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只道一聲:端午安康!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說起端午節的習俗,人都會想起包粽子、賽龍舟。但是過了這麼多年的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習俗究竟是在暗示什麼的,它想表達什麼呢,我們有仔細想過嗎?
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首先大家想過為什麼要賽龍舟,真的只是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嗎?細想一下,寄託哀思有很多種方式,划龍舟好像不是太貼切,賽龍舟都是競技類的活動,怎麼會和寄託哀思能聯繫上呢!顯然牽強附會。
再說像江裡投粽子,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魚吃粽子嗎?為什麼不投別的?非要這麼麻煩包粽子扔到河裡餵魚呢?顯然不是這麼簡單!
其實,賽龍舟和包粽子的目的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是古代的先民在講述一個故事,但是又不敢用言語來說明,怕引來殺身之禍,所以用這些動作來暗示一場驚天大案。
首先賽龍舟,你追我趕,是在表達屈原乘坐的小船,被很多殺手追趕,所以雙方都拼命划船,演變成了賽龍舟。為什麼是龍舟,而不是其他的船,其中也是有隱情的。
再說投粽子,是在表達殺手將屈原捉住之後,屈原被麻袋和繩索捆綁起來,然後扔到河裡,所以演變成包粽子投河裡。
很多人看到了當時的過程,有不敢說出實情,所以變相地模仿,向後人暗示屈原真正的結局!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