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全國各地習俗都差不多,尤其是南方地區,「賽龍舟」成為端午節的主題;至於吃粽子,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了,街上時時有賣,天天過節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起源一般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而且不少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據此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
一、包粽子
包粽子,平和多叫「縛粽」,包粽子手藝大多相同。平和的粽子主要分「鹹粽」和「鹼粽」。常用香菇絲、花生、綠豆、蓮子等作配料,用竹葉包裹、鹹草綑紮成六角球狀,放進鍋內煮(或蒸)熟,口感香軟柔潤。平和的「鹼粽」,以自制「蒲姜」鹼液拌勻浸泡糯米,裹葉而成,在沸水中煮兩三個小時熟透,吃「鹼粽」蘸粘著白砂糖,甜潤爽口,涼喉解渴,其色、香、味俱佳,深受喜愛。
在平和民間還有一種禁忌,就是粽子不宜作為禮品隨便送人。為何有此說法?因為在平和地區只有喪事家庭才接受親友贈送粽子,舊時平和民間家中有長輩去世,三年不得縛粽子,只能接受親友們的饋贈。因此在平和不可以隨便送別人粽子。
二、門頭掛艾
「午日節」這一天,平和民間家家戶戶的門楣之上懸插五種植物,即榕枝、艾葉、菖蒲、柳枝和大蒜頭,俗稱「五瑞」。這些多為芳香科植物,能發出一定氣味,可以殺菌並驅除蚊蠅;舊時,平和某些地方還有給孩子的手腕或手臂上,系以五色絲擰成一股的細索,俗稱「縛紅絲線(縛手)」,「縛手」的目的是為了闢兇而祈求長命,另一種說是經過「縛手」,小孩子的雙手才不會亂動,比較「好帶」。還有給小孩脖上掛了用彩綢製成,內包中藥香料粉末的小飾物,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此俗現在較為少見。
三、採午時草
農曆五月天氣炎熱,各種疾病多發的季節,尤其在華南地區很多毒蛇、害蟲都在這個季節繁殖活躍起來,經常給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為了防禦各種病疾,增強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時,平和百姓多會到山間野外遍尋百草,採集藥材。民間習俗認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這天最適合炮製,採回來的百草(將植物之根、莖、葉、花或皮等部分)洗淨後放置在太陽底下曬乾,再切成小段存放起來,在暑熱季節熬製成茶湯解渴、治百疾,據了解嶺南地區的涼茶製法即源於此。
四、洗午時水
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特別香醇,甚至有說生飲具有治病的奇效。平和民間認為:「洗午時水,全年無病」。午時水由於節令原因蘊含該時期宇宙規律空間信息場的特定場信息,故有特別功用,不易變質,有治療保健作用.午時水又稱純陽之水,可抵禦陰氣邪氣。
五、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節午時:五月初五(中午十一點到中午的十三點,而正午為十二點)從井裡打的水或山泉水。可用器皿儲蓄,用來煮飯、燒水、煮湯具有闢邪、淨身、除障的效果。若取自來水作午時水,需要陽光直曬半小時以上,功效較差。井水山泉水是最好的水質。時間以正午十二點為最佳。洗午時澡,在水中加入艾草、榕葉、五穀,用它來洗臉洗身,可以保佑人們平平安安,用午時水加雄黃洗澡,那一年入夏不會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蛇咬;平和民間有用汲來的午時水加入一些白酒和少許雄黃粉,用以噴灑房間庭院,或洗澡、洗臉、洗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