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賽龍舟是怎麼來的?

2021-01-16 騰訊網

掐指一算,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仔細想想,內心還是有點小激動呢,翻開日曆一看,三天小長假又要來了,說到這不少人或許就會問了,飛魚這是想去浪?

其實還真不是,小激動的原因並不是因為w我要放假,而是因為小長假期間,上班再也不用擔心擁堵了,如果乘公車說不準還能找個位子坐坐。

說到這,不免又有些小心酸,那麼有多少小夥伴,端午節依然還在堅守崗位呢?

別的不說,必須先為這些不放假的「勞模」點個讚。

既然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就會有相應的風俗,你們那裡端午節都有什麼風俗習慣呢,雖然各地都有差別,但有兩個習俗,是端午節的標誌。

吃粽子和賽龍舟。

吃粽子全國各地的人們大多數都會吃,但是賽龍舟在我國北方地區就比較少了,不過在南方依然是一項重要的賽事,看著龍舟上的健兒揮舞著堅實的臂膀,高喊著口號,端午節的氣氛也會被推到制高點。

那麼一年一度端午節的兩大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麼賽龍舟又是怎麼來的,和屈原有關係嗎?

說此之前,先說說現在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今生

現在的端午節並不是只流行於我國,只要是處於漢字文化圈,幾乎都會過這個節日,不過在我國則最為隆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端午節只是流行於民間,而在2006年的時候,端午節就以濃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入選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時端午節依然還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所以小長假是不存在的,到了2008年時,端午節才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也就是說從這時起端午節才正式成為了不少人小激動小竊喜的「大節日」。

我們現在的法定節假日有很多,但是能被稱為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的只有四個——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當然還有我們即將迎來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我國如此有名氣,在國際上也並不是默默無聞,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把端午節列為了世界非遺的節日,由此可見,端午節已經在國際都有了知名度,而我們也正在把這個傳統節日發揚光大。

端午節的前世

端午節的由來很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更為確切一點可以追溯至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並不是只會寫詩,還有治國之能,在秦國逐漸走向強大,楚國逐漸走向衰落的過程中,屈原倡導在楚國進行變革,要革了楚國舊貴族的命,身為貴族的屈原,能夠以國家為重,不惜犧牲自己的家族的利益,僅憑這點,屈原就備受世人敬重。

屈原主張富國強兵,主張聯合東方的齊國,共同抵抗強秦,不過此舉並沒有被楚王採納,大貴族也聯合起來詆毀屈原,最終遭到了流放,也正是從這時起,屈原寫下了很多憂國憂民的詩篇,成為了永遠不會凋謝的花。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郢都,看著山河破碎,看著社稷被毀,屈原聲淚俱下,在當年的五月初五,屈原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之後抱著一塊大石頭,就投進了汨羅江,為了紀念屈原,當地人們也舉行了一些活動。

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逐漸成為了一個節日,一個紀念屈原愛國投江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屈原在汨羅江當地早已經婦孺皆知,憑藉憂國憂民,也獲得了當地人們的尊敬,當聽聞屈原抱石投江之後,汨羅江上打漁和在江邊勞作的人們都慌了。

他們不忍心屈原的就這麼死去,於是大家都在為救屈原而想辦法,有些人害怕汨羅江裡的魚兒會吃屈原的軀體,就自發的往汨羅江裡投進竹筒,並在裡面裝上米飯,以此想要餵飽江裡的魚兒,讓它們不再啃咬投江的屈原。

時間久了,竹筒裝米飯也就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竹筒粽子,後來又逐漸用蘆葦葉等代替竹筒,也就出現了竹筒粽子之外的正宗粽子,所以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麼端午節的另外一個風俗賽龍舟又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也和屈原有關。

屈原投江之時,汨羅江上還有很多漁船,這些漁船看到屈原投江之後,迫切地想要把船劃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於是汨羅江上的所有漁船都行動了起來,爭相往屈原那裡趕。

於是在屈原投江後,汨羅江上的漁船出現了大家相互競爭的局面,畢竟這些漁船都想要成為第一個救屈原的人,就這樣,這些漁船的競爭,也得以在每年延續,最終演變成為了現在的賽龍舟。

那麼,在您那裡端午節都是有哪些習俗呢,吃的粽子是什麼餡的,甜的還是鹹的?

相關焦點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為什麼還要採艾草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其風俗的形成是南北方融合的產物。端午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的叫法有20多種,是別名最多的節日。常聽到的有端陽節、端五節、五月節、龍舟節、重午節、草藥節、正陽節、粽子節等等。吃粽子、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他實際姓羋,不姓屈。是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是楚懷王的大臣。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分別代表什麼樣的寓意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又被稱為「端陽」「重午」。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流傳最廣的是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臣,他倡導舉賢任能,力主聯齊抗秦,但遭到朝中其他貴族的強烈反對。這些貴族聯合起來向楚王說屈原的壞話,被排擠的屈原逐漸失去楚王的信任,最後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流放期間,屈原仍憂慮楚國的未來和百姓的命運,寫下了諸多不朽的詩篇。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 端午節為何賽龍舟、吃粽子?民俗專家這麼說
    端午佳節臨近,「我們的節日——海上暢談·話端午」日前在浦東三林塘舉辦,划龍舟、包粽子、點雄黃等民俗民風都在現場一一展示。這些浸潤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獨特智慧和文化底蘊的節日風俗,讓現場觀眾充分感受到傳統節日的「味道」。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吃粽子,為什麼要在孩子們的額頭上點雄黃?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可見端午節國家非常重視,因為端午節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端午節的由來聞一多先生曾專門研究過端午的起源,他認為端午的根源不在屈原,不在其它,而在龍。他的書籍《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專門闡述了這個觀點,他由古時吳越地區的部落都在五月初五這一天祭祀龍的圖騰這一點出發,發現端午的習俗、文獻典故等都與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就此,他認為端午起源於對龍的圖騰崇拜。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划船趕來,撈救無果,為免屈原肉身葬身魚腹,人們自發蕩舟江河以驅散魚群,或投米糰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後來,每年五月五,這一風俗流傳了下來,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的習俗。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外,也有說法稱:賽龍舟最早起源於古吳越水鄉,是為避水旱之災而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
  • 端午節的由來與民間傳說、民風民俗雜談、粽子做法與種類初探
    公元前278年,秦軍滅楚國,屈原於五月五日,寫下《懷沙》絕筆之後,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感於他的愛國拳拳之心,來到汨羅江邊,拿出飯糰、雄黃酒等祭祀用品,投入江中,憑弔屈原,以示紀念。後來又有傳說,屈原託夢,說是食物被蛟龍食去,自己吃不到,可將食物用粽葉或竹葉包之,蛟龍就無法搶食了。於是,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端午節紀念屈原,有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還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人們見後紛紛仿效,還有人拿來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線,發展成粽子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現在的端午節.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還有這些禁忌你得知道
    說起端午節,首先我們想到的是吃粽子,賽龍舟,其實還有很多民俗傳說,需要我們了解。01端午的由來及禁忌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端,是「開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屬火,是陽氣的極致。「午」與「五」同音,端午節所在的月份正是農曆的五月。
  • 五月五過端午,這一天都有什麼講究,端午節的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的習俗你了解多少端午將至,想必家家戶戶都在為迎接端午做準備吧!每當過節的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到熱鬧的氛圍,家人朋友們相聚在一起品嘗美食,感受節日特有的風採,延續祖先們建立的習俗。但是在端午眾多的習俗當中,又有多少被大家所了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探索端午習俗,更加滲透地去了解它吧!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屈原害怕楚王把自己老祖宗的家業給敗光了,就天天給楚王提意見、表忠心。甚至還給楚王說:「你老婆不行,她怎麼怎麼樣,離她遠點!」換做我是楚王,我也忍不了啊。再加上有人天天說屈原的壞話,楚王就不怎麼搭理屈原了。結果,楚國就被秦國打到了家門口,還把楚王給俘虜了。屈原知道這事,傷心壞了。然後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抱著石頭投江了。屈原死後,粉絲們也忍不住啊。
  • 端午習俗,賽龍舟包粽子,是在表達什麼?其中另有隱情!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說起端午節的習俗,人都會想起包粽子、賽龍舟。但是過了這麼多年的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習俗究竟是在暗示什麼的,它想表達什麼呢,我們有仔細想過嗎?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你還知道哪些傳統風俗?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 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說起端午節的習俗,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吃粽子和賽龍舟.
  •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些鮮為人知的冷知識
    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又為什麼要賽龍舟?這些真的跟屈原有關係嗎?答案是,NO!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端午節與屈原之間的誤會。想要理清這之間的誤會,我們得先知道,到底是先有的屈原還是先有的端午節。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我國戰國末期偉大的愛國詩人。那麼,端午節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據考證,端午節最早是祭祀的節日。
  • 端午節為什麼賽龍舟 這則典故大家要了解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活動有很多,其中賽龍舟就是其中的一項,現在在很多地區依然保留了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大家要把這項活動的來歷記清楚。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對於賽龍舟的由來,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流傳的最為廣的就是紀念屈原說了。
  • 端午節的由來,你知道嗎?
    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秦滅楚後,他悲憤欲絕,不想做亡國奴,便抱石縱身一躍,投進了汨羅江,以身殉國。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 畫說閘北|除了龍舟和粽子,端午節還有什麼被遺忘的正經事?
    據說,今年的端午節是本世紀以來最晚的之一,想必是閏年的關係吧。這姍姍來遲的端午節呀,大家可想念你啦!芷江西社區的蔣振國老先生又拿起畫筆,畫下屈原的故事、端午的習俗。讓我們跟隨他的畫作,重溫一下傳統文化吧。俗話說:「八裡不同鄉,十裡不同俗。」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裡,民間亦有佩戴香囊、束五彩線、包粽子、插蒲艾、賽龍舟等習俗。端午裹粽之來由,相傳詩人名屈原。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豐富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
  • 老家端午節是這樣過的,和你家一樣嗎
    端午節,全國各地習俗都差不多,尤其是南方地區,「賽龍舟」成為端午節的主題;至於吃粽子,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了,街上時時有賣,天天過節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01端午節的由來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古代有各種傳說和故事,如今因為媒體宣傳等原因,許多人多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事實上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甚至屈原都可能經歷過端午節。他死後三年吳國就被越打敗,吳王夫差死前唯一的請求,是用布蓋住眼睛,因為他覺得死後無臉見伍子胥。吳國百姓也十分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並認為他死後化作濤神,所以每年在端午節哀而祭之。5.憑弔孝女曹娥晉人虞預《四明叢書·會稽典錄》記載:「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初五,曹娥的父親於縣江迎濤神伍子胥時失足墜江溺死。娥年方十四,尋找父屍,十七日不得,哀而投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