時,伍子胥也在場,最後還打聽到了前面提到的那那件奇事。
  • 人去世後,為何要用白布遮住臉?其實並非迷信,有一定科學道理
    引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塊,畢竟是「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人死之後會去另外一個世界,並且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基於此,必須要將逝者埋入土中,好讓逝者安息去另一世界生活。在舉辦喪事的時候,家裡的親朋好友都會前來祭拜。細心的人可能發現了,逝者身體會被蓋上白布,甚至臉都要蓋上,這是為什麼呢?
  • 四瀆之神:江瀆屈原,河瀆陳平,濟瀆伍子胥,淮瀆唐裴說
    但這只是一家之言,自司馬遷以來都是認為四瀆為河、江、淮、濟的祭四瀆之地,漢宣帝時定為:祭河於臨晉(今陝西大荔東),祭江於江都(今江蘇揚州),祭淮於平氏(今河南唐河東南),祭濟於臨邑(今山東東阿)。所以朝廷於此四處皆設有祠廟。至唐玄宗天寶六年,始加四瀆封號,河為靈源公,江封廣源公,濟封清源公,淮為長源公,至十年又封四海為王爵,也就是說,四瀆的地位是低於四海的。
  • 人在去世之後為何會用白布遮住臉? 原來是有歷史和科學依據
    當時伍子胥曾經勸說吳王應該殺了勾踐,但是因為吳王后來聽信小人的話,慢慢的就和伍子胥越來越疏遠,最後還將他賜死並將他的雙眼挖掉,掛在了城牆之上。後來吳國真的被勾踐給滅了,而吳王在死之前,後悔當初沒能聽取伍子胥的意見,覺得自己沒有臉去見冤死的伍子胥,於是便讓人在他去世之後一定要拿白布蓋住自己的臉。
  •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一、吳國晚期為何不積德業? 三國之中,吳國並不是實力最強的一方,而魏國、蜀國相繼滅國,吳國成為三足之中最後的勢力,為何堅持到最後的吳國最終還是沒有逃過滅國的悲劇,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
  • 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因為屈原和伍子胥,而是風俗融合的結果
    而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汨羅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還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可是早在他們三人之前端午的習俗早已存在,到底這是為了什麼,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