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之處看小康
馬 湧
剛剛過去的2020年,於國家,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於我個人,是奔走於各地,到人民群眾中「看脫貧」「看小康」的一年。用腳丈量,才切身知道中國之廣闊;親眼見證,才知道小康生活如何來之不易,又如何近在眼前。一幅幅熱氣騰騰的畫面,一張張充滿喜悅的笑臉,讓人難以忘懷。
去年8月,我在西藏林芝採訪。在林芝市人民醫院,我看到在當地醫務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在廣東等省份的大力支援下,雪域高原上的醫療健康事業,正大踏步向前。「胸痛治療中心」「卒中治療中心」「新生兒兒童救治中心」紛紛建立,讓那些曾經威脅高原人民生命健康的險惡疾病,在現代醫學的前沿成果面前,不再成為困擾群眾的問題。讓我格外留心的,卻是這樣一個事例——
一位年輕的藏族姑娘,雙腿畸形。這不僅讓這個正值花季的姑娘無法擁有美好的體態,還給她的人生前路,埋下殘疾的隱患。她曾經輾轉求醫於林芝和拉薩,都未見好轉。幸而,廣東援藏醫療隊帶來了先進的3D列印與截骨矯形技術,把一雙健康、美觀的腿還給了她。
拯救生命很重要,拯救人生同樣是仁心仁術。在用醫療捍衛高原人民的生命權之後,那些為人們的生活賦予「色彩」的醫術,或許是對幸福更鮮活的詮釋。
在林芝市人民醫院,我還看到一排牆上的展板,展示著口腔科尤其是牙齒種植技術的推廣為當地牧民生活帶來的改善。原來牧民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容易滋生口腔問題;加上過去高原上醫療條件有限,救治重疾尚且不及,更無暇顧及口腔健康;許多牧民缺乏保護牙齒的觀念,導致牙病乃至牙齒脫落,拉低了生活質量。而今,雪域高原的醫療力量,已經開始更多關注牙齒這種身體的「細枝末節」。健康的牙齒,開心地進餐,這種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快樂,不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細節嗎?
去年我在湖南採訪時,也有從生活「細節」裡感受小康的經歷。
在湖南的採訪行程可謂豐富,一路下來走遍了湖南半數以上的地市。這裡面有湘西的十八洞村,如今已成為精準扶貧的樣板和新興的旅遊勝地;有繁華的省會長沙,煙火氣升騰的夜生活帶來滿滿的幸福感;有張家界景區附近的龍尾巴村,返鄉創業的青年以精品民宿為小山村的旅遊產業帶來新機遇;有嶽陽城陵磯港「守護好一江碧水」的環境綜合治理;有益陽八一村的生態農業助力百姓脫貧增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株洲的「建寧驛站」。
單看「建寧驛站」這個名字,你也許會認為這是休閒娛樂場所;若是到「驛站」邊往裡張望,看見那富於設計感的房屋造型,那窗明几淨的玻璃大窗,那大窗後面整齊的貨架和商品,你也許會進一步肯定自己的猜測。實際上,建寧驛站是株洲市新建的一批公廁。
這個完全聞不到異味,甚至可以接熱水、買食品、租充電寶、休息歇腳的「城市驛站」,實在和很多人認知裡的城市公廁有所不同。然而,如果換個思路:難道現代、整潔、無異味,不是我們對自家洗手間的一貫追求嗎?接熱水、租充電寶、休閒歇腳,難道不是城市街頭巷尾理應提供的公共服務嗎?「建寧驛站」的設計,並沒有什麼「誇張」之處,反倒更像是現代化城市配套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與寬闊的公路、林立的高樓、秀美的公園綠地相比,公廁實在太「小」了,太細碎了,甚至「拿不上檯面」,所以似乎一不留神,就會被遺忘在城市發展藍圖的角落裡。但正是這些「角落」裡的細節,滿足著市民每日的緊急需求,積累著點滴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所以也就無怪株洲的市民們——計程車司機、退休的老年人、走過路過的行人——都對這「驛站」流露出滿滿的自豪,甚至願意把它當成自己城市的一張名片:這張名片,與他們息息相關、天天相見。
人們常說,「事無巨細」「細節決定成敗」。展望中國大地,正處處歡騰著步入小康生活的喜悅。在這歷史性的時刻,在這宏大的、令人振奮的浪潮中,充盈著千千萬萬溫暖人心的細節。這些細節讓我尤為欣喜,它們對民生覆蓋之完整超過了我的預期,給「全面小康」的「全面」二字做了生動的解讀。有細節,所以豐富;有細節,所以可感;有細節,所以可以潤澤人們的生活,滲透歷史的肌理,讓我們的事業,有了穿透時間的力量。
陝南正是好風光
周舒藝
車行陝南。蔥蘢連綿的大山,不斷地從眼前掠過。煙雨朦朧中,那些綠色愈發地生機盎然。這是秀美、溼潤的陝南。然而,這裡所屬的秦巴山區,曾經又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如今,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這裡發生了巨大變化。
幾個月前,我有幸踏上這片土地。
一路走,一路看。群山間、村道旁、大棚裡、社區工廠中,我見證著那些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精彩故事。
一座座智能聯棟大棚,眼下正在消毒休整期。之前,這些高高的架子上吊著的是一串串菌袋,菌袋上生長著木耳。位於秦嶺深處的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村。由於當地氣候環境特別適合菌類生長,因此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木耳產業。過去,這裡的木耳多是段木栽培,靠天吃飯,產量低;現在不同了,採用了先進的大棚吊袋栽培技術。木耳手工空心掛麵、柞水木耳菌草茶……如今的金米村,將小木耳做成了大產業。
在安康市漢濱區譚壩鎮松壩社區、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漢陰縣澗池鎮紫雲南郡社區等移民搬遷的新社區,一間間玩具廠、電子加工廠廠房內,工人們正低著頭緊張有序地忙碌著。對大山連綿的陝南而言,易地搬遷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問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然而,下山後,生活變好了,後續的經濟來源渠道也需解決好。一家家新社區工廠的出現,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安康扶貧空間」,一箱箱「富硒苦蕎茶」整裝待發,它們將從這裡奔向各地。安康這片土地天然富硒,近年來,當地政府圍繞茶、水、魔芋、生豬、漁業、核桃等富硒產業,打出了「富硒牌」。如今,富硒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富了安康,也富了百姓。
脫貧致富,關鍵是要找到一條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特色之路。
一路聽,一路思。小村頭、茶園邊、車間裡、農家樓旁,我聆聽著走在脫貧致富路上的鄉親們的堅實足音。
一個個掛著的小木牌上,寫著「豆腐腦」「豆漿」「農家豆腐乳」等字樣。楊傳紅一邊忙著煎鐵板豆腐,一邊招呼著來來往往的遊客。身後,不大的店面裡,整齊地放置著幾張桌椅。這是老楊的豆腐坊。老楊原是柞水縣紅巖寺鎮本地灣村的貧困戶。2019年2月,在扶貧政策幫助下,他在終南山寨景區內的豆腐坊開業了。終南山寨緊鄰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西安僅40多公裡。景區裡人流熙熙攘攘,老楊的豆腐坊生意自然也不會差,當年收入就達8萬元,2020年的收入則更多。
眼前的這幢兩層半小樓,共7間客房。房間內,按照城裡賓館「標間」布置,空調、淋浴、浴霸等一應俱全。這是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村民柳太青家開設的農家樂「雙豔農家」。地處秦嶺南麓的朱家灣村,農家樂、民宿等經營紅火。忙的時候,「雙豔農家」一天要接待十幾桌客人,周末客房都得提前預訂。2015年之前,柳太青在外打工,媳婦在家打理3畝地,一家子生活來源主要靠他在外打工收入,一年下來除去所有開銷,剩不了多少錢。現在光靠農家樂,年收入就達5萬多元。
一路精彩,一路驚喜。
脫貧致富路上,在物質上擺脫貧困、富裕起來的同時,鄉親們的精氣神兒越發地昂揚向上。
我忘不了那一處處美麗鄉村。甫一來到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五愛村,一幅漂亮的宣傳畫便映入眼帘。行走在村中,遠處是連綿的青山,近處是百畝荷塘滿眼的綠色。為了整治村容環境,當地下大力氣,制定了諸如綠化承包到戶等多項舉措。
我驚訝於鄉親們思維方式的轉變。山還是那座山。然而,以前的靠山吃山,是靠上山採藥、伐木掙錢;現在的靠山吃山,是靠綠山青山涵養出好生態,發展旅遊經濟。朱家灣村紅火的農家樂背後,是村民們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大家越來越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我感動於鄉親們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的互助幸福院裡,62歲的鐘家玉正忙著和同伴們排練宣傳政策的快板節目。移民搬遷到西苑社區的鐘家玉,說到現在的生活,滿臉笑容:「這裡很好!」
就在那幾日,一個好消息傳來——安康富強機場試飛成功。而在寫下這些文字的前些日子,又有一個好消息傳來——安康市至嵐皋縣高速公路正式通車,至此,安康市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陝南大地,正是好風光。
大地風物處處新
王子瀟
行走祖國大地,採訪小康生活,所見所感,總會令我讚嘆:大山深處的小鄉村,變成遊客爭相打卡的「名勝地」;過去不以為意的油茶樹,變成帶動百姓致富的「搖錢樹」……無數動人故事,散落在祖國大大小小的鄉鎮山村,印證著各地鮮活真實的幫扶之效、欣欣向榮的小康之貌。一路走訪為我帶來許多感受,但若說一個最深刻的感受,便是「新」。採訪路上,我一直被這份「新」震撼著、感動著。
這份新,體現在觀念的變化上。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大年鄉,我認識了一位叫石秀仙的大姐。石秀仙勤勞聰慧,靠種植紫黑香糯致了富,也帶領周邊鄉親一起種。未承想,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讓三萬斤紫黑香糯一下成了「滯銷品」。石秀仙一籌莫展時,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與她建立聯繫,建議她直播帶貨,擴大市場影響。從未上過鏡的石秀仙,就這樣做起了帶貨主播。鏡頭打開,石秀仙起初緊張難言,但工作人員的鼓勵,讓石秀仙漸漸有了自信。質樸的介紹加上有口皆碑的糯米品質,吸引了許多顧客。直播兩小時,大量訂單湧入,之後幾天,三萬斤紫黑香糯售完。
這次經歷,讓石秀仙看到了直播帶貨的力量。從此,石秀仙積極參與縣裡的電商培訓班,也嘗試在網上推銷紫黑香糯,效果越來越好。過去一年,直播帶貨讓很多銷路不暢的貧困山區解決了「山貨賣不出」的難題。像石秀仙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戶轉型帶貨主播,面對鏡頭親切地交流,讓家鄉的物產得到廣泛關注。肩挑背扛的集市叫賣不再是唯一出路,打開手機、田間介紹、直播驗貨成為流行風潮。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時代東風,農戶們因線上直播而拓寬了銷路,過上更具「網感」的生活,眼界變得開闊,經營、生活觀念發生了巨變,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這份新,體現在生態環境的改善上。如今來到福建省福州市九峰村,但見綠樹蔥翠、溪流宛轉、民房潔淨樸素,一派美麗田園的景象。每到節假日,不少遊客前來,民宿、餐館生意火爆。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荒冷的小山村。房屋多半老舊,村裡垃圾亂放。2018年,村子對村內垃圾、汙水集中治理,加強綠化,修繕房屋,村貌煥然一新。村裡打造濱水綠地,構思「荷塘映月」的風景,步行村中,景隨步移,綠樹清水、田園民居和諧相配。環境的改善,吸引了遊客,更吸引了返鄉青年的腳步,歸鄉的遊子紛紛開客棧、開飯館,在家門口創業,在綠水青山間致富,九峰村變得更聚人氣,也更有活力。
放眼祖國大地,用實踐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村寨,可謂不勝枚舉。挖掘自身稟賦和生態優勢,將田園之美和綠色休閒相結合,用美景引人氣,用人氣帶產業,成為許多鄉村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發展之路。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布央村,漫山的茶園如起伏的綠海,吸引遊客觀光拍照,茶葉銷量隨之增長。當地幹部說,原先村子破舊,想留客都難。現在治理改善,茶園整潔清爽,遊客慕名而來,民宿成了大熱門。從「留客難」變成「客想留」,根本原因是對這片綠水青山的用心呵護與合理利用,讓同一片山水有了不同風景。豐富的自然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村民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一路觀察,一路被不斷湧動的新所吸引。無數的新變化,最終引向的,是百姓對未來生活的新願景。我看到,許多村民有了錢,不再想著娛樂,而是進修讀書,以期掌握更多的實踐技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我看到,許多農戶不再只守著一畝三分地種田餬口,而是藉助當地旅遊資源的優勢,把自家收拾得漂亮些,做民宿、做旅店,主動聯繫遊人,熱情介紹風物,自家收入變多,對村子的感情也更深厚。這些新願景,讓村民有了更足的精氣神、更執著的進取心,也讓更多的美麗鄉村出現在廣袤大地上。鄉親們用實幹的汗水、堅實的創造,繪就小康路上絢爛如畫的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