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搜狐CEO張朝陽在直播節目中談及為什么女生學不好數理化,他認為,不是女生不聰明,而是因為長得好看老是被人看,就沒心思學公式了。
張朝陽:「女孩一般高中都學不好數理化,學不好數學,其實她不是腦子不夠用,不是不聰明,是因為老被人看。」
這跟學不好數理化什麼關係?
張朝陽接著解釋說:「長得好看的女孩老被人看,當被人看,她就回看,回看之後就心理感應,就覺得這個事情很有趣,比看枯燥的數學公式有趣多了,所以就沒心思了。」
張朝陽的說法,在邏輯上是有漏洞的,被人抓住了,被大批一番肯定是少不了的。 其實我們平常所說的學習,主要就是在現有的人類已經探索明白的知識領域內學習,這些東西前人或他人已經弄得清楚了,學習者不過是「吃現成飯」而已,真正困難的,是將人類的知識邊界向外拓展,有所發明和創造。 由於學習主要是「吃現成飯」,不需要你去發明創造,因此,對人的智商要求並不高。
只要具有中等智商,就可以學好吃好這些「現成飯」了。 所以,對於多數人來說,特定學科的學習成績的好壞,與他本人時間與精力的投入呈高度正相關性。 就拿數理化來說吧,不花足夠的時間精力去學習、記憶、理解和練習,怎可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不管男女,排除少數天才特例,多數人只要在特定學科上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成績都不會差的。這不是說「人人都能成為學霸」,而是說這些學科的基礎知識,大家都能學會。而「學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一群學習同樣內容的人中,對學習成效比較的結果,任何一個學習群體中,肯定都會分出「學霸」與「學渣」,這個群體中的學霸,到另一個群體中,恐怕就是學渣了。
我所呆的IT行業,也流行「女生不會編程」的說法,事實上,女程式設計師不僅數量少,平均技術水平也確實低於男程式設計師。但造成這種現象的關鍵因素,不是男女性別差異,而是在時間與精力投入上的不均。不管男生女生,只要你一個學期都不打開電腦編程,不敲它幾千行上萬行代碼,你的編程水平不可能高,練得少-->水平低-->受打擊-->學不會/不適合-->不練不學了-->...,由此進入一種正向強化的死循環。
所以,所謂「女生學不好數理化」,"女生學不會編程",出現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學習者在這門學科或領域投入學習的時間與精力嚴重不足,而學習者之所以會採取這種「偏科」的行為,是由他/她所接受的「觀念」所決定的,「觀念」又受到家庭與成長環境、傳統文化、社會經濟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由此,就構成了一個長長的鏈條。 對於絕大多數知識,只要你願意花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學它,學會學好,是大概率事件,不分男女。
個人的一點看法
張朝陽的觀點,可以部分地理解為:女生有點經不住眼前的誘惑,所以容易迷失,丟掉了學習數理化的大好時機。
但是我覺得,女生與男生之間的某些差異,是環境逐步養成的。
當身邊的人,包括父母朋友網絡,都在若隱若現地傳達一些:女生不需要這麼努力,女生需要更多地照顧家庭,女生理科思維天賦還是不及男生……這些影響在一點一滴中使得兩種性別的人群距離越來越遠。
拿我自己作為例子:不知一個階段的某幾個人說,感覺我更像是「男孩子」。
我爸爸是一個十分反對性別歧視的人,從小除了女孩子需要更加注意人身安全,生理期不能劇烈運動吃冷食這些問題之外,他幾乎不會提什么女孩子怎樣怎樣,男孩子怎樣怎樣之類進行性別比較的話。有一段時間喜歡軍事啊啥的,他興高採烈地和我一起看節目找書籍翻孫子兵法,高考報志願對專業也是僅討論利弊而非性別傾向。
他知道我作為一個學生,更適合什麼風格,什麼生活,什麼學科。
其實這些應該都是理所當然的,甚至不值得拿出來說我爸有多麼多麼開明。
我很開心他沒有這些偏見,但這真的是,合理的。
小時候也遇到過一些人,比如同班男生看我翻科幻書:「你一個女生還能看得懂這些吶。」
在老家突然有個大學都沒上過的人對我說:「我找對象可不找你們這種,讀書太多,不好管。」
我有一個弟弟,他還在上學,媽媽擔心他成績不夠好,目前來看比我差一些。有一次晚上我們聊天時媽媽提到如果我弟弟真的沒那麼優秀的話,以後家裡邊幫忙買房子什麼的可能會多幫襯一點情況不太好的孩子。
我倒沒啥意見,並不覺得必須均分,父母對自己賺的錢有他們的支配自由,不要明顯偏心就好。
過了一會兒爸爸下班回來,知道了我們剛剛在聊什麼。
「不合適,得平分,他自己不夠努力就要付出更多的勞動。」
第二天早上起來我媽說我爸在臥室還給她上「政治課」……男生女生都一樣。
中學時代也會被一些男孩子追求,不乏高高帥帥的,青春期的戀愛確實挺甜。
大概半個月吧,之後的期末考有點退步,讓我瞬間清醒了,比起眼前的這些短暫的快樂,我還是更喜歡,更長遠一些的東西,還是及時止損的好。然後很快回到了年級第一名。
最後說下我對女權的看法。
女權是平權。
女生可以野心勃勃,可以事業有成;男生也可以更加顧家,而不是你是個男生,你就要擔起所有的擔子,就要把事情全都扛下來!
女權不僅是解除女生的桎梏,也是給予男生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