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滅親,是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受之受到應得的懲罰。這個成語家喻戶曉,但很少人知道它的來歷。一切,都要從衛前莊公說起。
衛莊公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姬完、次子姬晉、三子州籲。其中,州籲是莊公寵妾所生,也最受莊公寵愛。溺愛下,州籲逐漸養成了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衛國大夫石碏(què)為人正直,多次勸莊公管教和約束州籲,但莊公不聽勸告,任其胡作非為。
石碏有一兒子,名叫石厚。他經常與州籲一起鬼混,兩人狼狽為奸,為非作歹。石碏知道後很憤怒,用鞭子抽了他五十下,將其鎖在房間內,不得外出。結果石厚翻越窗戶逃走,一路逃到了州籲府內,還住在那裡,整日跟著州籲禍害百姓。
莊公死後,其長子姬完繼位,是為衛桓公。石碏見新一任國君懦弱無為,便辭官回鄉,不問朝政。此時州籲更加橫行霸道,驕奢淫逸。衛桓公繼位第二年,撤了州籲的將軍職位,州籲逃往其他諸侯國避難。
公元前719年,州籲聽從石厚的建議,偷偷溜回衛國,在一次宴會上殺害了衛桓公,自立為王,石厚也被封為大夫。州籲的王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為轉移視線,他和石厚開始攻打其他諸侯國。賄賂魯、陳、蔡、宋等國,大徵青壯年,以鄭伯不孝的罪名去打鄭國。雖然打了勝仗,但此戰勞民傷財,衛國人還是不擁護他。
石厚建議州籲去請自己的父親出山,共同掌管朝政。於是,州籲派大臣帶著一雙白璧、五百鍾白粟去找石碏。石碏以病重為由回絕,拒收禮物,州籲只好讓石厚親自回家請他。
石碏老早就想為民除害,趁機向石厚獻計說:「若州籲想要穩固自己的王位,必須得到周天子的接見,得到周天子賜封,國人才會服從。」石厚問怎麼才能得到接見,石碏回答說:「周王和陳國國君的關係不錯,陳王與衛國的關係也不錯。如果州籲親自去陳國,疏通好關係,周王接見他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籲覺得石碏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同石厚一起,帶著豐厚的禮品前往陳國。
但衛桓公的母親是陳國人,他被害後,陳國一直耿耿於懷。再加上石碏提前寫好血書,送到好友陳國大夫子針手中,讓陳國處死兩個殘害百姓的罪魁禍首。州籲一行一到陳國,就被陳桓公抓起來了,不久,衛國就派人殺死了州籲。
當時有人說石厚是石碏的親兒子,應當慎重行事,請衛國自己來問罪。石碏說:「州籲是主犯,但石厚助紂為虐,與他有很大關係。如果從輕發落他,是想讓我徇私情,拋棄大義嗎?」遂拒絕了陳國的提議,還派家臣羊肩親手殺了石厚。
這便是「大義滅親」的典故,後世很讚許石碏的做法,史學家左丘明記載了此事,一直傳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