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小康路上有「三變」
歐渝嵐 鍾鄒俊逸
走進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芳陰村的魯能美麗鄉村,一棟棟鄉村民宿時尚精緻,共享農莊裡遊客採摘繁忙,農事科普親子園內歡笑聲不斷……村民張開華已年過七旬,是魯能美麗鄉村的「村民職工」,他高興地說:「在家門口就能上班,土地流轉還有收益,現在我們家一年收入能有近5萬元!」
張開華家的變化是近年來白沙鎮變化的縮影。在小康路上,白沙鎮對標全面小康要求,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弱項,不斷提升人居環境,想方設法推動群眾增收致富,全鎮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生活條件變了 小康更有品質
深秋的白沙鎮柿子村,雲霧繚繞,條條整潔乾淨的水泥路蜿蜒在山間,幢幢新建房屋坐落在山野田園。
柿子村村民楊友波之前住的是夯土房子,年久失修,經常漏風漏雨,還有垮塌危險。2018年,鎮政府將他的住房納入危房改造名單,把土房子拆除後,補貼3.5萬元幫他就地建起一棟磚混結構的新房。「新房子漂亮安全,通水通電,還裝上了WiFi。」楊友波高興地說。目前,柿子村已完成危房改造79戶,實現了全村農戶住房安全問題清零;同時,全村還硬化了近30公裡的道路。
「飲水難」「出行難」「住危房」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柿子村完成了「美麗蛻變」。2015年以來,白沙鎮累計新建蓄水池25個、鋪設供水管道140公裡;累計建設農村公路186.7公裡,直接受益群眾8萬餘人;依託市、區政策應改盡改,完成781戶危房改造,其中貧困戶152戶;完成電力改造安裝項目300餘個……
松林崗社區地處白沙鎮山區腹地,水資源匱乏,農業產業發展步伐遲緩。如今,國家「十三五」水利規劃重點水源工程鵝公水庫正在加緊施工。現場機器不停作業,建設者揮汗如雨,車輛往來穿梭不絕。
位於白沙鎮芳陰村的魯能美麗鄉村
「鵝公水庫項目對於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改善周邊群眾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白沙鎮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把水庫建設與決勝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與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生態資源、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因素,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細落地,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優化,折射出白沙鎮築牢全面小康根基的堅實步伐。
居住環境變了 小康更有顏值
錯落有致的村舍、雅俗共賞的文化牆、水質清澈的池塘……走進白沙鎮恆和村,一幅優美的田園農居圖映入眼帘。2019年4月,「美麗鄉村·魅力恆和」鄉村健康跑比賽在恆和村舉行,比賽線路途經百合堰、黑崖灣、羅大塘、柑子園,將整村的湖光山色串在了一起,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
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小康生活品質,近年來,恆和村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整治力度,以生活汙水處理、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城鄉環衛一體化設施建設為重點,圍繞「保潔精細化、景觀品質化、維護常態化」目標,持續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如今,恆和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全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白沙印象」是恆和村一家規模較大的農家樂,負責人李光文對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好處有著切身感受。「現在節假日來我們農家樂採摘、垂釣、觀景的遊客絡繹不絕,最多的一天有5萬元左右的收入,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鄉村顏值的提升帶動鄉村旅遊紅火起來,為村民們帶來了商機,進一步激發了村民們參與村莊清潔的熱情。
近年來,白沙鎮在各村居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積極改善農村面貌和群眾生活方式,努力讓「美麗庭院」成為小康生活新標配,讓每一個村莊都成為一道新風景。通過以點帶面、示範引領,白沙鎮各村居面貌正在不斷美麗升級,全面小康更具顏值。
增收方式變了 小康更有保障
把從各農戶收購來的高山大米、土雞、綠殼蛋、蜂蜜以及時令果蔬拍照、包裝、上架……自去年2月份「金復建土貨小店」上線以來,白沙鎮復建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就忙得不亦樂乎。
「國家森林鄉村」復建村青山環抱、綠水相擁,當地村民種植養殖了各種各樣的生態土貨。長期以來,因為交通不便、銷售方式單一等原因,村裡的優質土貨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2018年,復建村村集體公司牽頭對全村農副產品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建立資源庫,以「金復建」綠色商標為統一品牌進行包裝銷售。現在,不但在江津區和白沙鎮城區開設了兩家實體店,還逐步打開了網絡銷售渠道。
「產業抱團發展和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暢通,讓長期居住在深山裡的村民們端上了『聚寶盆』,年年收益有提升,小康路上有保障。」復建村第一書記王利說。
近年來,白沙鎮按照「一村一品」格局,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化程度和組織化水平,呈現出特色種植養殖業「遍地開花」的勢頭。全鎮共成立專業合作社41個,涉及產業包括花椒種植、蜂糖李種植、山羊養殖等,為涉貧村居鋪就了人人有事幹、戶戶能掙錢的增收致富路。
隨著產業的蓬勃發展,白沙鎮涉貧村居順利「摘帽」,生動的小康圖景已躍然眼前。白沙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20戶1793人,已於2019年年底全部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379元增至13104元。
(來源:《黨建》雜誌2020年第11期)
監製/李小標 責編/劉文韜 編輯/趙丹陽 製作/趙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