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2021-01-09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

  原標題: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等.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 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之所以為世界所矚目,是因為它由來已久,歷史淵源流長,它是舉世矚目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締結和傳承,它為我們講述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事,讓這個節日更加厚重和透射出不屈的光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屈原對待理想的執著和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

 

  1、端午節的傳說充滿著浪漫的愛國情懷,也是一曲生命不屈的輓歌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詩篇.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還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人們見後紛紛仿效,還有人拿來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線,發展成粽子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現在的端午節.

 

  從春秋戰國至今,端午節已在民間傳承兩千多年.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包粽子、划龍船是普遍習俗.

  端午賽龍舟

 

  2、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它藉助於龍威,驅趕不祥和保佑平安。

 

  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之。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了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民間就會划龍舟以示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於颱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崇武的賽龍舟、遊龍舟和「採蓮」習俗一樣,都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王之神威,避惡消災保一方平安。

 

  端午節的習俗,除了賽龍舟以外包粽子可謂是最喜聞樂見的民間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之一, 每當五月到處都會飄散著粽葉的清香和糯米的清甜。

  端午節包粽子

 

  3、包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愛國詩人屈原,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它寓意著人們除瘟驅邪以求吉祥!

 

  傳說包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祭神靈的,因為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粽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粽子的種類很多,吃粽子的意義其實也大同小異.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其由來已久.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百姓的日常和煙火氣也隨之嫋嫋升騰.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源遠流長.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可見吃粽子不只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同時它早已是百姓美好生活的見證.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豐富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
  • 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民間習俗
    在二十四節氣中「芒種」前後的節日,以端午節最為有名,端午節也是一年中的三大節之一,「端」是「初」的意思,所以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被稱為「端五」後來又稱為「端午」「端陽」又因為月日重疊為五,也稱為重五。臺灣南部習慣稱為五月節。北部叫做五日節。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有關小知識都在這裡,可以當故事講給孩子聽
    ◆文:剛子聊歷史◆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卷首導語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之一的端午節,迄今為止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每一項習俗都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如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內容主要包括採藥、沐蘭湯、飲雄黃酒、採茶以及制涼茶等等。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有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龍節、正陽節、女兒節、粽子節、天中節等。現在用得最多的當數端午節這個名稱。但是你知道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嗎?
  • 端午節的傳說和故事,知道這些就能侃侃而談了
    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我們中國人,已經過了幾千年了,從小時候起,就被告知,端午節,我們中國人要吃粽子,為的就是紀念屈原,那位千年前的楚國忠臣,但長大後,過的端午節越多,聽到的相關故事也就越多,端午節,還真沒那麼簡單,別的,不說,就端午節流傳的故事,就沒有一般人想的那麼簡單。
  • 細品紅樓:透過《紅樓夢》探究傳統端午節的習俗與文化
    其實這也和紅樓夢當中的結局有著一定的巧合之處,元春他是站在寶釵和寶玉這一方的,由此也可以看見他是贊同金玉良緣,而不贊同木石前盟的,這也為整個故事的愛情悲劇奠定了或者埋下了伏筆。3. 賈府過端午:排場壯闊、安排緊緻書中在第31回是最後一次提到端午節,在這一次的描述當中主要是將端午節在明清時期主要的民間習俗講述的比較清楚和徹底。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2020-06-23 2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端午節有哪些禁忌和習俗?
    每天的端午節,是我最開心的日子了,因為在那天,自己不但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還能看到好多有趣的節目。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因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在汨羅江自盡,老百姓為了紀念,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位端午節,這天人們的主要習俗就是包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可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被稱為角黍。關於粽子你們知道哪些?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端午節的來歷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節幾月幾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端午節」的節日起源、故事傳說和文化習俗
    不過在中國百姓心中,更為人們所熟悉的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緣起和許多節俗活動均與夏令有關,且與夏至時間相鄰,故稱為夏節。晉代周處《風土記》就說過:「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哪些習俗你知道嗎?
    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用來改善生活(過去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比較匱乏)。用艾葉煮雞蛋,不只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老百姓觀念上認為還能祛除晦氣和疾病。2,沐蘭湯即端午日洗的草藥水,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 端午節要注意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以及忌諱
    端午節要注意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以及忌諱時間:2018-06-18 15: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要注意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以及忌諱 在這個傳統的節日中,有沒有哪些需要人們特別忌諱的地方呢?在端午節,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
  • 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有哪些呢?進來一看就全知道了!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端午節的起源,竟然是一年一度的全民防疫日
    端午節的各項習俗,是在其傳播的過程中與當地習俗不斷融合、豐富而演化發展。龍舟競渡:原產於吳越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特色:水網密布、以舟代步。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東漢時期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遊和北方地區,融合了南北風俗、注入了新的內容。
  • 端午節都有哪些禁忌習俗?民間有何破解禁忌的方法
    端午節驅兇闢邪是這個節日的重頭戲,主要有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等。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一、端午節禁忌習俗的由來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端午節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
  • 不瞞你說:端午節都有哪些禁忌習俗?民間有何破解禁忌的方法
    端午節驅兇闢邪是這個節日的重頭戲,主要有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等。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一、端午節禁忌習俗的由來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端午節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
  • 端午節為何要佩香囊,掛艾草,驅五毒?這些民間開運風水習俗禁忌不能...
    節日的重頭戲,在風水上,也是有很多考究的,泰益豐周易會館應媒體和朋友們要求邀請周易民俗風水專家李亮德老師為大家匯總了一些大家應該一直沿襲的、有益於大家身心的端午節習俗和開運旺運方法。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 化州端午節的習俗,你都知道多少?灰水籺和白包籺,你喜歡邊種口味?
    就中國的端午節也各地有所不同,這裡只說化州凌羅鑑三江民間我所知的習俗。習俗民間習慣五月初一大清早,在房門口大門口火爐門口插上艾葉加哺葉黃皮果葉、旺竹葉,以示驅邪。到山上採摘粽子葉和立茹殼,洗淨煮沸晾乾,初二早上浸豆,備砂中午生豆芽,初三採集百草藥,初四包粽子,磨豆做豆腐,初五日,端午節,奉上三牲疏果餚饌,還有百草藥,帶孩子到土地廟拜神,懇請神靈保佑驅邪,消災,除百毒
  • 端午節的禁忌是什麼 佳節不可不知的禁忌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 老家端午節是這樣過的,和你家一樣嗎
    端午節,全國各地習俗都差不多,尤其是南方地區,「賽龍舟」成為端午節的主題;至於吃粽子,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了,街上時時有賣,天天過節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