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為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被國人稱為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等等。端午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而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汨羅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還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可是早在他們三人之前端午的習俗早已存在,到底這是為了什麼,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
「端午」這一名詞在古代中國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的,而之前的端午節也不稱之為端午節。最早出現「端午」這兩個字是在西晉時期一本名字叫做《風土記》的著作中,書中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午中的端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有開頭,或者說初始的意思,那麼平日裡說的「端五」也就是「初五」的意思。南宋時期的百姓,把每年的五月初一稱為端一,初二稱為端二,往下順延,初五自然而然也就是端五了,到了後來又逐漸演變,就變成了現在我們所說的端午了。
端午節真正的來源其實是上古時期先民們原始的天象崇拜,和古代勞動人民的祭祀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一些自然文化內容。原始的上古時期,由於科學技術十分落後,人們愚昧無知,把許多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都牽強附會到一些神鬼精怪上。
這時候人類的信仰分為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古人常常選擇吉日進行祭祀活動,用來酬謝天地之間的神靈、以及歌頌祖先的恩德。這時候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上古時期先民們的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的思想。而到現在為止還有不少的地方會在端午節的當天去祭祀自家的先人。這其中正是我國一代代勞動人民「孝」的延續,也是我們不忘祖先、薪火相傳的標誌。其中蘊含著華夏禮樂文明中深邃的文化內涵。
而端午節在最初的時候只是存在於當時的南方吳越地區,吳越的先民們創立了每年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這個節日起源於上古先民們選擇吉日進行「龍升天」祭祀龍祖這一習俗,後來的北方中原地區把五月視為惡月,把初五視為惡日,而五月初五這一天自然而然成為了惡月惡日,為了應對惡月惡日,偉大的勞動人民又在端午節中加入了「祛病防疫」的習俗,這樣南方和北方風俗相互融合就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端午節。
端午節本身的起源不僅涵蓋了古中國的天象文化,而且還包含了人文哲學方面內容,一個既然節日裡蘊含了深邃而又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在我國傳承發展中將許多種不同的民風民尚雜糅在了一起,就形成了如今節日習俗十分豐富的現狀。而划龍舟與吃粽子這兩個端午節的習俗,從古老的中國傳承下來,一直到了今天我們還在用這兩種方式慶祝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