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傳聞端午節不能道快樂,只能說「安康」,因為與屈原之死有關?
關於這兩個問題,現在可以光明正大地答道:無稽之談
與屈原無關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自漢代到當今,學術界眾說紛紜。
最早附會「紀念屈原」之說,見於南北朝時期梁國吳均的《續齊諧記》(見下文)。但《莊子》卷首《逍遙遊》早有記載:《齊諧》者,志怪者也。故而可知,這篇《續齊諧記》是一本志怪小說集,是講述各地奇聞異事的小說,非正式經典,不足為信。且更早的經典《史記》和《楚辭》都只記錄了屈原投江之死,而沒有明確記載發生時間。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續齊諧記》
二說是紀念伍子胥,依據來源於《世說新語》(見下文),書載吳越當地有五月五日在縣江迎伍君神之習俗。但吳都是當今蘇州,蘇州之江是長江,而迎伍君神所選風俗行為是「逆濤而上」即弄潮,應是錢塘江,地理常識誤差甚大,且與端午常見習俗不甚相干,不可信度高。
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迎伍君神,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
——《世說新語》
錢塘觀潮
三說是紀念曹娥,載於《孝女曹娥碑》。曹娥,曹盱之女,見其父迎神為水所淹,哀吟澤畔,逾十七日,投江而死,後五日,抱父屍而出。根據時間推敲,可知曹娥死亡時間與五月五日關係不大,可信度亦不高。
而當代學者聞一多先生綜合多種推據,得出「端午節起源於吳越地區圖騰文化,在南北融合中發揚成當今端午習俗」,尚有一定參考價值。現代學術觀念普遍認為:
端午起源於天象崇拜,是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的盛大圖騰祭祀活動。端午自古以來都是以酬謝龍祖恩德,闢邪攘災為主的節日。
此外,從東漢應邵的《風俗通義》中可以發現,自漢代以來,闢邪始終是端午節的主要內容。
夏至、五月五日,五採闢兵,題「野鬼遊光」。俗說五採以厭五兵。遊光厲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
——《風俗通義》
貔貅和葫蘆:傳統的闢邪文化
探究流傳下來的端午節俗,可發現均與闢邪直接相關。如粽子尖角模仿的是動物犄角趨吉避兇的功能;掛艾草、菖蒲,飲雄黃酒是為了殺菌祛病;佩香囊,系五彩絲是為了避邪驅瘟;就連龍舟,都有以船送瘟神之意……
闢邪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至於「護身闢邪」之物更是數不勝數。不過最受國人喜愛和常見的卻是這兩個意象——玉貔貅和玉葫蘆。
▌玉貔貅:招財闢邪
別稱「闢邪、天祿、百解」的貔貅,在風水學裡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古代亦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因得一對貔貅鎮守江山之說。如此一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貔貅便成為人們心中招財闢邪的寶物,同時其旺財和改運的說法也深入人心。
貔貅之所以有如此寓意,離不開以下幾點:
1.外型:大嘴,以財為食,貌似金蟾,甲形如麒麟,有嘴無肛,吞萬物而不瀉。寓意能吞天下之財而不出,故有財不外漏,闢邪改運之意;同時能吸食魔怪精血並轉化為金錢財富,故寓意闢邪、擋災、鎮宅,招財進寶。
2.文化:貔貅乃龍的後人,別名天。象徵著權貴,寓意官運亨通、飛黃騰達,乃經商和官場之人的心頭好。
3.習俗:中國傳統文化裡有著舞貔貅一說,和舞龍、舞獅一樣可以驅趕邪氣,帶來好運。寓意好運連連,鴻運當頭。
因此,每逢佳節或者重要日子,在表達美好寄託和祝願時,普通人家多用白玉,貴族世家多用翡翠或上等青玉雕刻貔貅配飾,作為禮物送給珍重之人。
▌玉葫蘆:福澤綿長
葫蘆本是藤本植物,藤蔓綿延則代表子孫萬代福澤綿長。在古代,五月天氣炎熱,雨水量多,突發的山洪常令人措手無策。人們為了求生,便將葫蘆綁在身上,以求平安。因其救命之能,人們便對葫蘆產生了崇拜。而隨著文化演變,葫蘆也成了端午驅邪之物,在佳節之際掛上各家門戶。
此外,葫蘆諧音有「福祿」之意,可收集福氣。其外形酷似太極陰陽,可以吸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所以又有了去病化煞,祈求好運之寓意。
同時,因其外型圓滿豐腴,在佛教和道教中又均是吉祥聖物,所以在與「戴翠祈福」的文化結合之後,翡翠葫蘆、玉葫蘆也成了佳節吉日多見的闢邪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