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縫香囊 德州這裡的孕媽媽們樂趣多

2021-01-08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徐付彪 通訊員 張紅 德州報導

艾草青青,葦葉飄香,吃粽子,佩香囊,賽龍舟……品味舊時的味道,交融祥和的溫情。6月25日端午佳節之際,德州江山月子會所舉辦的「粽子、香囊DIY活動」在一片歡笑聲中開啟,為市民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樂趣。活動現場,工作人員將精心採購的糯米、紅棗、蜜棗、花生、紅豆、粽葉、白線和剪刀等製作粽子的上好食材和工具碼放整齊,方便媽媽及家屬的選擇,製作喜歡的口味。在廚師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圍成一個大圈,開始製作粽子並縫製香囊。熱鬧的場面,吸引了不少在住客戶家屬的加入,一起體驗動手包粽子的快樂。孕媽媽們動作相當嫻熟,一卷,一疊,填米,放陷(豆沙,蜜棗,紅棗)扎捆,巧手翻飛,一隻只胖胖的粽子瞬間成型。「我們在端午節為準媽媽們準備這樣的活動,一方面傳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另一方面也豐富了孕媽媽們的活動內容,在歡度節日的同時,也活動了身心。」德州江山月子會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端午之際,也祝全市市民端午安康。

相關焦點

  • 二胎媽媽分享經驗:傳統端午節如何帶娃過得更有意義?
    二胎媽媽分享端午節「說明書」端午節吃吃喝喝還是少不了的,有了孩子以後更是如此,想著法子變花樣做,還有的幼兒園會安排家庭作業讓家長配合孩子完成。這些內容,在現在我們過節也還是必不可少的項目。1、包粽子端午節包粽子是大項目,以前傾向於買現成的吃,雖然對味道沒有特別的要求,但也少了過節的氛圍。
  • 粽子、香囊、五彩繩……這些文創IP「點亮」端午消費
    吃粽子、賽龍舟、系手繩、佩香囊……在古代,人們過端午節講究許多習俗,寄託著美好的寓意。但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習俗漸漸被人們淡忘。今年端午節,除了老字號紛紛推出花樣繁多的粽子產品外,故宮、頤和園等文博類IP也通過開發節日產品,讓人們在「方寸之間」了解傳統文化,為節日消費增添了一抹亮色。
  • 生孩子「開骨縫」到底是什麼?原來是這麼回事,心疼準媽媽一萬遍
    很多女性都說懷孕的時候特別累,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這個要忌口,那個要忌口的,總之就是特別的難熬,有的孕媽甚至說自己孕期「全憑一口仙氣吊著。」其實懷胎十月還不是最辛苦的,跟生孩子那一刻比起來真的就不算什麼了。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女人生孩子猶如去鬼門關走了一趟。
  • 【素手系香囊 童心祈安康】——清水四幼端午「香囊祈福」活動
    食粽、佩戴香囊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至今未散,為了感恩為國家和人民奮不顧身奔赴前線的抗疫英雄,今年的端午特舉辦香囊「祈福」活動。通過親手製作香囊,祈福疫情消散,山河無恙,歲月安康;在「屈原的故事」中,感受屈原的忠誠,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懷,幼兒在古人美好的意境中認識端午,不僅擴展了知識面還為幼兒提供了主動了解,自主表達的機會,使幼兒在豐厚的文化氛圍中更深刻的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之美。
  • 美味粽子做法和包粽子的方法教學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一年端午又到了,每年的的這個節日,都是街頭賣香包的把記憶喚醒,今天,教你美味粽子做法和包粽子的方法,自己動手,製作自家端午美食。北方四角棕特點:北方四角棕在北方地區非常流行,個頭不是很大,為斜四角形,多以小棗、豆沙做餡,也可以適當放一些果脯蜜餞等。當然也可以蒸完全的白粽,蒸後可以直接蘸食白糖。
  • 煮粽子,最忌水開再下鍋,教你正確做法,粽子又香又糯,還不夾生
    這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就到端午節了,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媽媽就會準備很多糯米和大黃米,然後會和鄰居的大媽們一起包粽子,全程有說有笑,別提多快樂了,而我最享受的就是吃粽子了,粽子又香又糯,而且透著一股股的粽葉的香氣,我一口氣能吃5~6個,真是美味。
  • 蘇州阿姨衣服都是撿來的,卻年年包百斤粽子逢人就送
    每天凌晨3、4點雷打不動起床包粽子:3片粽葉排開去頭,握成圓錐形,灌入泡好的糯米、紅豆,再將錐口用粽葉覆上,包裹成三角狀,用1尺2寸長的棉線緊緊扎牢,不到半分鐘,精緻緊實的小腳粽便「誕生」了。包完兩鍋的量,便端上爐灶小火慢煮。李阿姨說,自家的粽子得煮上7個小時,一天十幾個小時下來,能做出上百個香糯可口的粽子。
  • 端午節的由來與民間傳說、民風民俗雜談、粽子做法與種類初探
    2、吃粽子粽子,又稱為「角黍」、「筒粽」。是我國傳統飲食,承載了眾多文化元素。今天,每年端午節前後,家家都要吃粽子,有些人是購買各種花樣翻新的粽子,大多數老人會自己包粽子,給子女及親朋送一些粽子,作為禮尚往來的禮物,一起品嘗美食,增進感情。
  • 畫說閘北|除了龍舟和粽子,端午節還有什麼被遺忘的正經事?
    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裡,民間亦有佩戴香囊、束五彩線、包粽子、插蒲艾、賽龍舟等習俗。端午裹粽之來由,相傳詩人名屈原。忠國愛民鬥邪惡,剛正不阿投汨羅。周到君老家即為湖北荊門,小時候聽奶奶說起過,農曆五月初五為「頭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為「末端陽」。五月初五日凌晨太陽未出,人們趕早去野外拉露水,拔艾草,回來懸掛於門戶。這一日,全家人在一起包粽子、煮鹽蛋、喝雄黃酒等。
  • 端午節為何賽龍舟、吃粽子?民俗專家這麼說
    端午佳節臨近,「我們的節日——海上暢談·話端午」日前在浦東三林塘舉辦,划龍舟、包粽子、點雄黃等民俗民風都在現場一一展示。這些浸潤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獨特智慧和文化底蘊的節日風俗,讓現場觀眾充分感受到傳統節日的「味道」。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吃粽子,為什麼要在孩子們的額頭上點雄黃?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文/成長新視點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豐富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
  • 包粽子,原來還有用這種葉子的,山裡到處都是,城裡只能花錢買
    這裡聚集眾多美食內容和資訊,而且每天都會有所更新!既然進來了,就先點擊關注一下吧!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在孩子眼裡,端午節就是「粽子節」,因為在這個節日裡,是一定要吃粽子的,在過去,只要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糯米包粽子,因為除了自己製作以外,幾乎是很少有賣粽子的,現在就不一樣了,不管是不是端午節,也都能隨時在超市裡買到粽子,但是,即使花再高的價錢買到的粽子,也不如自己家裡包的好吃。
  • 端午習俗,賽龍舟包粽子,是在表達什麼?其中另有隱情!
    說起端午節的習俗,人都會想起包粽子、賽龍舟。但是過了這麼多年的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習俗究竟是在暗示什麼的,它想表達什麼呢,我們有仔細想過嗎?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