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有關小知識都在這裡,可以當故事講給孩子聽

2021-01-07 剛子聊歷史

◆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卷首導語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之一的端午節,迄今為止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每一項習俗都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如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內容主要包括採藥、沐蘭湯、飲雄黃酒、採茶以及制涼茶等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已逐漸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限,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由此可見,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端午節由來的歷史淵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說法:

屈原說、夏至說、龍日說、惡日說、勾踐說、曹娥說、陳臨說、伍子胥說、介子推說、沐浴日說、吉祥鳥說、巖紅窩說等等,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就要數紀念屈原了。

一、屈原說

此種說法最早出自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和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

屈原,名平,字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人。他憂國愛民、體恤蒼生的情懷,不趨炎附勢、不貪圖名利的品質,勇於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剛正不阿、廉潔無私的人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向上。

他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任左徒之職之後,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但是到了後來,他的主張遭到了楚國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其中就包括鄭袖、靳尚等人。由於楚國國內保守勢力的強大,再加上這些人在楚懷王面前進讒言詆毀屈原,屈原漸漸被楚懷王疏遠,繼而被楚王流放。

到了後來,當秦國軍隊攻陷楚國都城郢都的消息傳到屈原耳中之時,屈原悲痛欲絕,遂抱石於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而死。

二、曹娥說

這種說法出自東漢年間的《曹娥碑》。曹娥是孝女,她的墓在今浙江紹興,後世有傳曹娥之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修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也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被定名為曹娥江。

據東漢邯鄲淳《曹娥碑》、東晉虞預《四明叢書》記載:上虞曹娥之父為一弦歌禮神的巫師,於漢建安二年五月五日駕舟溯江而上去迎波神伍子胥,被波濤溺死,不得其屍。

時年十四歲的曹娥,沿江號哭,到第七天投江而死,三日後與父屍俱出。此事就此傳為神話,而後又傳到縣府知事那裡,當即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詞賦予以頌揚。鄉民為曹娥之孝行而感動,此後,每年五月五日以競渡投食江中為之悼念。此說流行於浙江紹興一帶。

三、陳臨說

謝承的《後漢書》記載:「陳臨為蒼梧太守,推誠而理,導人以孝悌,臨徵去。後本郡以五月五日祠臨東城門上,令小童潔服舞之。

說的是廣西蒼梧太守陳臨忠誠為民,心繫百姓,鞠躬盡瘁,以身殉職,深受百姓愛戴,遂於五月五日開展紀念陳臨的端午文化活動,此事至南北朝仍在流傳。

北齊魏收《五日詩》曰:「麥涼殊未畢,蜩鳴早欲聞。喧林尚黃鳥,浮天已白雲。闢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因想蒼梧郡,此日祀陳君。

四、勾踐說

據東漢袁康《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被軟禁在吳國三年,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立志報仇雪恥,逐漸得到吳王夫差的信任,勾踐被放回越國那年,於五月五日以「競渡之戲」為名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滅吳復越,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為紀念勾踐的紀念日。

也有稱五月五日為越國消滅吳國的紀念日,但也與勾踐相關聯。在端午節這一天,除開展紀念勾踐的活動外,還進行龍舟競渡。此俗主要流行江浙一帶。

五、惡日說

先秦時代,當時存在一個普遍觀點是,人們認為五月份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傳說這天奸佞當道,五毒齊出。

據《禮記》中記載,端午節源自周代的蓄蘭沐浴。戰國時期呂不韋及其門下的門客共同編纂了《呂氏春秋》,其中的《仲夏記》一章中有規定,即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夏小正》中記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也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而在民間,關於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有很多。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出生於五月五日,其父田嬰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日」,並認為:「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 其父母。」要田文的母親丟棄他,母親不忍心,偷偷地哺養。

田文不屈服於命運,質問他的父親:「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田文不僅活了下來,而且成為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南宋文天祥《端午》詩有「田文當日生,屈原當日死」之說。《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有記載,《宋書·王鎮惡傳》記載:南朝宋王猛的孫子王鎮惡,也是出生在五月五日。載云:「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猛見奪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日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鎮惡。」果然,後王鎮惡屢建戰功,被封為徵虜將軍。

《論衡》的作者、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也曾記載:「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被寄養在宮外,直到繼承皇位時才回到宮中。由此可見,古人普遍認為五月初五為惡日。自先秦以來,此日均為不吉之日。並且當時的人們還避「端五」忌諱,因而稱之為「端午」

六、龍日說

這種說法來源於我國著名的詩人、民主戰士以及學者聞一多所著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在古代吳越地區,五月初五是 「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聞一多為了闡述、推論端午為龍日說,在《端午考》一文裡,共列舉出 101 條古籍典故,並逐一闡釋,為更進一步考證其龍日說尋覓大量佐證。

綜合其證,主要有六個方面。其一,他認為最明顯的是端午競渡用的是龍舟,意思是說競渡用的主要工具是龍的標誌;其二,粽子與龍的聯繫。粽子投到水裡,被龍所竊或奪;其三,傳說揚州在端午節鑄盤龍鏡,祈求降雨;其四,五月五日舉行的「龍忌」日,紀念介子推,而且介子推的故事中又有《龍蛇歌》,其詞見於《呂氏春秋·介立篇》;其五,相傳守宮制用的一種保護貞操的秘藥是端午日製成的。聞一多在此說:「而守宮一名龍子,這也昭示著端午和龍的因緣」;其六,在端午節這天有魚變成龍的傳說。

總之,聞一多認為端午節這天與「龍」相關聯的較多,故為龍日說。

七、夏至說

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在《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夏之日,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揉懋。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二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新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首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由此可以看出,不僅記錄了夏至是五月初五及其風俗起源的內容,而且明確指出,漢代五月初五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確定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夏至之日前後,農事活動十分重要,又加上雜草惡木、瘟疫病害等蔓延而危害農作物及人之生命,古人便於夏至日舉行一些活動來祈求豐收,禳除災害,相沿成習,夏至日也就成了民俗活動日漸豐富的傳統節日。

當代,持此說法的主要人物為著名學者劉德謙。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為其觀點提出三個主要依據:第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中並未提到這一節日風俗,即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但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另外,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龍舟競渡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的範圍之中,由此可見,不一定是為了撈溺江而逝的偉大詩人屈原。第二,端午節的有些風俗內容,例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也並沒有多大關係。第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可見端午節的最早起源應當是夏至。但是因為與其藝術一樣,屈原的人格出眾,因而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八、伍子胥說

相傳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作濤神,當時世人都覺悲哀,因此祭奠他,由此端午節便產生了。

此傳說廣泛流傳於江浙地區。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少年時期就顯現出其出眾的才能。伍子胥原是楚國大夫伍奢之子,由於宮廷傾軋,伍子胥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他投奔吳國,輔助吳國徵伐楚國,五戰均攻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痛恨楚平王,進入楚國都城後,掘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連戰連捷,越國因而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此時伍子胥看破勾踐的陰謀,於是強烈建議夫差應徹底消滅越國。然而夫差不聽,當時吳國的太宰伯嚭收受越國的賄賂,因而進讒言去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對伍子胥予以賜死。伍子胥不畏死亡,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派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並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於是端午節也成為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九、沐浴日說

據《大戴禮·夏小正·五月》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也。」意思就是說,古代的人們在端午節用芬芳的蘭花製作成浴水而沐浴,所以稱端午節為沐浴日。唐代韓鄂《歲華紀麗》說:「端五,角黍之秋,浴蘭之月。」宋代《夢粱錄》也說:「五月重五節,又曰浴蘭令節。」屈原《九歌·雲中君》有「浴蘭湯兮沐芳」詩句,其意亦為用芳香的蘭花湯水沐浴。

十、吉祥鳥說

這種說法源於湖北沔陽一帶的傳說。相傳在古代沔陽有四位豪傑,自稱「吉祥雀子」,他們四人專事劫富濟貧,後來不幸被官兵圍剿,四人均於五月五日投湖自盡,後人為懷念這四位「吉祥雀子」,在每年的端午節這天,以抬著四尊雕像遊走、競相划船等形式,舉行祭祀儀式,故稱吉祥鳥說。

十一 、巖紅窩說。

據《唐書·中宗紀》載:雲南傣族英雄巖紅窩,勇猛睿智,秉性剛烈,志為窮人打抱不平,在不滿強權專制的情況下,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而死。

因此,在雲南德州地區的傣族百姓為祭祀他,於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划龍舟遊弋龍川江,以示紀念。

十二 、介子推說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子綏,春秋時期晉國人。傳說晉文公賞賜從屬時,介子推沒有得到提名,而且他也不願意居功得賞,便與母親隱居於綿上山裡。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燒山,而介子推堅持不出,最後自焚而死。

《史記·晉世家》記載:「文公環綿上山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說明介子推的行操感動了文王。五月五日紀念介子推的說法,首見於東漢蔡邕的《琴操》:「介子綏……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為了在端午節這天紀念介子推,文王下令民間不得生火。

又據晉代陸翽《鄴中記》說:「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餉食。」將五月五日作為介子推的忌日,而且民間在這天有不生火做飯的習俗。此處的并州是指今內蒙古、山西大部及河北之一部,即包括河北保定、正定,山西太原、大同等地。

有關端午節的民俗民風

雖然關於端午節的出處很多,但流傳最廣泛的當屬屈原說。關於其它出處很多人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但這並不影響各民族對端午節的普遍認同,進而逐步發展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各地由於民族風俗差異和地域文化傳統不同,而使端午節呈現出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節日文化景觀。其習俗形式、內容多種多樣,按其類型劃分,主要有以下五類近 20 種:

一、佩飾習俗

自古至今,人們在端午節佩戴各種飾物,既起到妝扮作用,又能增添節日喜慶氣氛。佩飾的品種和式樣也豐富多彩。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也有另加鍾、鈴、纓以及蒜、粽子形狀的。這種頭飾通常用於插在婦女的髮髻上,也可以用來贈送。

(1)戴艾虎

艾虎是我國古代端午節時常用的一種驅邪闢邪之物,同時也可作為一種裝飾品。我國古代將虎視為神獸,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虎可以鎮祟闢邪、保佑安寧。

(2)系彩絲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 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認為五色絲與祭祀屈原相關。

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禮義志》載:「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五色印就是後來的五色彩繒,其桃印長 6 寸,寬 3 寸,並配五色文書懸於門上。這與後世的懸符避邪很相似。司馬彪所記載之事均源於漢代。這種五色彩絲或朱索,都具有神秘色彩。

(3)系長命縷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爭頻繁,人們飽嘗戰亂之苦,所以最重視的端午習俗莫過於「闢兵繒」了。

用五色絲染練製成日月、星辰、鳥獸之形狀,上刺文繡、金縷,即叫闢兵繒,也沿襲漢代名稱為長命縷或續命縷。有的佩於胸前,有的綴於臂上,一是可闢兵災,延壽續命;二是可顯示婦女養蠶繅絲之功。不僅如此,當時人們還把這些東西作為珍貴禮品互相贈送。以後漸漸沿襲下來直至近、現代。

(4)佩香包

香包又叫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碎布縫成的,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會香氣撲鼻。

宋代陳元規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可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經過變化,從驅邪的靈符、吸汗的蚌粉、銅錢,避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美,並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戴香包也頗有講究。

老年人想要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菊花、梅花、蘋果、桃子、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萬事如意,鳥語花香,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多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豹子、虎;鬥雞趕兔、猴子上竿等。青年人戴香包最為講究,熱戀中的情人,特別是多情的姑娘早早就要精心製作幾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心上人。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會引起周圍人的評論,誇獎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二、飲食習俗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裡,飲食習俗是節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灑白糖;雄黃酒,身體壯;划龍舟,喜洋洋。」這首歌謠將端午節的飲食習俗形象地表現出來。

(1)飲雄黃、硃砂、蒲酒

蒲酒氣味芳香而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辰 砂)等。這種習俗流傳較為廣泛。

今天,在廣西賓陽,每逢端午時節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其中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等,人們買回後將藥包浸入酒中後,再用菖蒲艾蓬蘸酒灑 在牆壁角落、門窗以及床下等等,或是用酒塗在小孩的耳鼻、肚臍之上,用來驅趕毒蟲,並祈求小孩一生平安。

(2)吃粽子

眾所周知,端午節要吃粽子,但粽子並不是最早出現的端午節飲食。應該是西漢的「鳥羹」。大概是因為梟不好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沒有持續下來。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又稱為「角黍」。不過直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主要食品。

對於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源於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於汨羅江抱石自沉後,當地居民十分悲痛,知道是屈原賢大夫沉江後,附近的漁民聞訊趕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但一直沒有結果。後來為了防止水中魚蝦啃食屈原的屍體,人們紛紛將一些食物投入江中,希望能轉移魚蝦的注意力,到後來逐漸就發展和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是我國的一種特色產品。中國人講究飲食,在國人巧手經營之下,粽子的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在造型方面,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小寶塔形、枕頭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盛產竹子,以竹葉來縛粽。大多採用新鮮竹葉,幹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習慣用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很大,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長不及兩寸的甜粽。粽子主料為糯米,先用葦葉或竹葉(箬葉)包裹,然後用細繩系好,最後進行蒸煮,熟後打開箬葉即可食用。粽子發展到如今,種類繁多,東西南北差別各異。

(3)吃鹹雞蛋、鹹鴨蛋

鹹鴨蛋微寒,能滋陰、清肺,還可治膈熱、咳嗽、喉痛、齒痛、洩痢等病症。鹹鴨蛋不僅有藥效,而且能補充人體因炎熱而產生的鹽分缺失和一些營養物質的消耗,是一種夏季食補和佐餐佳品。江西南昌地區過端午節時,將雞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好,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童逢兇化吉、平安無事。河南、浙江等地農村逢端午節則吃大蒜蛋。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有的還加幾片艾葉,與烙油饃一起作為一家人的早餐之用,認為這種食法可驅除病毒,有益健康。

三、衛生習俗

此類習俗主要以保潔、健身、祛病為主。由於端午時節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以及惡日,使得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被一直流傳開來,因而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實際上,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們容易患病,也是瘟疫病毒的大肆擴散時期,再加夏季是蛇蟲繁殖的旺季,由於蛇蟲容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習慣。

例如採藥、用雄黃酒噴灑牆壁及門窗等等,看起來似乎迷信,而實際上卻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衛生活動。由此看來端午節的確可以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廣大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應該是發展並且需要我們發揚光大的。端午時節的衛生習俗也有不少,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懸白艾

人們在門頭、窗楣上懸掛白艾,使居室內外瀰漫著一股藥香味。白艾又稱五月艾、端陽艾,其性溫、味苦。農曆五月初五,時值初夏,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懸艾於門窗,可藉助其氣味,驅除邪氣,消去病毒。

有的傳說,屈原在《離騷》中將朝中奸黨讒人喻作惡臭的「蕭艾」,後人將艾懸掛於門楣,意將奸臣小人懸於門外示眾。

(2)掛菖蒲

在端午節掛菖蒲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江南一帶。由於菖蒲葉可長達一尺及數尺,外形如劍,所以民間又稱為「菖蒲劍」。菖蒲有香氣,根莖可製作香料,還可供藥用,有提神、通竅、殺菌之功效。其外用還可治牙痛、齒齦出血等。民間流傳有「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於避邪」之說,另有祛病驅邪、祈求安康之意。

另據傳說,秦兵挖掘屈原衣冠冢時,神仙託夢告知百姓,在屈原衣冠冢上遍插菖蒲劍,果然以此法嚇走了秦兵。每年端午節,在門戶上懸掛蒲劍,以示紀念屈原。

(3)沐蘭湯

《大戴禮》記載的從古代沿襲至今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是在端午節洗浴蘭湯。在此,「沐蘭湯」中所指的蘭並非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微香氣,可煎水後用於沐浴。屈原《楚辭》中的《九歌·雲中君》篇就有詩句:「浴蘭湯兮沭芳」。《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中記載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後來一般是煎艾、蒲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地區則用蒲、鳳仙、艾、白玉蘭等;而湖南、廣西等地則用大風根、艾、柏葉、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風俗至今依然存在,據說可治皮膚病、祛瘟疫、止邪氣。

四、競技習俗

端午節中的競技習俗,不僅具有娛樂性、觀賞性、趣味性,而且能激發人們積極

向上、勇於拼搏的精神。

(1)划龍舟

即龍舟競渡。「龍舟」一詞最早出現於先秦時代的古籍《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詩句:「駕飛龍今北徵,邅吾道兮洞庭」以及「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後來的學者們也認為「飛龍」指龍舟。《湘君》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以此悼念某位歷史人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出土的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互為印證。

(2)劃旱船

劃旱船是一種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舟競渡的活動。劃旱船的風俗,大部分流行在中國北方地區。因為北方地區山多水少,端午龍舟競渡活動多以「跑旱船」代之,所以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竹和紙製作成旱船。

(3)鬥百草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百草」或「鬥草」。《劉賓客嘉話》記載:「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鬥。歷代文人也在作品中多有描述。漢代以前沒有鬥草之戲。關於其起源已無從考證,最為普遍的說法是認為其與中醫藥學有關。遠古時期先民生存艱難,生活無趣,閒暇之餘多鬥蟲、鬥獸、鬥草等自娛。在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時期中醫藥學形成後,民眾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漸漸發展成習俗;民眾還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草名、花名,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兒童用葉柄相勾,相互拉拽,斷者為輸。

(4)跳鍾馗

晉代以來,鬧鐘馗、跳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最早的鐘馗畫據說是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向民間。繪製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5)賽詩會

每逢端午前後,好詩者邀約相聚,飲酒賦詩,述志抒懷,尉為風 氣。」屈原誕生地秭歸樂平裡,有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騷壇詩社」。直至今日,秭歸人連年在端午節舉辦端午詩會,吟賦賽詩,紀念屈原。樂平裡農民也自發聚集,搭臺吟詩,男女老少趕赴賽詩。

(6)賽箭技

這種活動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盛行,在廣大漢族地區也不例外。

五、祈禱習俗

這類習俗中,有的源於原始信仰,不乏少數的迷信色彩,但有的存在合理性、科學性。大多是祈求平安、健康、幸福。

(1)畫額頭

端午節時,把雄黃塗抹於小孩額頭上,據說可以驅避毒蟲。最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上畫「王」字,一是雄黃具有驅毒的功效,二是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之意來鎮邪。

(2)躲端午

指的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過節,簡稱「躲午」,也被稱為「躲端午」。這恰恰說明五月是整個夏天天氣炎熱的開端,五毒開始活躍起來,魑魅魍魎也會十分猖獗,這些都會給人們特別是會給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午這一天集中為孩子們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將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正是由於舊時習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所以才會有接女歸家躲端午的習俗。

結束語

端午節作為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不光它的由來有很多小故事,而且關於端午節的習俗更包含了美好的寓意,更多的是一些保持身體健康的小技巧。

你還知道關於端午節的哪些小故事呢?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傳說和故事,知道這些就能侃侃而談了
    屈原但是,端午節的由來,只怕是和紀念這幾位歷史名人,沒有直接的聯繫,或許端午節的一些習俗,確實是在紀念他們,便於人們記住他們的故事和傳說。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聽家裡長輩說過一個神話故事,傳說是有一個善良的女人,背後背著一個年紀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比較小的孩子,走在山路上。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 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一,為了紀念屈原。
  • 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民間習俗
    百毒之月五月時節,氣候即將轉為燥熱,農田裡的稻穀已經吐穗結實了,農諺說: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幹土,六月火燒埔,這句話的由來是,因為芒種前後是梅雨季節,雨季常常會持續到五月,所以土壤溼潤,有利於草木滋長,此時蚊蟲也會大肆活動。3古人說,五月是百毒之月,就是說,五月天氣潮溼,容易滋生各種毒蟲,所以要趕快清理環境,並衍生出划龍舟驅邪等活動。
  • 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作為我們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許多人都知道是農曆五月初五,可是不是太清楚是公曆幾月幾日,幾天小編就分享下,順帶說說端午節的來歷由來,端午節的習俗等等。
  •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
    世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凡是中國文化人也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民間三大飲食節之一。至於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也因地區不同而呈現出多樣性。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有關端午節的由來之說。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有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龍節、正陽節、女兒節、粽子節、天中節等。現在用得最多的當數端午節這個名稱。但是你知道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嗎?
  • 端午節,應該這樣過才有意義
    明天就是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但是最為普遍和易於接受的就是紀念屈原。那麼,這個意義重大的節日該怎麼過呢?有人說吃粽子,感受過節的氣氛,有人說一家人吃飯,團團圓圓,還有人說讓孩子感受節日氣氛最好。其實,重大的節日過得簡簡單單的就很好,比如包粽子、做香包、聽故事!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豐富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
  • 關於努力和輸贏,這裡有兩個小故事,適合講給孩子聽
    導讀:幾乎每個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希望通過循循善誘,如春風化雨般地影響孩子,達到教育的目的,可是孩子經常是左耳聽右耳冒,或者直接選擇屏蔽。其實,能夠影響孩子的從來都不是大道理,而是父母的智慧。今天包麻麻給大家講兩個小故事,背後蘊含著深意,講給孩子聽聽,一起感悟人生的智慧。
  • 端午節有哪些禁忌和習俗?
    大家好我是小師妹。每天的端午節,是我最開心的日子了,因為在那天,自己不但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還能看到好多有趣的節目。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因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在汨羅江自盡,老百姓為了紀念,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位端午節,這天人們的主要習俗就是包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可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被稱為角黍。關於粽子你們知道哪些?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北方人喜歡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人喜歡包豆沙、火腿、等多種餡的粽子呢?
  • 「韓國文化小知識」端午節和端午祭有什麼區別
    端午節系出中國,但含義不盡相同中國 - 端午節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中國的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最著名的就是紀念屈原說。1967 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江陵端午祭以大關嶺祭神為始拉開帷幕,為期二十天至一個月。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並會舉行跳繩、假面製作等傳統遊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除了時間上接近外,中國端午節和韓國端午祭已是兩回事。
  • 幾個筷子的小故事,可以講給朋友聽哦
    講道理,小學課本裡描述的故事我一直深信不疑,故事的內容大概是兩個農夫幹完活,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沒記錯的話,是粥),在這一次比賽以前,他們和印度人民一樣,都習慣用手抓,但是這一次的比賽註定不平凡,一個人腦子一動,做了一次高端玩家,他用兩根樹枝,大大提高了自己吃飯的速度。就這樣,筷子應運而生。可是,這只是小學課文上寫的內容,換句話說,你還記得那句至理名言嗎?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天地數之和都是五的倍數,它們的總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它們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 另外,據說五月初五最早應該是對於神秘數字「五」的紀念。「五」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意義巨大,幾乎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哲學最重要的基礎。五行說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複雜的神秘主義的結合。另外一個就是「端」者,始也,萬物之生,是對萬物誕生的一種紀念。
  • 端午節的由來,注意,民俗禁忌
    端午節將至,今天講一講民俗文化,端午作為民間四大節日之一自古對中國文化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難能可貴我拋棄各種靈異故事一本正經的講一講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是時候展現一下我出色的中國文化功底了,實際上是周天醫院沒人來,我就很好奇這一點,周天大家都休息正是看病的好時機,幹嘛周天要放假,輪休它香嗎?
  • 端午節都有哪些禁忌習俗?民間有何破解禁忌的方法
    端午節驅兇闢邪是這個節日的重頭戲,主要有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等。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一、端午節禁忌習俗的由來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端午節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
  •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建議家長講給孩子聽!
    關於元旦還有哪些知識、風俗習慣,人民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呢?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孩子: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 對於元旦的活動和風俗以及活動形式,我們給大家準備了詳細的答案,大家一起來學習,之後在系統的講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和內涵意義。
  • 元旦的來歷及習俗,建議家長講給孩子聽
    關於元旦還有哪些知識、風俗習慣,人民是怎樣慶祝這個節日呢?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孩子: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 對於元旦的活動和風俗以及活動形式,我們給大家準備了詳細的答案,大家一起來學習,之後再系統的講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和內涵意義。
  • 端午節活動:開展慶端午活動
    四、活動主題  艾香端午鄰裡和  五、活動內容  (一)「話端午」演講、展覽活動  1.設置一個主席臺,由故事員或朗誦員站在主席臺上發表演講或朗誦。要求每人講述一個與端午有關的故事或習俗。(發揮居民特長,講講他們眼中的端午,有助於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日有更多感性的了解,更加熱愛如今的美好生活)  2.開展端午知識展覽,設置關於端午節的展板不少於1塊,掛圖不少於10張,圖書不少於50本;邀請故事員講關於「端午節」的2—3個故事。
  • 不瞞你說:端午節都有哪些禁忌習俗?民間有何破解禁忌的方法
    每天都有分享,請放心關注!端午節驅兇闢邪是這個節日的重頭戲,主要有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等。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一、端午節禁忌習俗的由來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端午節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