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星象劃分法

2020-11-15 華夏經緯

  古迦勒底人創造了星區劃分法,這就是星座。我國古代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史記·天官書》中記載91個。《漢書·天文志》中記載說:「經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 張衡所著《靈憲》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兩千五百,而海人之佔未存焉。」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鹹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該星表、星圖早已散佚),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內含若干(小)星官(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整個紫微垣據宋皇祐年間的觀測記錄,共合37個星座,附座 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天區大致相當於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鬥之南。約佔天區63度範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約佔天空的57度範圍,大致相當於武仙、巨蛇、蛇夫等國際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個星官(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它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天市即集貿市場,《晉書·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貨物、星具,經營內容的市場命名,如,《晉書·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陰陽也」,斛和鬥「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體,鬥則用以量液體,列肆「立寶玉之貨」,是專營寶玉的市場,車肆「主眾貨之區」,是商品市場,市樓「市府也,主市價、律度、金錢、珠玉」等。

  關於三垣的創始年代,尚無肯定的結論,從典籍來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為星官,首見於輯錄石申所著《石氏星經》的《開元佔經》一書中,而太微垣的名稱始見於唐初的《天象詩》。但是,在《史記·天官書》中已載有和三垣相當的星官名稱。天市垣東、西兩藩的星均用戰國時代的國名命名,亦是三垣創始年代的一個佐證。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鬥、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

  此外還有貼近這些星官與它們關係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神宮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尾等宿內,稱為輔官或輔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輔官或輔座星在內總共有星183顆。

  在實踐中,古人醒悟到,季節的變化和太陽所處的位置有關,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反映著太陽在天空上的運動,但直接測定太陽的位置又難於辦到,於是古人想出了間接辦法,即由月球所處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陽所處的位置。月球圍繞地球運轉一周是27日多(恆星月),恰好一天經過一宿。可見,二十八宿的創設是古代天文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論道:「現在無疑已經證實,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雖然在邏輯性和實用性方面決不遜於埃及、希臘以及較晚的歐洲天文學,然而它卻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的。」他又說:「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經劃定,不論星群離開赤道的遠近如何,中國人都能夠知道它們的準確位置。甚至當星群在地平線以下時,只要觀測和它們聯繫在一起的正在頭頂的拱極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創設之後,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它的作用亦不斷擴大,它不僅在觀象授時,制訂曆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天體測量學形成之前,在推算、測定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滿天星辰的位置等,無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選取一顆星作為定標星,古人稱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與下鄰宿距星的赤經差,稱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簡稱距度),中國古代表述天體位置的兩個量叫去極度和八宿度。「去極度」是指被測星辰與北天極的角距離;「八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一宿距星的赤經差,這個度量體系就是中國天文學家們建立的赤道坐標系統。

  由上述可知,選取距星、測量距度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因此歷代天文學家無不注重實測。需要指出,由於歲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緩慢的變化,儘管在歲差未被發現之前,天文學家們不知道距度發生變化的這一重要原因,但歷代所測數據卻為現代人人研究歲差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四象

  古人將全天二十八星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個星宿,並根據各部分中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用四種與之相象的動物命名這四個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陸,對應關係如下: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稱為東官蒼龍;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龜,故稱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猶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稱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現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稱南官朱雀。

  蒼龍、玄武、白虎、朱雀、統稱為「四象」。

  對於四象,中國的不少典籍多有敘述,如《考工記》、《御龍子》、張衡《靈憲》、孔穎達《尚書疏》等,其中以《靈憲》中的敘述最生動,張衡寫道:「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在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中國典籍中有的稱「四象」為「四維」,如 《史記·天官書》、《石氏星經》、魏人張揖的《博雅》、元黃鎮成的《尚書通考》等,這些記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經》所載,不是四象,而是分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沒有完整的形象,書中寫道:「奎為白虎,婁、胃、昂、虎三子也。畢象虎,觜、參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龜象。」《史記·天官書》的記載與《靈憲》所載基本相同,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著四季星象。中國天文學家高魯以《史記·天官書》為依據,設計了二十八宿與四象的關係圖,堪為精彩。

  就現代國際通用的88星象而言,東方蒼龍大約是佔室女、長蛇、半人馬、牧夫、天秤、天蠍、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約佔人馬、摩揭、寶瓶、飛馬、天鵝、仙女、雙角、鯨魚等座。西方白虎大約佔仙后、白羊、黃仙、金牛、波江、獵戶、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約佔雙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獅子、長蛇等座。 (TOM文化)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的星象和星座
    古代中國周、秦朝就已經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
  • 中國古代星象源遠流長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代中國天文學家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
  •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新華網成都5月13日電 (記者苑堅) 成都市收藏家協會理事彭雄日前向記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兩幅古代星象圖,這兩幅星象圖是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的產物。
  • 中國古代紀年紀時法
    六十甲子分別為: 我國古代其它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2年乎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花琶行》「元和十年」(3)幹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子猶記周公之被建,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卵」指公元1627 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 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 中國歷史故事:星空的劃分,四象的含義
    在辨認了東、西、南、北四周天空之後,必然要細觀各方的星象,以及日、月、五星在天球上的運動,和如何辨識其行止等等,這可能是古人最初劃分星空區以及產生星座概念的起始了。我國古代對各種名目的星空區的劃分,究竟孰先孰後?眾說不一,並無定論。有人認為二十八宿的創立在四象之前,或者認為依據事物發展的由粗略至精細的規律,應是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十二次依序而創立。
  • 中國古代的「城堡」!布局與28星宿對應,被稱為「星象第一村」!
    中國古代的「城堡」!布局與28星宿對應,被稱為「星象第一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各種文化交相輝映,燦爛無比!我們熟知的就有天幹地支,二十四節氣甚至進入了非遺!當然也有我們不甚熟知的,比如中國傳統的二十八星宿。
  • 中國古代也有十二「星座」,按陰曆劃分,你屬於哪一個?
    中國古代也有十二「星座」,按陰曆劃分,你屬於哪一個?十二星座源於西方,如今在我國卻流行起來,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種種詭譎莫測的說法,可謂是賺足了眼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國古代也有十二「星座」的劃分,只不過名字不叫「十二星座」,而是叫「十二星次」,或直接稱「星次」。
  • 古代常說「午時三刻」,到底古代對時間是怎麼劃分的?
    並劃分了時區,以穿過白令海峽的日期變更線作為一天的始終,這裡也被定義為地球東西經共同的180度,以這條經度線開始分別往東西兩個方向依次遞減經度,東西經在地球經度0度再次重合,這裡就是我們地理課本上的本初子午線,因此地球就這樣被劃分為東半球和西半球。
  • 中國古代佔卜經典名著,易經名列榜首
    中國佔卜學,古代或稱玄學,近代或稱中國預測學,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太極、八卦、陰陽、天幹、地支、五行、生克、神煞、曆法等基礎上的龐大學問,用於預測人、事、物過去現在未來的成敗吉兇。在中國古代民間算命中流傳下來了不少經典的算命書籍,那麼,你知道中國古代佔卜經典書籍有哪些?下面巴拉排行榜網就給各位介紹下中國古代佔卜十大經典名著,易經名列榜首,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古代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今時間對照!
    古代的有多少個時辰呢?每個時辰都叫什麼?古代的「時辰」和今天的「24小時」對照一下,體會古人的時間表與時間觀。下面就來看一下吧!時辰,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所以,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這一划分方法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 如何劃分天上的星星?帝王風水象是什麼樣的?
    如何劃分天上的星星 隨著西方星座學的普及,現代人對星空都有了初步的認識,起碼大家不再認為天上的星星是散亂排列的了,而知道它們是有規律的、有方向的。不過,關於星象,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論。
  • 農曆過年、立春和元旦,哪個才是生肖屬相的劃分依據?
    時光流逝,歲月悠悠,隨著歷史文化的不斷演變,關於生肖的推算劃分方式於近代逐步產生了分歧,民俗按正月,測算按立春,長輩告訴你的屬相和生辰八字顯示的生肖不同,這幾乎成了生於一二月份或水瓶座人的究極難題。分歧從何而來,到底哪個劃分依據才是正確的?筆者認為要從古代曆法的演變探究。
  • 元旦、立春和正月,哪個才是生肖屬相的正確劃分依據?
    筆者認為要從古代曆法的演變探究。農曆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曆法,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同時利用節氣與「19年7閏」法關聯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農曆即古籍中記載的夏曆,屬於天文學中所指的陰陽曆,而陰陽曆又分陰曆和陽曆。
  • 在劃分夜空中數不勝數的繁星時,人們主要依據星座這個概念
    古代中國星象學有二十八宿的說法,而居住在北半球溫帶地區的古希臘人則把夜空劃分為四十八個星座。伊斯蘭文化、瑪雅文化、非洲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星座體系。西方文化中的星座劃分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兩千多年前,這套體系被古希臘文化接受,在《荷馬史詩》中就有關於星座的描寫。再後來,古羅馬人全盤接受了古希臘文化的星座體系。
  • 「聚焦2021、2022新高考」解讀江蘇「等級劃分+等比例轉換」法
    「等級劃分+等比例轉換」法提出的背景選擇性是江蘇新高考改革的一個突出亮點。等級賦分是為解決不同學生選擇不同科目後高考成績的可累加性問題而採用的辦法。跟標準分計分一樣,等級賦分也存在自身不足。比如,按比例來切割分等會使考試成績與考生人數產生關聯,處於等級邊界上的學生的原始分的權重可能會被放大或縮小。二.
  • 山西的這個小鎮,被譽為「中國星象第一村」,不是平遙古城
    山西說到古城,人們總是第一個想到平遙古城, 其實山西除了平遙古城以外還有很多城市很美, 比如山西的這座古城有16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這座古城是山西的張壁古城,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地方,沒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星象第一村」「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的稱呼, 光看這個就可以想像張壁古城在中國古鎮的地位
  • 中西古代法律起源|中國,戰爭的產物;西方,階級的調和
    其實中國古代的法律向來都包含「刑」與「禮」兩個部分,它們也是中國法律起源的兩條途徑。最早的法律例如「五刑」則是起源於戰爭的某些需要,也是脫胎於軍事活動中的產生的軍法。《通典》中就記載著「黃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之說,《國語》也記載著「夫戰,刑也……刑始於兵而終於禮者也」,所以最初的「法」兼有軍法和刑罰兩層含義,最初的法官和獄官也是兼掌軍事和司法兩種職能,皋陶就是明例。
  • 天上的星星會說話,中國古代也有十二星座哦~快來對照一下吧
    要是我說中國也有十二星座你信嗎?先別急著否定,且聽我細細道來。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古人對於天文的認識,無論是七曜、二十八宿抑或是北鬥七星,都是古人先賢的智慧所在。但是有一個問題,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範圍大小不一,這就導致十二次各次的界限不能和宿於宿的分界劃分一致,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兩個次的。
  • 在古代,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的?
    古代,龍,確實是「王權」的象徵,這比說「皇權」更準確,因為「君王」們還沒自稱「皇」的時候,龍與王權就結合在一起了。《易》早不早?《易.乾》曰:「飛龍在天」。《疏》云:「飛龍在天,猶聖人之在王位。」對此,絲毫不必懷疑。那麼,「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象徵的?」第一,在於「龍」在上古文化中實在處於核心地位。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