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易起家的「功臣元老」之一,「網易新聞」是越來越低調。新聞業務的幾度沉浮也構築了當下的網易。
20年下來,作為網易長子的「門戶新聞」越來越失去了「大哥」的光環,家族內的一眾小弟生龍活虎,家族外的挑戰者們後來居上。在如今網易官網簡介裡,對傳媒業務的介紹仍然是:「網易在門戶資訊業務方面始終保持市場領先地位,更秉持新聞專業主義的原則和理想,為用戶提供深度、多角度的資訊內容。」有理想總是好的。
作者:任尚坤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你很難再尋到網易新聞的「新聞」了。沒有關注,也沒有討論。
相較之下,網易遊戲早已風光無限,網易有道則正值高光時刻。北京時間10月1日,網易有道正式遞交赴美IPO招股書,擬在紐交所融資3億美元。正式完成上市後,網易有道將成為網易旗下第一個獨立上市的公司。
而這一「殊榮」也曾有望落在門戶新聞所在的「網易傳媒」身上——同樣分拆上市,同樣的擬融資額度,只是三年過去,當初的傳聞也不見了蹤影。作為網易起家的「功臣元老」之一,「網易新聞」是越來越低調。新聞業務的幾度沉浮也構築了當下的網易。
01
網易當年借門戶概念登陸納斯達克,內容部門是其絕對的主力。可是,很快到來的網際網路泡沫讓網易股價跌至谷底。好在,丁磊挖到了寶貝——網路遊戲開始取代新聞門戶成為網易新的盈利渠道。
2002年,網易門戶廣告收入0.05億美元,遊戲收入為0.054億美元。比起來,新浪與搜狐當年的門戶廣告收益分別為0.26億美元和0.17億美元。丁磊並沒有放棄做大門戶的野心,「大概是2003年,丁磊還對外表示擁有了實力最強的內容團隊」。
做好內容不能沒有總編輯。丁磊挖來了李學凌。彼時,做了5年IT記者的李學凌,已有「京城四大IT名記」之稱,日後封神的IT教父們那會兒多還是他筆下的小老闆。2003年,29歲的李學凌出任網易總編輯。
一時間,「網易部落、網易跟帖、網易蓋樓團」都成了新聞門戶裡頗為獨特的存在。網易門戶的流量實現了指數級增長。用李學凌自己的話說,「我在網易兩年中,實現了10倍的廣告收入增長。網易在新聞、體育頻道都做出了特色和影響力。」
2005年初,李學凌向時任網易代理CEO孫德棣提議:用一種新的組織架構來發展網易的內容,把房產、遊戲、汽車和科技等四個頻道獨立出來,成立自負盈虧的公司,員工持股,而管理者對獨立公司擁有完全的控制權。
孫德棣和丁磊都沒有反對。李學凌開始招兵買馬。但讓他沒想到的是,「2005年3月1日傳來消息,網易房產已經賣給了搜房網」,在《創業家》雜誌的描述中,「李學凌是在這樁交易完成後才得到通知的」。之後,其他項目計劃也相繼擱淺。7月,網易將新聞總部南遷廣州。8月,李學凌離職創業。
新總編李甬隨之走馬上任。這位曾在《財經》雜誌、《南方周末》、《環球企業家》等摸爬滾打過的資深媒體人,也成了網易首任主管內容的副總裁。他將網易新聞原有「跟帖蓋樓」的社區互動模式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力主推出了「網易新聞客戶端」,他還給網易新聞確立了「有態度」的品牌LOGO。主政六年後,李甬卸任總編輯職務,次年也離職創業。
02
儘管此間網易廣告營收大幅增長,但與新浪、搜狐甚至騰訊等仍有不小差距。2009年,網易廣告收入3.84億元,相較上一年同比下降5.4%,新浪廣告收入15.4億元,搜狐12.1億元,騰訊9.9億元。
此時,網易新聞已經跌出了門戶前三。有分析人士將之歸因於網易管理層尤其丁磊的一次戰略誤判,認為以搜尋引擎為核心的定向閱讀和定向廣告投放模式,將改變專業類資訊模式。2006年12月,網易主打精品頻道,並撤銷了四個流量較小的頻道。同時,網易推出了搜索產品「有道」,丁磊還曾表示,希望三年內將「有道」打造成中文第一的搜尋引擎。
不過,有道後來「改道」了翻譯工具。分居兩地的網易市場部和內容部則常有「摩擦」。眼看網易新聞整體流量走低,品牌影響力削弱以及廣告收入下滑,丁磊決定二次搬家。2009年,網易新聞的總部又從廣州遷回了北京,然後大力擴張財經、科技等頻道。
時任網易副總編方三文曾計劃改變網易財經呈現形式,即提供個性化內容,倚重UGC,把內容作為服務用戶的手段,從而圈住用戶形成社區,但該想法未能成行。2010年3月,方三文離職創業。這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在網易待了八年的唐巖。就在李甬不再擔任總編輯的2011年,時任網站部總編輯唐巖也遞交了辭呈。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0年至2012年間,網易門戶共流失中高管超過10人。網易編輯部快成了創業者的發源地,網易斬獲「黃埔軍校」之稱。李學凌成了歡聚時代的創始人,李甬成了猿題庫創始人,方三文成了i美股、雪球創始人,唐巖則成了陌陌科技創始人……
正當網易新聞經歷人事更迭時,靠推薦算法起家的今日頭條半路殺出,並在短時間內「攻城略地」。據速途研究院報告,2014年,騰訊新聞一枝獨秀,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第二陣營處於膠著狀態。「一超多強」 局面初步形成。
有網易老員工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表示,網易門戶業務長期以來的矛盾在於銷售和內容之間的處置上,門戶負責人往往因為無法權衡兩股勢力而承壓。同時,門戶高層一直在做內容與快速變現中不斷搖擺。2015年4月,出自銷售體系的李黎被任命為網易傳媒集團CEO,這也被外界視為打破既有平衡的一個訊號。
03
和動蕩的門戶業務相比,網易遊戲則是「堅如磐石」,長期貢獻營收比例達90%。2014年,丁老闆大手一揮,拍板成立50個手遊團隊的預算,同時啟動70個手遊項目研發,每個項目2000萬預算。是年,網易社招人數是過去五年的總和。幾乎同時,丁磊調集人馬籌備網易電商業務,並在之後兩年分別推出網易考拉和網易嚴選,當然,「丁家豬」也正式開賣。
並不盡如人意的網易新聞仍在摸索轉型。2016年,網易號誕生,網易新聞取消原生內容中心部門,原有的獨立欄目整合而成網易浪潮、沸點、人間等工作室,旗下《噠噠》《槽值》《雜家》等欄目時不時產出一些爆款刷屏案例。但即便有IP化的工作室,其品牌也在藉助微信公眾號傳播。看上去,網易門戶的整體業績和流量也並未有太大改觀。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6年6月,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活躍用戶排行中,騰訊新聞以1.64億排名第一,今日頭條1.17億排名第二。在財務表現上,網易新聞已成為公司邊緣業務,新聞客戶端和門戶帶來的廣告收入增幅不足1/4。8月,易觀發布數據稱,「2016年,在資訊信息分發市場上,算法推送的內容將超過50%。年底,傳出網易將分拆新聞業務赴美IPO。
2017年初,網易傳媒CEO李黎公開表示,當機器算法成為移動資訊行業的標配之後,網易新聞立足行業的優勢就是解決機器無法解決的問題——重新定義好內容。網易新聞要做內容消費升級的引領者。引領者需要有人高舉旗幟。時任副總編楊彬彬頻繁露面宣講最新的產品理念與戰略方向。
這是網易新聞動作較為密集的一年。網易薄荷直播上線,短視頻項目也在秘密孵化。網易財經的易金經(炒股的直播平臺),網易房產的雲燕(提供全套解決方案的裝修平臺),網易體育的紅彩(售賣體彩競猜方案的社交app)等變現類產品也相繼出現。
網易沿用近7年的「有態度」Slogan變成了「各有態度」,倡導個性、獨立、觀點和主張,這常被視作有專注年輕群體的傾向。網易還拿出了5億元用來專項補貼網易號的內容生產。至於網易號是不是真得能打,那還是用戶說了算。2017年10月,楊彬彬離職,也成為繼曾光明之後,半年內離職的第二位網易副總編。
當年年報中,網易首次將營收分為遊戲、電商、廣告、郵箱及其他等四個板塊。年總淨收入541.02億元,其中遊戲業務362.82億元,電商業務116.7億元。
04
2018年4月,丁磊接受採訪時稱,希望網易遊戲、電商和媒體業務收入比例為4:4:2。不過從年底財報看,網易傳媒業務營收佔比仍不足10%,集團年淨利潤同比2017年下滑超過40%。網易方面稱,淨利潤下滑主要源於遊戲研發的投入、電商業務的擴張和對網易雲音樂等創新服務投入。
從2018下半年開始,網易打出了媒體融合牌,丁磊甚至親自站臺。「未來媒體的跨越,不是技術上的跨越,而且內容上的跨越。技術有窗口期,內容沒有窗口期。」在他看來,媒體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在於有效推進信息消費升級,未來媒體的核心能力是製造流行的能力……要大膽跨界、大膽融合。
從集團層面,網易也開始內部業務調整:出售網易漫畫、教育板塊合併、網易考拉賣身,薄荷直播業已停止運營。2019年初,丁磊提出將「遊戲、電商、教育、音樂」作為網易的四大戰略部署。和其他業務相比,最該如永動機般對外發聲的網易傳媒多少有點處於「失語」狀態。
顯然,和雲音樂,有道等內容產品相比,讓新聞流行起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到2019年6月,騰訊新聞與今日頭條App月活躍用戶分別約為2.85億和2.59億,位列第一、第二,網易新聞未進前五。
20年下來,作為網易長子的「門戶新聞」越來越失去了「大哥」的光環,家族內的一眾小弟生龍活虎,家族外的挑戰者們後來居上。做新聞,其實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兒。
在如今網易官網簡介裡,對傳媒業務的介紹仍然是:「網易在門戶資訊業務方面始終保持市場領先地位,更秉持新聞專業主義的原則和理想,為用戶提供深度、多角度的資訊內容。」
有理想總是好的。18年前,丁磊30歲生日那天,他說自己有兩個夢想:做中國最好的網路遊戲公司;要幫股東賺到錢。18年後,看上去這兩點都實現了。拋棄「新聞理想」的丁老闆在商業上一點毛病沒有。
參考資料:張丹:《網易內容部兩度北遷背後,穩坐門戶前三難度大》,CNET科技資訊網,2009.9.28。雷曉宇:《李學凌:在騰訊的陰影下》,創業家雜誌,2011.8.5。徐軍:《網易內容部門再遷北京,丁磊展開形象拯救行動》,IT時代周刊,2009年08期。方硯:《分拆成定局,網易新聞是丁磊的棄子還是新棋?》,騰訊科技,2016.9.14。
* 圖片購自蟲圖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