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張向持:我為什麼用十年寫大饑荒

2020-11-25 搜狐網

【導語】1958年發動的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引發了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強迫命令等一系列錯誤(俗稱「五風」),在1959年8月廬山會議後全國展開的反「右傾」鬥爭更加劇了這種種錯誤,由此導致全國農村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饑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年自然災害」。1959至1961年間因饑荒導致的農民大量非正常死亡,就地區一級的範圍而言,河南信陽是全國最嚴重的,史稱「信陽事件」。搜狐文化專訪解放軍報社主任編輯張向持,他新出版的《聖殿,信陽大饑荒沉思錄》一書,究竟是粉飾歷史,還是十年一諫?

  把死人的原因百川歸海到共產黨是不公正的

  搜狐文化:關於三年自然災害,您說之前眾多民間版本的文章堆積負能量,能簡單解釋一下嗎?

  張向持:過去關於對這方面的認識其實很早就有了,最早反映現實的一篇文章其實是98年,河南信陽行署專員張樹藩一篇回憶文章,他是做一次比較系統的比較概括的回顧。實際在這之前,網絡媒體上已經有不少關於信陽事件和三年自然災害的文章。另外即便在沒有出現網絡的時候,大家在民間的相互傳說中也都在議論這個事件。我當年當兵就在河南信陽,和老百姓在接觸和閒談中總會遇到這種話題,大家講的佔比重最大的就是一種灰色的東西:一家死了多少人,怎麼吃觀音土怎麼啃樹皮,最後樹皮沒了草根沒了,餓死了多少人,最後人餓得連抬死人的力氣都沒有了等等。後來網上很多跟帖隨機也發了不少文,佔絕大比重的是以抹黑為主,共產黨的幹部如何殘忍,多麼不負責任。有些文章說的是實話,比如說浮誇、大躍進期間放高產衛星、一些假大空的作風,這些確實存在。但是最後把死人的原因像百川歸海一樣,歸結到一點,共產黨沒有人性,這個肯定是不公正的。不過我在沒有徹底了解信陽事件之前,疑問也很多,我就想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什麼會把老百姓餓死。

  搜狐文化:您當時完全不相信這是單方面的錯誤?

  張向持:我相信是黨的錯,但是我不知道究竟為什麼錯了,當時是抱著一種疑問去涉及這件事情,但是在採訪過程中慢慢把理清楚了,才知道這是一場政策災難。它不是哪個人的問題,不是共產黨本身作風和執政宗旨發生問題帶來的,它就是一種極端冒進、不講科學導致的大的政策出現問題。

  搜狐文化:《聖殿》裡寫的典型人物,第一書記路憲文,開始自己掏錢為窮人買被子,後來變成只聽領導的話,但他也沒有貪汙腐敗,只是覺得共產黨代表人民,所以聽上級的沒錯,一個有信仰的人為什麼會這樣背叛自己?

  張向持:這個東西是無意識的,那一代人很明顯一個特點,就是共產黨幹部對共產黨的絕對忠誠。這種忠誠是無私的,不是因為自己當官才忠誠,那一代人不是那樣的,你研究戰爭年代的歷史,共產黨的發展歷史,會知道那是大浪淘沙留下的一批人,他們的各種觀念當時確實是比較先進的,受大家擁戴。所以絕對服從、聽黨的話、按黨的指示辦事,這是他們的共同特點,一般對上面很少持懷疑態度。上面發了指示,今年收購任務是多少,就要堅決完成,甚至是不假思考地完成。信陽事件也是這樣形成的,開始上面講要搞躍進,下面跟著抓落實。搞反瞞產,下面接著狠抓反瞞產,就是在這種執行錯誤路線的過程中,他們感覺到有問題了,不對啊,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老百姓沒吃的,甚至平民面臨死亡威脅了,於是很多人開始回頭,感覺自己的行為和執政宗旨產生背離了,這時候產生了像張樹藩直接對抗,路憲文採取一種默認的形式,因為他是一把手。路憲文從開始一直到最後,我相信他是無私的,不過最後過分堅決執行了錯誤路線,形成了危害,這一點確實有責任。

  搜狐文化:革命的過程中組織紀律會帶來很大的力量,但在信陽事件中這樣的服從卻帶來了悲劇的結果,並且這與馬克思說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如何平衡?

  張向持:這個東西和個人對忠誠的理解有關係。那一代人首先大家都忠誠,但對忠誠度的把握,對忠誠最根本性的理解,每個人不一樣。有些人覺得我就是聽話,這個叫忠誠。實際上副省長王國華搞會議政變,那叫什麼行為?正常理解是對黨不忠誠,但他恰恰是忠誠的另外一種表現,為糾正黨的錯誤,為了黨更快更好地改進自己。這個叫不叫忠誠?當然叫忠誠。張樹藩認為我是為老百姓謀利的,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做事不能脫離黨的宗旨,脫離黨的宗旨那就會使黨犯錯誤,於是糾正這個東西,這也是一種忠誠。所以說忠誠涉及到一個境界問題,如果對忠誠的理解更深一點,境界更高點,犯這個錯誤就更少一點。

  沾了軍隊記者身份的光使得採訪不被限制

  搜狐文化:書裡有首民謠給我印象很深:「為啥笨牛天上飛?因為領導地上吹;笨牛不要怕摔下,地上有的是棉花。」您是怎麼知道這則資料的,講講田野調查的經過吧。

  張向持:河南大躍進期間這種話很多,我僅僅選了一首,民間直到現在從50年代過來的人對這個東西都比較熟悉。這個民謠實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緒,來自民間的社會情緒,共產黨隊伍中領導幹部吹牛吹的太大了。我這個採訪是以民間為主,當時官方不理解,不配合,我只能到老百姓家裡去,再慢慢地擴大採訪範圍。

  搜狐文化:看後記裡面寫的,當時的過程挺艱苦。

  張向持: 04年開始採訪,那時候交通條件也還比較差,手機已經有了,但是信號不像現在鋪天蓋地到處都是,一進山就沒信號了。坐長途汽車、小四輪拖拉機、小毛驢車之類的很正常。我們農村出來的人,吃苦沒問題,就是怕完不成任務。好在採訪沒受限,為什麼?我是軍隊記者,要是地方記者早就把你趕走了,不讓你採訪,因為沾了這個光,第一雖然不提供方便,但是絕不限制行動。

  搜狐文化:您是軍報主編,一方面是新聞工作者,一方面又是黨的宣傳工作者,您覺得這兩種身份對於您來說意味著什麼?

  張向持:我們的新聞和宣傳實際是一家,中國的國情不能按照新聞規律去要求,新聞規律就是真實客觀地反映,但黨報號稱喉舌,喉舌是帶有主觀意向的,尤其我們部隊的軍事記者。再有新聞報導可能是客觀的嗎?我上大學的時候是學新聞專業的,也在不斷探討這個事,新聞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客觀性到底能不能做到。但實際上凡是靠人來做的東西都有主觀性,西方記者為政治服務、為商業服務更明顯。我覺得新聞的意義在於,你主觀是否向正義和公正靠攏。如果你是為了公平公正,為了真理,主觀上你要和那些權勢對抗,我贊成這種觀點。如果為他們掩蓋什麼,掩蓋邪惡,主觀為他們服務,那肯定是最醜陋的東西。

  搜狐文化:作為宣傳工作者,建設性的批評和別有用心的抹黑在實際操作中怎麼區分?

  張向持:建設性的批評它是無私的,不是為了個人利益,不帶個人色彩,它是為批評對象的利益負責。比如你做錯什麼事情了,我說你這麼做是不對的,這樣對你有什麼影響,什麼危害,這是一種很善意的批評。有意抹黑就不一樣了,你本來做錯了一件事,我給你擴大成兩件事,本來你是往前錯走了一步,我說你走了十步,故意誇大其詞。什麼叫故意抹黑?本來沒那麼多黑,使勁往上塗顏色,那不就故意嗎?我覺得這個不單是不公正的問題,這實際上是一種人的品質問題,也屬於境界問題,區別還是很明顯。

  搜狐文化:現在很多人他可能知道是善意的批評,也要說成是故意的抹黑,不想面對自己的缺陷。

  張向持:你說的意思我理解,現在很多政府機構對待批評是一刀切。批評不從善意的地方理解,只考慮會讓大家產生不良看法,他並不是從改進錯誤的角度出發接受批評,只是為了避免形象受損。這種行為首先思考問題深度不夠,如果深度夠的話,他就會想到對自身有什麼益處,這件事肯定是影響形象,因為錯了,那麼如果你掩蓋下去你的形象只能會更壞。你如果改正了呢?改掉了形象不就找回來了,道理很簡單,但他就是想不到。有時候也未必完全想不到,就是不願接受,既是工作作風問題,更重要的我認為還是一個境界的問題。

  儒家文化不可能培養出海瑞那種官

  搜狐文化:看您的書裡挺佩服許世友將軍的。

  張向持:許世友將軍這個人他一生是光明磊落,不搞陰謀詭計,你看他為什麼後期毛澤東那麼信任他,在戰爭年代他可是揮拳打過毛澤東的人。因為許世友幹什麼事他是做在明處,包括三年自然災害,他其實給中央提了很多意見,有些直接提給毛澤東的。說透了,他這種感情就是為老百姓打天下,為老百姓謀利益,戰爭年代為老百姓打天下,和平年代為老百姓謀利益,也就是毛澤東說的為人民服務。這最基本的兩點他能把住,所以看到有什麼問題,包括其它一些錯誤行為,許世友是敢放炮的,這种放炮都不是為了個人,他都是為了整體利益。

  搜狐文化:在信陽事件裡,毛澤東應該負多大的責任?

  張向持:大躍進是毛澤東發起的,沒有任何疑義的,但是對大躍進,後人有後人的理解,他們那一茬人有他們那一茬人的理解。大躍進是以躍進的形式發展經濟,毛澤東說不要小腳女人一步一挪,跨越發展,追求一種速度。當時國家很窮,國際環境不好,世界封鎖中國,毛澤東一心一意想把這個國家變得富強起來,所以產生了大躍進,抓經濟建設。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非科學的東西,那不是毛澤東所提倡的,強調速度,並不是讓你胡來胡幹。中國的情況到現在都是這樣,上面一句話下面變成兩句話,上面說一步下面變成三步五步。後來大躍進的狂熱現象,毛澤東在不斷糾正,但糾正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阻力在於全國全黨全民都發熱了,當時船大難調頭,左右不了這個形勢,一個人說一句話,不可能每個人都聽到。另外當時毛澤東處於二線,他的任務是負責國際共運,當時四面圍剿中國,毛澤東要研究怎樣衝破封鎖,讓中國找到一個和國際大家庭融合的途徑,國內的一切工作放給另外一些人去幹了。

  搜狐文化:書裡面寫許世友當將軍以後他的母親還是在河南種地,現在卻有很多富二代、官二代。

  張向持:我這書名叫《聖殿》,其實在呼喚一種美好的東西,共產黨過去優良的傳統作風。我始終認為共產黨前期那些良好的作風和傳統是贏得人心的,老百姓之所以擁戴黨就是因為這個。但是現在由於經濟利益,共產黨把很多傳統丟掉了,把錢袋子撿起來了。我通過反思信陽事件呼喚這個。現在脫離群眾的現象多嚴重,50年代脫離群眾要是像今天一樣,那場災難能過得去嗎?不可能老百姓坐在糧倉門口不搶糧,不可能餓死不罵共產黨,就是因為老一代共產黨人好的傳統作風,才沒有失去老百姓的擁戴,沒有失去信任,這是一種感召力。

  搜狐文化:有人認為應當用儒家道德來規範官員的人格,讓他們做海瑞那樣為民請命的好官,您同意嗎?

  張向持:儒家文化不可能培養出海瑞那種官。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絕對的忠誠。過去的說法就是,我說什麼你聽什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核心宣傳這個,儒家思想是一種統治文化,怎麼可能產生海瑞那樣的官?

  搜狐文化:但海瑞是儒家的讀書人。

  張向持:讀儒家的書不一定是儒家人,很簡單,他接受儒家教育,但他自己產生了一些思想,他不是完全徹底的儒家。海瑞是有反叛精神的,反叛和忠君這是不是兩個概念?如果你要理解為讀儒家的書就一定形成儒家思想,那就不可能有海瑞了。

  搜狐文化:所以您覺得馬克思主義是有反叛精神的?

  張向持: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之一,革命兩個字,革命肯定是一種反叛,至於這種反叛的對象是什麼,範圍有多大,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前些年大家對馬克思主義非常冷漠,包括我們上大學期間馬克思主義基本課很多取消了。凡事不能武斷,我相信從資本主義核心地域產生的馬克思主義肯定有它的基礎,肯定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反覆認識得出的一個結論。其實人是講信仰的,你信神信鬼可以,我信一種主義有什麼不行呢?前些年恰恰就是覺得誰信馬克思主義,這個人就是很愚蠢的,很讓人不可理解,現在也是。可是你憑什麼嘲笑別人的信仰?好像共產黨信仰馬克思主義就錯誤了。讀《資本論》你肯定能感受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多麼深刻,至於很多設想後面能不能實現,那是靠後人的實踐才能得出來的。凡事總有時間過程,我們現在幹任何事情都一樣,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為什麼摸著石頭過河?不一定馬克思主義的任何一句話都是真理,但是只要大的思路沒問題,過程需要周折,這不奇怪。

  河南現象就是中國現象

  搜狐文化:前兩天有一個新聞,是河南信陽今年糧食大豐收,但因為糧食質量有問題兩個月都賣不出去。像河南這樣產糧大省現在還是很貧窮的,中國農民的日子過得還是很苦。

  張向持:我們為什麼反腐敗,就是因為改革開放這30多年,紅利人民群眾享受到的太少,大量被權貴利益集團分了,所以利益產生了腐敗,腐敗同時在催生利益。這樣只有一個結果,讓老百姓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財富就這麼多,大量被他們給瓜分掉了,老百姓還有嗎?產生的腐敗已經讓老百姓到了幾乎是忍無可忍的程度了,今天反腐敗是為了扭轉這種局面。

  搜狐文化:最近關於留守兒童的報導也很多,學者們提出鄉村社會在解體,又開始有人覺得集體化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張向持:集體化絕對是一個好路子,研究歷史一定要兩隻眼睛看,不能帶感情色彩,一隻眼睛總是看不透的。人民公社作為一種組織形式,說透了是集中大家的力量辦大事,手握起來是拳頭,鬆開沒有力量。但是凡事怕走極端,人民公社當時這個路子肯定是對的,最後產生了一個極端的行為,所有的東西都充公,鍋碗瓢盆收掉了吃大食堂,這個肯定不行。歷史發展的過程在不斷的搖擺中前進,中國社會也是這樣。人民公社你說徹底錯了,我倒覺得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第一,人民公社時代土地是公有的,你說錯了,錯了之後就分田到戶。那為什麼現在又搞聯合收割機,還要把土地重新搜集起來?那是因為規模生產的需要,人民公社講的就是規模生產和規模效益,現在回過頭,還是這種形勢。第二,人民公社集中力量,修成了紅旗渠,修成了多少水庫,到現在我們每一個城市飲水供應幾乎都是靠50年代修的水庫,假如沒有那時候修的水庫,我們今天吃水是困難的。紅旗渠3/5費用怎麼來的?林縣老百姓自己掏腰包捐獻出來的,賣雞蛋、賣家具、鍋碗瓢盆都賣,只要水引過來。你想那種力量,什麼叫撼天動地,現在的人哪個領導有那麼高的號召力,不可能。

  搜狐文化:以後還打算再寫書嗎?

  張向持:書肯定要寫。要寫的東西很多,但是不管寫什麼,還是揚善,即便是批評的形式出現,目的還是要揚善,要呼喚美好的東西。咱們這個社會不能把美好的東西丟掉了,太可惜。

  搜狐文化:還會以河南為題材?

  張向持:那倒不一定。不過河南是一個富礦,研究歷史離不開河南,每一段歷史都離不開河南。河南是民族發源地,民族文化發源地,兩個發源地決定了河南在中國的地位。它折射出的正反兩方面的東西都是中國現象,任何一個時代都這樣,毫無問題。河南現象就是中國現象。

  馮穎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張向持:信陽大饑荒該如何被記憶
    1959年到1961年的信陽大饑荒,餓死105萬人。迄今為止,這場災難一直被有意無意地遮蔽,少有人公開談及。隨著一個個具體當事人先後去世,還原歷史成了作家張向持的心願。六年時間,他動用各方關係採訪當事人,完成《聖殿:1959-1961信陽大饑荒沉思錄》一書。迄今為止,這是國內第一本公開出版,描寫信陽大饑荒的著作。
  • 白巖松:我的幸福感在減少 用鋼筆寫就新書
    白巖松經常用這四個字問自己,時間長了也沒答案,就變成了和所有人探討。他渴望人們看了書裡的文字,有一天能與他會心一笑。  ■三年前捕捉到「幸福」這個話題  青年周末:你是從什麼時候捕捉到了「幸福」這個關鍵詞?  白巖松:我是三年前跟出版社的金總說「幸福」在當下一定會成為一個話題。這一個十年,幸福成了中國人的大問題。
  • 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的「大饑荒」
    網上有人有意無意地把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年的「大饑荒」掛鈎,有意無意地等同起來。其實,那是一個誤區。原因很簡單,兩者有根本的不同。現在我們所說的新中國成立後的的三年困難時期,也就是有人描述為「大饑荒」的年代是1959-1961年。關於這個年代,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認為在中國農村餓死人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否形成了「大饑荒」,即餓死了數百萬以至於數千萬人,則沒有定論。學界對此也有爭論。
  • 財經作家華祥名:我為什麼十年寫兩本張近東的書?
    談及創作歷程時,華祥名激動地說道:「這本書七易其稿,第一稿寫了60萬字: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寫得好時,我亢奮難眠;寫得不好時,更是無法入睡,這三年來,我一直都在痛和快樂中度過。所以我在後記中說,我終於可以好好睡一個好覺了,下一個夢依然很長……」
  • 夾邊溝的大饑荒記事
    最低的數字說是1000萬,最高的數字說是3000多萬,那麼學界一般都覺得3000多萬也許是個靠譜的數字,但是無論這個數字是多是少,很多人覺得無論怎麼講,它都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嚴重的饑荒事件之一。而這場饑荒事件,到底是所謂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因素,現在大家也都同意這裡面人為因素要佔了很大很大的一部分。
  • 饑荒年間如何創造建設奇蹟
    在2009年又一個大的建國周年慶,我開始研究北京的十大建築,在調研過程中我時時因一種現象感到困惑,我稱作建築的任意化現象,為什麼十大建築形式語言如此散亂多樣,如此的折中主義,如此的任意化。比如說軍事博物館顯然是受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影響,民族飯店、華僑大廈是現代主義,民族文化宮是大屋頂的傳統形式,人民大會堂是文藝復興式的大柱廊。
  • 曹樹基:盲人摸象:有關大饑荒的不同回憶
    他四十左右年紀,當然吃不飽,因此比較瘦,還得了「浮腫病」……我在學校,定量始終沒減,三十斤,比我爸還多二斤……整個困難時期,我沒聽說我家鄉有人餓死…… 我家鄉是魚米之鄉。以中國之大,比我家鄉差的地方肯定很多,「災荒年」餓死人的事我不相信沒有。但網上言之鑿鑿,說死了三千萬,不知這數字從何而來。
  • 1959-1961 大饑荒
    第1頁:以誠實和良知祭奠饑荒 第2頁: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第3頁:牛寨大隊的1960 第4頁: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第5頁:廖伯康 我的大躍進 3小時等於20年  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劉洋碩  野草、榆樹皮也被吃光的時候,人們也就不再出去找食物了。
  • 我國1960年代大饑荒慘烈真實
    但我始終相信,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  本刊記者 馬金瑜 發自天津  作家楊顯惠採訪到甘肅定西的一個老人,這位1960年春天參加過搶救人命的幹部告訴他一個慘絕人寰的「人相食」的故事。還有一個當年的孤兒也告訴過楊顯惠人吃人的故事。  這樣的細節,後來都被楊顯惠寫進了有關大饑荒時期的紀實小說《定西孤兒院紀事》。
  • 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馬寅初的回信寫道:盛照先生:  大函敬悉,甚佩先生說真話的勇氣並憐先生所遭遇的苦難,我以為這些事實報告理應送給黨內高級領袖決定。讀完[兩集]之後,把它送給最得人心的黨員,這是我對「實事求是」的態度。我的愛人和小兒亦犯同樣的毛病,幸已得救。附上票洋五元不能說幫助,略表敬佩之忱。不多寫了,祝早日康復。
  • 劉少奇:大饑荒七分是人禍 毛澤東公開檢討
    當少數同志對這樣判斷形勢有不同看法時,劉少奇毫不客氣地說:「如果不是嚴重問題,為什麼會減產,為什麼要後退,難道都是老天爺的關係,說到責任,中央負主要責任,我們大家負責。」他在會議上還為老百姓大聲疾呼:「我看是時候了,再不能繼續這樣搞下去了。」毛澤東在會議上認真聽了劉少奇發表的意見和介紹的調查情況,有根有據,令人信服。
  • 楊繼繩 打撈大饑荒記憶
    這篇報導的作者(當年都不署名)方璜在75歲時,對同事楊繼繩說起往事,不勝唏噓:「我是奉命下鄉尋找衛星的。到了現場一看,真看到了好大的麥囤,又是當著領導面過的秤,心裡雖然有點嘀咕,也不敢提出疑問,只好如實報導。誰知是假的。在那種體制下當記者,留下的只是慚愧和遺憾。」楊繼繩說,其實當時,派誰去都得這樣寫。
  • 張嘉佳寫"睡前故事"爆紅:說我矯情的人不懂我
    有半年時間,張嘉佳稱「醉倒在酒吧和客廳不下一百次,活活用啤酒增肥15斤」。老友爆料,張嘉佳因真性情結識一批好友,即使那段時間常喝醉在酒吧,也有不同朋友來買單,「有一次我1個月沒去酒吧,因為忙一件事,老闆就說你怎麼不來了?我說沒錢了,老闆就開車過來喊我下樓,借給我錢。」張嘉佳回憶。
  • 給黃渤吳京寫過臺詞,周星馳杜琪峯都找他寫劇本,他說我要當導演
    馮志強:其實大概十年前,我還沒有拍第一部導演的電影,(當時)我有三個概念,故意找三個不同的類型,動作喜劇、音樂愛情、犯罪片,就是《懸紅》、《大樂師·為愛配樂》還有《犯罪現場》。 就看哪一個比較成熟,可以先開拍。過了十年,三個都拍出來了。
  • 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幾年前,國內上映的電影《1942》回顧了70多年前那場大饑荒,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實際上,用「河南大饑荒」描述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那場災荒不太準確。除了河南,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和安徽北部等地區都不同程度受災,或許應該叫做「華北大饑荒」。
  • 劉少奇提出大饑荒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毛澤東公開檢討
    當少數同志對這樣判斷形勢有不同看法時,劉少奇毫不客氣地說:「如果不是嚴重問題,為什麼會減產,為什麼要後退,難道都是老天爺的關係,說到責任,中央負主要責任,我們大家負責。」他在會議上還為老百姓大聲疾呼:「我看是時候了,再不能繼續這樣搞下去了。」毛澤東在會議上認真聽了劉少奇發表的意見和介紹的調查情況,有根有據,令人信服。
  • 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不打獵捕魚?說出來你別不信
    晉惠帝時期,天下發生了大饑荒。最後連草根都吃沒了,只好去吃觀音土。消息傳到皇宮之後,晉惠帝問了一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沒有米飯充飢,為什麼就不能吃肉呢?同理,為什麼鬧饑荒的時候不去捕魚呢?晉國有一年發生大饑荒,很多百姓沒飯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 饑荒:豬人朋友怕的不是黑夜,而是藏在夜幕裡的恐怖
    黑夜裡的查理首先還是要說明一下,看過阿誠以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寫的文章都是從我個人理解的遊戲世界裡面來的,並不都是依靠官方給出的背景知識。如果說豬人一族真的是土著的話,那為什麼每到黃昏、黑夜豬人們就會慌慌張張地跑回家裡呢?對於這種現象,我有三種想法,並且都可以給出相應的原因用以解答。第一種想法,豬人們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崇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他們在黃昏、黑夜都會選擇回屋休息。第二種想法,豬人一族的視力極差,到了黃昏乃至黑夜就會看不清楚東西。
  • 饑荒:三年!我等了三年!你知道我等手遊聯機這三年怎麼過的嗎?
    各位小火把、小飢友們好,我是你們的MC萌新老飢友GW。相信大部分小飢友一直對於科雷官方把遊戲《饑荒》開發重心放在PC聯機版中表示各種不滿。終於,就在這會,一個有關饑荒口袋版的消息不脛而走,「《饑荒手遊聯機版:新家》,將在近期在國外進行內測。」相信許多小飢友看到這個消息都會忍不住吐槽到「三年,我等了三年,你知道我們小飢友是怎麼過的嗎?(各種羨慕聯機版更新這更新那,我們口袋版?
  • 十年前表白遭拒,十年後異地重逢,我拒絕你用了同一句話
    找我什麼事?快點,我還要去打熱水呢,她拎起兩空熱水瓶向我搖了兩下。我此時的雙手握得死緊,指甲蓋都快掐進肉裡去了,緊緊盯著她終於說出了那句:弈婷,我,我喜歡你。啥?你說啥?她像是沒聽清一樣的對我說。我扯起嗓子,肯定的說:我說,我喜歡你,你能和我在一起嗎?陳達敏,你是在說笑呢吧,她說完突然大笑了起來,像是聽到了多好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