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米歇爾·賽爾曾經這麼說過「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為了使科學和社會之間的界面充滿活力,我們所缺少的就是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的確是起到了一個連接科學和社會的重要作用。
日本在大正時期和昭和初期開始盛行科幻小說。太平洋戰爭中原子彈給日本帶來了不可想像的破壞,戰敗後一些作家甚至想過自殺。海野十三、大下宇陀兒等一些作家痛定思痛,重新開始創作生活。面對普遍存在的「生存」這一問題,戰後的日本不僅需要科學的心智,更需要科學的精神。
1946年,科學哲學協會在信濃每日新聞社的資助下創辦《宇宙與科學》雜誌,以促進科幻小說的創作。之後,被稱作戰後科幻第一號專業期刊的《星雲》誕生,但僅僅出版了創刊號便銷聲匿跡。飛碟研究會、Ω俱樂部等科幻團體相繼湧現。在科幻小說這一題材尚不明確的時期,還產生了一名創作水平非常高的作家安部公房。
1952年,手塚治虫憑藉《鐵壁阿童木》轟動全日本,20世紀50年代末,面向業餘科幻愛好者的SF同人誌《宇宙塵》創刊,並推出包括星新一、小松左京、筒井康隆等在內的第一代SF作家。與此同時早川書房創辦了雜誌《SF Magazine》,為了發掘新人,開始舉辦徵文活動。
進入20世紀60年代,因為期刊的興盛和評選的挖掘,大批劃時代名作出現,《日本沉沒》應運而生。SF創作界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而變得十分熱鬧,1962年《宇宙塵》主辦了第一屆科幻大會,關於SF的討論也興盛起來。
大森望便誕生於這麼一個SF興盛、大師輩出的時代。學習美國文學的他,在學期間便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幻小說,有著深厚的科幻小說功底,翻譯了大量乃英文文學佳作,也編選了很多科幻小說集,如《21 世紀 SF1000》《現代 SF1500 冊》等。他編輯的《年刊日本科幻傑作選》系列、《NOVA》系列等,基本都代表了日本短篇科幻的最高水準;他主持的創元科幻短篇賞也是近年來日本科幻新秀出道的重要舞臺。與評論家豐崎由美共同編撰的系列評論集也是人氣佳作。
在文壇和評論界他發言大膽,另外他還慧眼識珠,幫助過落選小松左京獎的伊藤計劃和圓城塔。這兩個新星後來都成為日本SF界的傳奇人物。
大森望:機器人科幻也許可以稱為日本的祖傳絕技
大森望
原名英保未來,生於1961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美國文學專業。日本SF翻譯家、評論家、編輯。他在《本之雜誌》《周刊新潮》等雜誌擔任過評論,翻譯過包括菲利普·狄克、康妮·威利斯等諸多SF作家的作品。
知日:日本誕生了很多像星新一、小松左京、筒井康隆這樣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並且有很多日本科幻作品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帶來全球性影響。你認為日本 SF 發展的原因是什麼?日本SF可以說是想像力和科學性的集合體,其中來自日本文化的影響有哪些呢?
大森:日本 SF 曾經隨著高度經濟成長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迎來了一個黃金期。日本科幻所擁有的未來前景相比和20世紀 60、70年代特有的時代感相符合。就像美國的宇宙冒險類作品仿佛是在描寫西部冒險一樣,日本科幻作品也受到很多歌舞伎、能樂、淨琉璃、落語等傳統文化的影響。但從表面上看,還是受歐美科幻作品的影響大。
知日:在黑船來航時代,儒學者嚴垣月洲寫出了《西徵快心篇》,1973年,小松左京創作了《日本沉沒》,雖然各自描寫的世界不盡相同,日本科幻創作是否有共通的地方呢?在各自背景下,又分別有怎樣的特徵呢?
大森:指出日本科幻共通的特徵十分困難,但對於戰後日本科幻來說,初期人們喜歡閱讀俯瞰人類未來的視角描寫的宏大主題的作品,但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從日常出發的 SF 作品慢慢增加,20 世紀 80 年代之後,隨著動畫和遊戲的流行,科幻作品的類型也逐漸多樣化了,出現了角色小說、硬科幻等多種方向。
知日:日本 SF 包括人工智慧、未來都市、機器人等許多主題。然而提起日本,還是《鐵臂阿童木》等機器人系列被全世界人所知曉。你認為日本的作家最擅長什麼主題?為什麼?
大森:與歐美科幻相比較,日本科幻小說很少以宇宙為舞臺,但時間旅行類的題材比較多,這也是日本科幻特徵之一。美國的「宇宙科幻」有著探險精神作為支撐,日本的「時間科幻」則是像重組拼圖一樣把故事的條理拼湊起來,情節上偏重戀愛方面的比較多。
從最近的傾向來看,涉及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題材也在增加。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機器人科幻也許可以稱為日本的祖傳絕技。隨著現實世界裡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不斷開發,機器人在身邊觸手可及,機器人科幻題材也展開了新的可能性。在日本,以 TV 動畫初始期的《鐵臂阿童木》為首,《魔神Z》《機動戰士高達》,便以機器人動畫的繁盛為榮,開始了獨創的進化之路。
永井豪《魔神Z》
知日:日本和美國的科幻文學分別側重於什麼?是否有表現出這兩國的文化差異的作品?
大森:美國科幻的源頭是「開拓」,而日本科幻則是「精煉」。或者說,以輕小說科幻為中心考慮的話,「幼態持續」也是特徵的其一。
知日:星新一的作品中描寫的世界,成功預言了現在的世界,近藤真琴的《新未來記》也是以近未來為內容進行的描寫。你覺得現在的科幻作家所描繪的世界會在未來變成現實嗎?
大森:雖然SF具有的一項功能是預測未來,但是否預測準確這一方面不是很經常提及。時間機器和超光速駕駛也許沒有辦法實現,但作為科幻主題,「發明」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十分有魅力。尤其是描寫可能會實現的未來,然而就算在未來實現的話,與作為對作品的評價還是不盡相關的。不如說,描寫不可能發生的未來,表現出別人想不到的可能性才是更加重要的。
知日:科幻小說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在科學技術進步發展的現在,科幻小說的存在意義又是什麼呢?
大森:科學技術的專業化不斷發展,使科學變成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存在。在以「水素水」為代表的偽科學蔓延的現代,科幻才更有存在的意義。將科學的有趣之處和可能性通過簡潔的語言用小說表現出來並不是科幻的使命,但今後這種機能想必會變得更加重要。
知日:許多日本的科幻作品通過動畫或漫畫廣為人知,那麼動畫、漫畫、小說在表現科幻的世界時,各自的優勢是什麼呢?
大森:打破了語言常規的題材首先是動畫,其次是漫畫,最後是小說。翻譯小說的時候很辛苦,受眾也比動畫和漫畫更加小眾,作為商業來看也是很難成功。但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日本的科幻小說還是維持在很高的水準,若是突破的語言的常規,被世界所認同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
知日:《日本沉沒》充滿了日本人特有的冷靜的科學精神和自省精神,關於這點你怎麼看?
大森:雖然不認為只有日本人才能寫出來,但在作品中展示的「毀滅美學」的確非常具有日本色彩。小松左京對於日本歷史、傳統文藝及古典文化的造詣之深,在《日本沉沒》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日本沉沒》的暢銷,也表現了日本人的國民性吧。
知日:對於宮內悠介的《美國最後的實驗》,你評價為「超越了娛樂性的本質,邁向了新一個平臺」,為什麼會這樣評價?你對 SF 作品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呢?
大森:娛樂性作品具有一定的定式,遵守這樣的定式,可以讓作者獲得安心的閱讀體驗。《美國最後的實驗》一書的前半段遵守了這樣的形式,但在後半段通過對這種形式的破壞,帶來意想不到的結局,也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帶來了衝擊。我會根據作品的獨特性、理論性、創意的衝擊性、設定的一致性等進行評價。但對具體作品來說,也有不適用於這套理論的情況,所以,在評判SF作品時,標準不止一個。
《美國最後的實驗》
知日:筒井康隆的《穿越時空的少女》《紅辣椒》等作品通過日本的優秀動畫家動畫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你對此怎麼看?另外,是否有隻有通過文字才能表現出來的作品呢?
大森:我認為,在筒井康隆的作品中,比起《穿越時空的少女》,還有更多更優秀的小說。當時在面向中學生、高中生的雜誌上連載,網羅了時間科幻等許多熱點,而且由很多想像上的留白所構成。在影視化、動畫化上,這些點都是非常有利的。雖然在原作中並沒有刻意強調,但在日本歷史上可以稱之為「時間循環的流行原點」的作品。
筒井康隆與《穿越時空的少女》
今敏導演的《紅辣椒》所表現的夢中世界的影像十分精彩,是名留史冊的作品。
同樣是筒井康隆的作品,《殘像上的口紅》《DANCING VANITY》等以語言實驗的要素為主的小說,影像化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是最近的日本科幻的話,圓城塔、酉島傳法等以文字本身的魅力打動人的科幻,相比也是很難影像化的。
今敏導演的《紅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