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第三批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嚴守操作流程,醫護人員從半汙染區出來後,要先進行消毒。
重慶日報消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重慶已派出四批支援湖北的醫療隊,分別在武漢、孝感、漢川等城市進行援助。他們是在什麼環境下工作?工作情況如何?2月7日,重報集團全媒體記者前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3號樓15樓,在第三批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下稱重慶第三醫療隊)負責的病區進行了探訪。
重慶第三醫療隊所在區域經過前期改造,已經形成「三區兩通道」,即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病人通道、醫護人員通道。醫療隊成員分布在不同區域,各司其職,用生命守護生命。
清潔區:穿戴防護用品,醫生辦公室與汙染區僅一門之隔
清潔區,是重慶第三醫療隊成員救治病人前必須經過的區域。該區域的一道長約50米的走廊,便是醫護人員通道。走廊兩側分布了9個房間,包括防護用品穿戴室、休息室、沐浴室、醫生辦公室等。
記者看到,邁入清潔區不到兩米就設有一道崗,所有的醫護人員要先進行消毒,並將生活用鞋換成工作用鞋。
防護用品穿戴區是醫護人員進入清潔區後的第一個房間。所有要進入汙染區的醫護人員,都要在這裡穿戴防護服;不進入汙染區的醫護人員,也要在這裡穿戴隔離衣、手術衣等。
醫生辦公室與汙染區僅有一門之隔。記者注意到,分隔醫生辦公室與汙染區的那道門,有一塊透明玻璃。平時,兩個區域之間要溝通情況時,會有一方把信息寫在白紙上,然後貼在玻璃前,以傳遞信息。
「每個區都有工作手機,但通過文字傳遞信息,還是常態。」值班醫生、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王春全介紹,工作手機數量有限,但在汙染區內,不少醫護人員需要第一時間溝通,用文字直接交流,更快。
清潔區還有一個庫房,所有醫療物資,都存儲在這裡。每天,醫療隊隊員都要定量拿取一次物資。「這些物資非常重要,尤其是N95口罩。」護理管理組成員、重醫附二院護師吳燕說。
半汙染區:過渡與配藥都在這裡
半汙染區是清潔區與汙染區中間的過渡區域,一共有兩個緩衝間,緩衝間1靠近清潔區,緩衝間2靠近汙染區。半汙染區的門就在清潔區第一道崗旁邊。
記者看到,半汙染區的門平時都處於緊閉狀態,只有醫護人員進出時,或者需要醫療物資時,門才會打開。
「進出半汙染區,流程都是不一樣的。」吳燕介紹,進半汙染區前,醫護人員必須穿戴好防護服、護目鏡等醫療設備。同時,進門之前,要把工作鞋放置在清潔區處,在裡面重新穿一雙拖鞋。
「這個拖鞋基本只起『墊腳』的作用。藉助這雙拖鞋,醫護人員會在緩衝間1換上長筒靴。」吳燕說,換上長筒靴後,便可以進入汙染區進行治療。
出汙染區時,醫護人員先進入緩衝間2,然後按照相關流程,脫掉防護服和長筒靴。這些物品不能再帶去緩衝間1,需要按照醫療廢品進行處理。同時,緩衝間2也配備了一雙拖鞋,醫護人員也要利用這雙拖鞋,「墊」一下,再去到緩衝間1,換上新拖鞋,然後再出半汙染區。
「出半汙染區前,醫護人員就會全方位消毒。出半汙染區後,他們也要在清潔區再進行沐浴、清潔,離開時也要對身上的衣物進行消毒。」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重症感染科副主任醫師何繼菲是醫療隊的院感組成員之一,她表示,半汙染區和清潔區的銜接非常重要,所以每個隊員都要嚴格按照流程要求操作,確保自身不被感染,也不把病毒帶給別人。
汙染區: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儘量少喝水不上廁所
汙染區,分為病房和患者通道。大多數病房可以容納3-4個患者,個別病房為單間。
「與大眾認知上的病房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所處病房主要是多一些呼吸相關的醫療器材,比如氧氣流量表、氧氣鋼瓶等,其他的倒沒有什麼特別。」吳燕說。
不過,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這個區域被嚴格隔離,一旦醫護人員進入之後,全身的防護裝備便不能脫下。
「防護服非常厚,也很熱很悶。」吳燕表示,較長時間穿著防護服比較難受,「而且因為防護服等設備是一次性的,為了節約物資,很多醫護人員進入汙染區前,都會儘量少喝水,這樣便不會上廁所,也就不會更換防護服。」
「我們不僅要治病,還要照顧患者的生活,為他們進行心裡疏導。」吳燕說,大部分病人都很脆弱、很恐慌,醫護人員要安撫他們,讓他們有信心去戰勝疾病。
「院方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也基本能夠保障我們的物資。」何繼菲說,她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打贏這場仗,脫下口罩,自由呼吸。
原標題:醫護人員在什麼環境下工作、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探訪第三批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責任病區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