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端午
宋 ·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來歷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食粽、佩戴香囊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一直是清水四幼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都會開展各種大型親子慶祝活動。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至今未散,為了感恩為國家和人民奮不顧身奔赴前線的抗疫英雄,今年的端午特舉辦香囊「祈福」活動。通過親手製作香囊,祈福疫情消散,山河無恙,歲月安康;在「屈原的故事」中,感受屈原的忠誠,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懷,幼兒在古人美好的意境中認識端午,不僅擴展了知識面還為幼兒提供了主動了解,自主表達的機會,使幼兒在豐厚的文化氛圍中更深刻的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之美。
香包製作是我國傳統工藝之一,指尖輕捻,靈動鮮活。小時候依偎在長輩的身邊看她們親自為我們繡好香包,佩戴在身上,幸福感油然而生。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到底如何做香包吧!
花布:拼
花繩:搓
鈴鐺:綴
穗子:扎
香包:佩
用五彩絲垂金錫錢鎖掛於嬰兒胸前,纏紙帛,折菱角,綴於兒童腰間,把孩子裝扮得漂亮可愛,既有香潔避穢的功能,又是兒童們隨手可抓的玩具。孩子們把香袋作為端午的耍貨,同布虎枕、小石獅一樣,集裝飾、實用、戲耍於一身。
彩繩絲線針針密,輕風明月輕輕搖。仰看繽紛彩,細品羅裙飄。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掛滿香包的「端午大街」去看看吧!
香包又名香袋、香囊。香包與荷包並非同一種物件。中國許多地方,在端午節都要做幾個香包給小孩掛在身上,這就叫做「壓午」。古語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
端午美食!看看都有啥?
端午情長,傳統永存。弘揚傳統文化,讓幼兒體驗中國傳統節日的快樂氛圍,並在氛圍中培養愛國情感、藝術美感、增加文化知識等。不一樣的端午,不一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