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都講些什麼?給科幻小白的入門指南

2021-01-09 中國數字科技館

常看科幻小說的人對於科幻小說該怎麼分類都有自己的認識,雖然有時不能準確地說出這些類別的名稱、涵義,但潛意識裡時時刻刻都在使用這套分類標準:挑選科幻書時、關注科幻作家時、跟人聊天時、下載科幻電影時……無不受自己心中分類的影響。最愛的科幻類別總是第一時間關注,不喜歡的類別基本不予理睬。總而言之,就跟大家看異性時一樣,是不是你的「菜」,第一時間就能知曉。

但對於非科幻迷來說,初入科幻領域的大門,面對浩如煙海的科幻書籍,在選擇時可能很迷茫。這時就需要下意識去了解科幻小說的分類,根據不同類別科幻小說的主題、風格等,來挑選自己的「那盤菜」。

那麼,科幻小說是怎麼分類的呢?其實,就慄子所知,關於科幻小說的分類並沒有權威的定論。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分類是把科幻小說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兩類。這種分類如此常見、如此被濫用以至於非科幻迷都耳熟能詳。所謂硬科幻,大意是指行文滲透著科技術語,背景設定和文中出現的事物、技術都是在現今真實科技之上的合理延伸和想像,故事情節也主要依靠科技推動的科幻小說;簡而言之,就是技術含量高,比較「硬核」。與之相對的是軟科幻。

這裡需要特別聲明的是,軟科幻雖軟,但其世界觀和故事架構等是符合科學精神的。如果文中出現了神奇的戒指、會飛的掃帚、會魔法的精靈、打怪修仙的人等等,而又沒有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那這就不是科幻,而是奇幻、玄幻了。

除了軟、硬科幻之分,如前所述,科幻小說的分類見仁見智。在這裡,不算太老的科幻迷慄子跟大家分享自己對科幻小說的一種分類,希望既能幫助科幻「小白」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科幻作品,也順便為一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和影視劇做個宣傳。

一、太空歌劇類

英文是Space Opera. 這一類科幻小說的故事都發生在廣袤的宇宙,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有多寬廣,故事尺度、場面就能有多宏大。星際戰爭是最常見的題材。噢,不,更準確地說是不同星球、不同文明或者不同種族間的戰爭、陰謀、犯罪、探險,英雄人物在跌宕起伏、緊張刺激的情節中不斷成長,人與人、人與異族、異族與異族、文明與文明、行星與行星之間的陰謀詭計、友情愛情、信任背叛、生存與毀滅……不斷交替。看一本這樣的科幻小說,讓人慾罷不能,如同在歌劇院看莎士比亞的歌劇一般。

推薦小說:《基地》系列,《沙丘》系列,《天淵》《深淵上的火》《銀河系公民》《群星我的歸宿》《三體III:死神永生》

影視作品:《星際迷航》系列,《星球大戰》系列,《太空堡壘》

二、賽博朋克類

賽博朋克即Cyberpunk. 賽博是Cyber的音譯,表示與Internet和計算機相關的事物。大家熟知的WCG(世界電子競技大賽)的全稱就是World Cyber Games. 所謂賽博朋克類的小說,就是指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世界、虛擬實境為主題的科幻小說。

在賽博朋克的世界裡,計算機可以與人腦連接,人們可以在虛擬實境中渡過一生,人們有觸覺、味覺、視覺等所有真實世界擁有的感受,同時可以通過變化代碼改變自己的體型、外貌和周圍的一切,可以直接以代碼形式黑進任一個事物(的代碼),可以克隆無數個自己。當然,他們也需要逃避受傷和死亡(病毒感染)。如果你看過《黑客帝國》或者《夏日大作戰》這些典型的賽博朋克電影,你就能預想這類小說的模樣。

而且,和《黑客帝國》一樣,賽博朋克類科幻小說通常具有反烏託邦色彩。無處不在的控制、腐敗、極權、頹廢、絕望,既是對現實世界的反諷,也是對計算機和網絡的未來發展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的擔憂和警示。還有無時無刻不在的對自我和存在的質疑:何為真實?何為虛幻?我是誰?什麼是自由意志?生存的意義是什麼?人和機器、數字生命的區別為何?人類進化的前景是什麼……對於賽博朋克迷來說,賽博朋克代表著現在和未來。

推薦小說:《神經浪遊者》《真名實姓》《雪崩》《彩虹盡頭》《副本》

影視作品:《移魂都市》《夏日大作戰》《刀劍神域》《黑客帝國》系列

三、第一次接觸類

相信即便是從不看科幻小說的人也應該看過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溫馨科幻片《E.T.》。這部1982年上映的電影一經播出就享譽全球,受到全世界人們的熱愛,成為了婦孺皆知的電影經典(其意義和聲譽已遠超科幻電影的範疇)。這部電影的主題——外星人和人類的第一次接觸,也是科幻小說的一個重要題材。

不過,在科幻小說中,這種接觸更加生動多變:外星文明多種多樣,外星生命形式豐富到匪夷所思,外星文化習俗繽紛絢爛,他們與人類的接觸過程波雲詭譎、精彩紛呈、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各不相同,人類與外星文明之間的陰謀與戰爭……總之,想像力有多遠,第一次接觸就能走多遠。

當然,除了純粹講述第一次接觸的小說外,大多數被劃分到其他類別的科幻小說也都會涉及到外星生命。

推薦書籍:《異鄉異客》《童年的終結》《盲視》《你一生的故事》《思維的形狀》《太陽簒奪者》《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拉瑪》系列

影視作品:《E.T.》《K星異客》《第三類接觸》《獨立日》《地球停轉之日》《降臨》

四、未來世界類

一言以蔽之:勾繪未來世界圖景的科幻小說。在科幻黃金時代,科幻小說裡的未來世界是科技支撐下的浮華盛世,處處表露出科幻小說家對未來的樂觀憧憬和信心。而在近期的科幻小說裡,反烏託邦和末日色彩才是主旋律:自然災難、能源枯竭、環境惡化、基因工程、掌控人類命運的跨國公司、喪心病狂的陰謀家、絕望冷漠的人群、肆虐的疾病、泛濫的邪教社團、綿延的貧困和墮落、熙攘的罪犯和流浪漢……科幻作家們致力於反思科技的另一面,反思科技究竟會帶來什麼。

推薦小說:《流浪地球》《日本沉沒》《為和平而戰》《微紀元》《十字》《發條女孩》

影視作品:《大都會》《我是傳奇》《12隻猴子》《未來水世界》《2012》

五、時間旅行類

如果評選在非科幻的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哪類科幻素材最常被借鑑,當選者應非時間旅行莫屬了。

曾經大熱的《尋秦記》和《步步驚心》,故事的背景都是現代人「穿越」回到了古代。可以說,在大陸劇、日韓劇、好萊塢,在小說、電影、動漫裡都颳起過一陣「穿越風」。這裡的「穿越」實際上就是時間旅行。

在科幻小說裡,時間旅行一般基於合理的技術幻想。雖然至今也沒有任何一例成功的時空旅行實驗,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預示著時間旅行的可能性。蟲洞、黑洞、封閉類時曲線、量子傳輸……這些都是物理學中時間旅行的潛在可行方式。

時間旅行真正的問題在於它造成的邏輯悖論(又稱因果悖論)。設想一下:如果你回到過去殺死了你的外祖父,那你還會存在嗎?不可能存在的你又怎麼能回到過去幹這件事呢?這就是著名的「外祖父悖論」。關於時間旅行可能產生的種種悖論以及時間旅行對社會、他人和旅行者自身產生的影響,也正是科幻作家們所關注的。

推薦小說:《時間機器》《末日之書》《進入盛夏之門》《醉步男》《你們這些還魂屍》

影視作品:《回到未來》《蝴蝶效應》《時間旅行者的妻子》《環形使者》《穿越時空的少女》《命運石之門》

六、類人和機器人類

更高、更快、更強,這不僅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口號,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

從石器時代一路走來的人類,似乎已經站在一個分叉路口上:是繼續讓孱弱的肉體拖累我們發達的大腦呢,還是通過基因技術、晶片技術、機器人技術等讓我們蛻變為某種意義上的「超人」呢?當肉體與機械可以隨意融合,當複製人等個體「副本」可以任意使用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定義人類?人與「類人」的界限又在哪裡?社會又會呈現怎樣的形態?

另一方面,隨著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機器會真的像人一樣智能。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當一臺名為「深藍」的IBM計算機戰勝西洋棋棋王卡斯帕羅夫時,人們就展開了關於人腦與電腦孰優孰劣的世界大辯論。那麼,當機器人真的具備了「學習」、「思考」甚至「情感」能力時,機器人會如何看待它的造物主?「機器人三定律」能否保障人類的安全?人類如何處理與機器人、複製人等類人的關係?社會形態和社會矛盾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以上這些都是科幻小說中經常探討的主題。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早已發現科幻小說不是僅僅關注科技,科技之上的人文關懷才是真相。

推薦小說:《我,機器人》《類人》《軟體體的生命周期》《趁生命氣息停留》《機器人謀殺案》《比你想像的更黑暗》 《人獸工藝品》

影視作品:《我,機器人》《月球》《人工智慧》《西部世界》《攻殼機動隊》《終結者》系列

七、人文社科類

這個類別的邊界比較模糊,名稱也許並不十分恰當,因為不論什麼樣的科幻小說,歸根結底,既然屬於小說這種文學體裁,除了技術,必然還要有主角、有情節、有人文社科類的東西,或多或少會涉及到人性,進而涉及到各種社會問題或哲學問題。

然而,有一些科幻小說不僅僅是把這些元素當成故事背景和點綴,它們故事的核心就是嚴肅艱深的心理學、語言學、認知學、人類學、社會學或歷史學等問題。這些主題對作家的知識儲備和寫作功力要求很高,還需要作家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正因為如此,這類作品中的優秀者常能攫住人心,成為獨樹一幟的傑作。

推薦小說:《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七十二個字母》《西班牙乞丐》《未來閃影》《紀錄片:終結歷史之人》

影視作品:《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第九區》《少數派報告》《高堡奇人》《黑鏡》系列

八、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類

是不是有人會有疑問:抽象、深奧的數學和物理學也能寫成科幻小說?我的回答是,豈止是能寫成科幻小說,這類純粹的硬科幻小說還能夠寫得非常精彩、非常優美而富有詩意。

比如,2009年雨果獎最佳短篇《呼吸——宇宙的毀滅》(Exhalation)就是在熱力學熵增原理的基礎之上構建了一個美妙的機械世界。這個世界的智慧生物是機械體,由可更換的肺來獲得高氣壓空氣,體內與周圍環境的氣壓差就是生命的源泉,意識和記憶依賴於體內的氣流;生命體和環境氣壓不可避免的趨於一致的過程(如同我們世界的熵在不斷增加)就是這個世界走向寂滅的過程。

再如,日本作家藤崎慎吾的《貓的天使》,全篇都在講述視覺神經系統,講述主人公在貓身上進行視覺形成機理的研究過程中的意外發現。視覺信號、視網膜、第一/二視區、神經細胞……充斥全篇的技術細節如此詳實,更讓人驚嘆一篇神經科學的硬科幻居然這麼好看、這麼溫馨。

再比如,《黎曼的貓》可以說科普了數學中著名的黎曼猜想;《跨越三維空間——數學科幻故事精選》這本選集裡的文章分別涉及到四色定理、莫比烏斯帶、圖論、三進位、費馬大定理……

推薦小說:《呼吸——宇宙的毀滅》《貓的天使》《櫥窗裡的荷蘭賭徒》《旁觀者》《除以零》《黎曼的貓》《跨越三維空間——數學科幻故事精選》

影視作品:《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原始碼》《後天》《盜夢空間》

九、無釐頭喜劇類

你知道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是什麼嗎?能否回答出這個問題簡直是區分科幻迷與非科幻迷最簡便的方法了。

想要踏入科幻之門的「小白」們記住:答案是42!

這也是很多科幻社團名字裡有「42」,很多科幻迷的聊天中不時出現「42」的原因。

你問為什麼是42?

哈,這要歸功於全世界最會寫段子的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去看一看他風靡全球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吧。

這本書是無釐頭喜劇類科幻小說的一個絕佳代言。

這類科幻小說不講究科學原理有沒有硬傷,不描寫技術細節;它的賣點是新奇的視角、絕妙的諷喻、風趣的語言、離奇的故事情節和出乎意料的結局。

作為一個科幻新人,如果你不喜歡華麗複雜的技術描寫(如果你喜歡周星馳),科幻喜劇類小說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讓你的閱讀過程非常輕鬆愉悅。

推薦小說:《幽靈五號》《浪漫服務公司》《銀河系漫遊指南》《宇宙盡頭的餐館》《地球是原味酸奶味的》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

影視作品:《銀河系漫遊指南》《火星人玩轉地球》《世界奇妙物語》(部分劇集)《黑衣人》系列

本期《學姐來了》介紹的科幻小說分類是慄子學姐的個人經驗,如果你也是科幻迷,你對科幻小說的分類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跟大家分享呦。

相關焦點

  •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時間:2017-03-02 04:3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來啦,2017年都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呢?
  • 中世紀的科幻小說
    這些只是中世紀文學中發現的科幻小說的一部分。其餘的還有一些關於皇家宮廷娛樂機器人,未來烏託邦或反烏託邦社會的故事,以及測量和探索外部時空的文學。被稱之為「幻想」的流派往往以回顧中世紀的方式,來逃避技術科學的未來,這似乎意味著中世紀很少與科幻小說聯繫在一起。但是,如果凝視這一文學類型的複雜歷史,和研究中世紀時期的科學成就,將會發現事情並不像看起來那樣。
  • 科幻史話20 日本科幻的飛躍期
    日本科幻早期萌芽之後,科幻小說並沒有大行其道。除了個別作品科幻味兒較濃,多數作品科技色彩很淡,被淹沒在推理與恐怖之中。20世紀20年代,一批雜誌創刊,其中有些長期刊登科幻小說。1945年,日本戰敗,二戰結束,美軍再次進駐日本,美國科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入日本。
  • 日本科幻,除了機器人還有什麼?
    學習美國文學的他,在學期間便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幻小說,有著深厚的科幻小說功底,翻譯了大量乃英文文學佳作,也編選了很多科幻小說集,如《21 世紀 SF1000》《現代 SF1500 冊》等。他編輯的《年刊日本科幻傑作選》系列、《NOVA》系列等,基本都代表了日本短篇科幻的最高水準;他主持的創元科幻短篇賞也是近年來日本科幻新秀出道的重要舞臺。與評論家豐崎由美共同編撰的系列評論集也是人氣佳作。
  • 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 "三體"英文版入圍星雲獎
    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 "三體"英文版入圍星雲獎 2015-02-26 08:09:24來源:華西都市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劉慈欣很淡定:等6月有了結果再說  星雲獎是由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所設立的獎項,首創於1965年,與「雨果獎」並稱為國際幻想小說領域的「雙獎」。其中星雲獎更是因其專業人士投票,而堪稱科幻界「奧斯卡」。
  • 龐貝《獨角獸》:科幻色彩下現實主義的魅力
    事實上,這部頗具科幻色彩的小說自推出便受到頗多關注,評論界以「科幻現實主義」新範本為其定義。「現實題材創作,但是又有非常鮮明的科幻文學的元素」,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認為,基於此種特殊「基因」《獨角獸》成為一部在當前的文學格局、特別是小說格局當中頗具特殊性和標識性的作品。
  • 中國科幻小說《三體》英文版獲美國「星雲獎」提名
    新華網上海2月21日電(記者許曉青 姬少亭)記者21日從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獲悉,中國知名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的英文版已獲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2014年度「星雲獎」提名。    業內人士分析,儘管目前僅是獲得提名,但對中國科幻長篇創作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 娛樂「知乎」|科幻電影的「軟」和「硬」排行榜
    什麼是「硬科幻」電影?看完這八部「最硬的」就知道了!  科幻電影的所謂「軟和硬」,主要是從技術、科幻構思上來說的。傳統意義上,硬科幻指以天文、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學學科理論與創意為核心的科幻構思,像什麼黑洞、人工智慧、基因改造等等都包括在內。
  • 高曉松對談劉慈欣,科幻小說裡的科學並不是科學,而是文學的映像
    各大媒體上關於《三體》內容的解讀和評論如雪片般紛飛,但對於劉慈欣這部包羅政治、經濟、哲學等思想的科幻大作,能夠比較系統的有邏輯性的大致複述整部小說內容的人卻是不多的。高曉松曾在自己的節目《曉說》中用四期的時間講了這部作品,同時也有很多做讀書節目的大咖在各自的節目中從不同的角度評論和推薦此書。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不再「流浪」
    運載車、地下城、空間站等都是實景搭建,1萬多件道具都由團隊設計和製作。比如,其中一套太空衣要用1100多個零件,一個頭盔的構造多達14層……這一舉一動都需要工匠精神,是以前那種五毛特效無法比擬的。沒有硬核,再好的科幻電影所要表達的啥啥情懷,也無從談起。過年回家,父子解惑,為愛犧牲……這些都是作者以獨特方式觀照現實生存。
  • 追尋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張之路的科幻小說曾經被拍成《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等電影。它們成為很多80、90後的集體記憶。但2000年之後,張之路的科幻小說影視轉化之路完全停歇。那些年,中國僅有的幾部如《超蛙戰士歷險記》《魔比斯環》等電影,雖被歸為科幻片,但更像是蹭「科幻」概念的動畫片。
  • 《人物專欄》中國科幻人物博覽
    他主張科幻小說要以現有的科學研究為根據,甚至當作科學論文來寫,把參考文獻都寫上。他用這樣的理念寫作的《柳江人的傳說》至今未發表。但劉興詩的優秀少兒科幻作品文學性很強,《美洲來的哥倫布》《北方的雲》為其代表作。
  • 超越《暗月紀元》,力壓《九星毒奶》,這本小說登頂科幻榜首
    超越《暗月紀元》,力壓《九星毒奶》,這本小說登頂科幻榜首第一本:《黎明之劍》 作者:遠瞳書評:主角最初是穿越成異界的一顆衛星,但最終靈魂脫落來到地面,穿越到某個家族老祖宗的身體上,屍體是七百年前的騎士,開國公爵,他的後代子孫都不爭氣,把老祖宗當年掙下來的家業全敗光了
  • 一周加印10次,這本中國科幻小說在日本賣瘋了
    三年前,當時在中國留學的中島大地在朋友推薦下,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知名科幻小說《三體》,當時他花了一周時間才把中文啃完。近日,當《三體》日文版第一冊出版的消息傳來,他第一時間入手,六點下班開始一口氣讀到夜裡12點,看完整本書後大呼過癮。日本讀者在書店翻看《三體》日文版一書。
  • 推薦書單:那些徵服星辰和大海的科幻小說,你都看過嗎
    《沙丘》弗蘭克·赫伯特8.6(3665人評價)推薦語(行行):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是第一步同時或得星雲和雨果獎的書籍,是科幻愛好者必讀經典著作。本書就是一幅宏偉壯大的畫卷,情節豐富,有陰謀,有復仇,有政治,有宗教,同時不缺科幻獨有的魅力點,真是應有盡有,讓人嘆為觀止。書中有一句話非常好:人類每次正視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進步。
  • 今年什麼節日禮物有新意?來看看這20本太空和科幻書籍吧
    宇宙的宏偉景象並不是所有的太空探索者都身穿太空衣或者發射火箭。其中一些人在精神上穿越宇宙,當他們徜徉於深空的時候,也可以帶上我們一起前行。本書是入門者的上佳指南,同時,對於想要更深入瞭望星空的人來說也是很好的指引。《宇宙的聯繫:地外視角》(The Cosmic Connection: An Extraterrestrial Perspective)作者:卡爾·薩根(Carl Sagan)這是卡爾·薩根的第一本書,堪稱通俗天文學著作的裡程碑:充滿詩意、引人入勝、宏偉開闊、遠見卓識、淺顯易懂。
  • 劉慈欣分析科幻小說市場並聲稱這是錯誤的
    《流浪地球》是中國罕見的科幻電影,《上海堡壘》也是中國罕見的科幻電影,然而相比之下,後者比前者黯淡得多,甚至帶有很多惡名,包括所謂的「拖後腿」,這也使得《上海堡壘》的導演和男主角受到了網絡暴力的很多輿論,這是非常悲慘的。
  • 神經浪遊者——科幻中的人機關係演化
    我今天來講的主題是從科幻出發來思考人類的未來,《神經浪遊者》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的名字,這個作者是「未來已來」這個論調的提倡者就是威廉·吉布森寫的,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布不均,所以今天我們希望透過科幻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威廉·吉布森科幻是什麼?為什麼要從科幻來看待人類的未來?是因為科幻其實最重要的內核是人與科技的關係的一種思想實驗。
  • 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之後,國產科幻電影紛紛來襲!
    這部電影也重啟了人們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憧憬。科幻電影其實並沒有統一的分類,但我個人還是傾向於以科幻小說的分類進行描述。即硬科幻、軟科幻。對於科幻小說,經常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硬科幻,就是以具體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等科學為基礎發展和演進進行故事敘述的作品。通俗地說,就是這類作品是要有科學依據為基礎,或者以這類基礎描述可能的新技術。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提法,其內涵究竟是什麼,是否有除了宣傳之外的意義呢?顯然,這個提法並不是意味著中國之前沒有科幻電影,所以,我們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科幻和中國科幻電影的歷史,並結合科學、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以便進一步理解「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這個提法本身蘊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