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說端午節和屈原沒什麼關係,我現在才發現,原來是真的

2021-01-09 熙鈺珠寶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傳聞端午節不能道快樂,只能說「安康」,因為與屈原之死有關?

關於這兩個問題,現在可以光明正大地答道:無稽之談

與屈原無關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自漢代到當今,學術界眾說紛紜。

最早附會「紀念屈原」之說,見於南北朝時期梁國吳均的《續齊諧記》(見下文)。但《莊子》卷首《逍遙遊》早有記載:《齊諧》者,志怪者也。故而可知,這篇《續齊諧記》是一本志怪小說集,是講述各地奇聞異事的小說,非正式經典,不足為信。且更早的經典《史記》和《楚辭》都只記錄了屈原投江之死,而沒有明確記載發生時間。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續齊諧記》

屈原投江

二說是紀念伍子胥,依據來源於《世說新語》(見下文),書載吳越當地有五月五日在縣江迎伍君神之習俗。但吳都是當今蘇州,蘇州之江是長江,而迎伍君神所選風俗行為是「逆濤而上」即弄潮,應是錢塘江,地理常識誤差甚大,且與端午常見習俗不甚相干,不可信度高。

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迎伍君神,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

——《世說新語》

錢塘觀潮

三說是紀念曹娥,載於《孝女曹娥碑》。曹娥,曹盱之女,見其父迎神為水所淹,哀吟澤畔,逾十七日,投江而死,後五日,抱父屍而出。根據時間推敲,可知曹娥死亡時間與五月五日關係不大,可信度亦不高。

而當代學者聞一多先生綜合多種推據,得出「端午節起源於吳越地區圖騰文化,在南北融合中發揚成當今端午習俗」,尚有一定參考價值。現代學術觀念普遍認為:

端午起源於天象崇拜,是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的盛大圖騰祭祀活動。端午自古以來都是以酬謝龍祖恩德,闢邪攘災為主的節日。

此外,從東漢應邵的《風俗通義》中可以發現,自漢代以來,闢邪始終是端午節的主要內容。

夏至、五月五日,五採闢兵,題「野鬼遊光」。俗說五採以厭五兵。遊光厲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

——《風俗通義》

貔貅和葫蘆:傳統的闢邪文化

探究流傳下來的端午節俗,可發現均與闢邪直接相關。如粽子尖角模仿的是動物犄角趨吉避兇的功能;掛艾草、菖蒲,飲雄黃酒是為了殺菌祛病;佩香囊,系五彩絲是為了避邪驅瘟;就連龍舟,都有以船送瘟神之意……

闢邪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至於「護身闢邪」之物更是數不勝數。不過最受國人喜愛和常見的卻是這兩個意象——玉貔貅和玉葫蘆。

▌玉貔貅:招財闢邪

別稱「闢邪、天祿、百解」的貔貅,在風水學裡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古代亦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因得一對貔貅鎮守江山之說。如此一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貔貅便成為人們心中招財闢邪的寶物,同時其旺財和改運的說法也深入人心。

玉貔貅

貔貅之所以有如此寓意,離不開以下幾點:

1.外型:大嘴,以財為食,貌似金蟾,甲形如麒麟,有嘴無肛,吞萬物而不瀉。寓意能吞天下之財而不出,故有財不外漏,闢邪改運之意;同時能吸食魔怪精血並轉化為金錢財富,故寓意闢邪、擋災、鎮宅,招財進寶。

2.文化:貔貅乃龍的後人,別名天。象徵著權貴,寓意官運亨通、飛黃騰達,乃經商和官場之人的心頭好。

3.習俗:中國傳統文化裡有著舞貔貅一說,和舞龍、舞獅一樣可以驅趕邪氣,帶來好運。寓意好運連連,鴻運當頭。

因此,每逢佳節或者重要日子,在表達美好寄託和祝願時,普通人家多用白玉,貴族世家多用翡翠或上等青玉雕刻貔貅配飾,作為禮物送給珍重之人。

▌玉葫蘆:福澤綿長

葫蘆本是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代表子孫萬代福澤綿長。在古代,五月天氣炎熱,雨水量多,突發的山洪常令人措手無策。人們為了求生,便將葫蘆綁在身上,以求平安。因其救命之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崇拜。而隨著文化演變,葫蘆也成了端午驅邪之物,在佳節之際掛上各家門戶。

此外,葫蘆諧音有「福祿」之意,可收集福氣。其外形酷似太極陰陽,可以吸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所以又有了去病化煞,祈求好運之寓意。

同時,因其外型圓滿豐腴,在佛教和道教中又均是吉祥聖物,所以在與「戴翠祈福」的文化結合之後,翡翠葫蘆、玉葫蘆也成了佳節吉日多見的闢邪靈物。

相關焦點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自端午節誕生以來,由於不同地區民俗文化差異,端午節還有浴蘭節、地臘、詩人節、夏節、女兒節、天中節等多種別稱。古時端午節就已實現了文化輸出,成功跨出國門傳入了如朝鮮、日本等國家,這也才有了後來所謂的「韓國人搶端午節」的事情。當然,端午節是中華民族重要民俗文化,韓國人並沒有「搶走」,但與其在這裡聲討韓國搶「中國節」,不如多了解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 端午節端字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和屈原關係是什麼
    那麼每年都有的端午節,關於它的「端」是什麼意思,你都了解嗎?  》》2018端午節高速免費嗎?今年端午節高速公路免費時間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端午節的端字是什麼意思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就如稱「初五」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01 一個「騙人」的版本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寫詩歌寫得特漂亮,吸引了一大波粉絲,不管男的、女的,都喜歡他。但是,人出名了就容易被人嫉妒,他又是個耿直的漢子。屈原呢,出身楚國的貴族,說白了,楚國算是人家自己家的。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端午節介紹: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 一年一度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賽龍舟是怎麼來的?
    其實還真不是,小激動的原因並不是因為w我要放假,而是因為小長假期間,上班再也不用擔心擁堵了,如果乘公車說不準還能找個位子坐坐。 說到這,不免又有些小心酸,那麼有多少小夥伴,端午節依然還在堅守崗位呢? 別的不說,必須先為這些不放假的「勞模」點個讚。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歡聚一堂,吃粽子,賽龍舟。其中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說「端午」二字的由來,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端」指的是「開端」、「初」的意思。因此初五也稱為端五。
  • 端午節的真實來歷
    韓國人過端午節據《史記》裡面的「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同志,原來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遭到保守派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到現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 端午節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其實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而已
    端午節在古代各個朝代和地方,紀念的風俗都有或多或少的區別,但是從現在看來,大體是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與菖蒲等;尤其是賽龍舟和吃粽子,成了過端午佳節的象徵。一直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賽龍舟和吃粽子都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傳說中,那些敬愛屈原的人們,駕著龍舟在汨羅江撒粽子,避免河中的魚蝦吃壞屈原的屍體;而屈原也因此成了端午節的象徵人物。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豐富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今天是端午節,在這裡祝大家端午節安康!我們一般說節日祝福的話:節日快樂!為什麼不說端午節快樂?這源於端午節特殊來歷,你知道嗎?端午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2006年將端午節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國家將它納入國家法定節日,2009年也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端午節的傳說和故事,知道這些就能侃侃而談了
    端午節端午節紀念的歷史名人,不單單是屈原。和我們常人印象中的端午節不同,其實,在屈原五月五投江之前,端午節就已經有了。所以其實關於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但是也不單單是紀念屈原。在屈原之前,一夜白頭,掘墓鞭屍的伍子胥,也是在端午節這天,被紀念的名人之一,傳說伍子胥當年幫助吳王闔閭成就霸業後,因為被奸臣算計誣陷,慘死之後,身體也是被投入了河中,而他死的那一天,也正是五月五日端午節這一天。而在屈原之後,說是漢代有個孝女曹娥,因為父親落入江中,在江邊痛苦多日後,也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河,幾天後,抱著父親的身體從江中出來,被傳為神話。
  • 李子柒端午節視頻被韓國網友舉報下架:是時候為端午節發聲了
    今天,有網友爆料說李子柒發端午節視頻遭韓國人舉報下架,理由是:韓國的端午祭裡面沒有吃粽子的習俗!這可惹惱了我們廣大的網友。眾所周知,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不說別的,端午節光名字就有20多個,是所有中國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的一個節日,有端陽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等。
  • 原來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風俗禁忌知道多少?
    - 1 -屈原投江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後,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划著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裡的米飯撒在水裡獻給他。他們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來啊!」後來,人們在這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
  • 端午節有哪些禁忌和習俗?
    大家好我是小師妹。每天的端午節,是我最開心的日子了,因為在那天,自己不但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還能看到好多有趣的節目。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因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在汨羅江自盡,老百姓為了紀念,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位端午節,這天人們的主要習俗就是包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可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被稱為角黍。關於粽子你們知道哪些?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北方人喜歡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人喜歡包豆沙、火腿、等多種餡的粽子呢?
  • 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因為屈原和伍子胥,而是風俗融合的結果
    端午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而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汨羅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還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可是早在他們三人之前端午的習俗早已存在,到底這是為了什麼,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
  •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些鮮為人知的冷知識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又為什麼要賽龍舟?這些真的跟屈原有關係嗎?答案是,NO!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端午節與屈原之間的誤會。想要理清這之間的誤會,我們得先知道,到底是先有的屈原還是先有的端午節。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我國戰國末期偉大的愛國詩人。那麼,端午節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據考證,端午節最早是祭祀的節日。
  • 今年的端午節是我高興的日子
    五月初五,端陽節來臨,又到了插艾蒿、包粽子、吃雞蛋的時候,而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一樣,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至於端午節的來歷,相傳與屈原有關,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有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龍節、正陽節、女兒節、粽子節、天中節等。現在用得最多的當數端午節這個名稱。但是你知道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嗎?
  • 棗視頻|這,才是端午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爸爸媽媽們請別忘記給孩子講一講屈原的故事,講一講端午節的風俗和由來~端午節來源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稱為五月節、端陽節、午日節等;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 端午節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關於端午的那些傳說
    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給我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鬥。再經過幾天幾夜。終於勝利了,水怪關於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它就不去侵犯。他們就說好,只要在牆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於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於是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簷下,水怪發現有人住的屋簷下都掛著一束像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