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楹聯:文昌人筆尖上的「年味風景」

2021-01-20 走進文昌

史料記載,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傳,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推動了春聯的盛行。

過年最具儀式感的事情,莫過於精心準備幾副賀歲的春聯。書寫春聯,是文昌人筆尖上愈久彌香的年味,是骨子裡重視傳統和鄉土親情的文化基因傳承。

春節前夕,文昌大街小巷遍掛紅紅的燈籠、中國結和一副副墨香四溢的對聯,而行走鄉裡的書法家們,滿懷激情為鄉親們揮毫的場景,更似一道道風景,點綴出文化之鄉的濃濃年味來。

「文化之鄉」文昌的禮俗源於中原文化,兼有移民文化的人文特點。據《文昌縣誌》記載:「民眾素樸,雅治詩書,衣冠文物,大類中土。」

文昌市小書法愛好者在文昌公園為群眾義務寫春聯



文昌民風淳樸 寫春聯送春聯有傳統


「五穀豐登生活好,百花齊放滿園春」「大地回春人安康,吉星高照家富有」……新年伊始,文昌市馮坡鎮新市場公園便飄出濃濃的「年味」來,來自馮坡中學、馮坡中心小學的老師和孩子們,現場潑墨揮毫,為大家義務書寫春聯。


文昌市書法愛好者在馮坡鎮為群眾義務寫春聯


儘管春節前一個月的瓊北地區反覆出現低溫天氣,活動現場卻充滿了溫馨,大小書法家們蘸著新鮮的墨汁,幾筆勾勒就讓一幅幅讚美幸福生活、寓意美好吉祥的對聯展現在群眾眼前,大家一起拆紙、掛春聯,地上、掛鈎上都是紅彤彤的一片,格外喜慶。


「文昌素來就有寫春聯、送春聯的傳統,義寫春聯賀歲是每年都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文昌籍71歲書法家陳其吉說,作為我省首個獲評「中國書法之鄉」稱號的市縣,書法文化一直是文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昌市書法家協會自1986年成立以來,每年都會組織書法家下鄉寫春聯、送春聯,「至今已經堅持了30多年,不曾間斷」。


「春節是中國人的『百節之首』,是幸福團圓的節日,向來為文昌人所重視。春節貼春聯,既有驅邪避災之意,也寄託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陳其吉說,結合群眾的喜好需求特點,書法家們一般會提前準備好對聯語句,群眾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書法家們現場揮毫寫就,其樂融融。


貼春聯有講究——除夕當天才貼


墨香四溢的春聯捧回家,大家卻並不急著張貼,貼春聯的時間也是頗有講究的,一般都等到春節前一天,也就是除夕當天再貼,寓意「辭舊迎新」。因為特殊情況,提前張貼的也有,不過都是極少數的。


「文昌人重視貼春聯,所以寫春聯活動場場人氣爆滿。」文昌市文聯主席王凡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今年僅文聯組織的寫春聯、送春聯活動就有七八場,每場都有10餘名書法家參與,此外還有各學校、各鄉鎮組織的活動,有一些對聯事先寫好,再分送到各個鄉鎮,有些直接被送到貧困戶家中,以示祝福和慰問。


有道是「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有趣的是,文昌農村貼春聯的習慣也不盡相同。譬如,在北部的錦山、鋪前一帶,貼對聯的習俗與南邊一帶略有不同。「北部喜歡貼在大門上,家裡有多少門,就貼多少對,有的一戶人家就需要對聯十幾副;南部人家一般都是貼在院門兩側的牆上,門上倒貼著『福』字!」王凡說,所以每次到北部鄉鎮送春聯的時候就格外忙碌,通常一寫就是幾十副、上百幅字。


寫春聯,當然是用喜慶的紅紙,不過墨汁有的用黑色,有的則選用金色。據介紹,一般而言,金字紅底對聯貼在院子大門上更加醒目,看著更加大氣,但是在內間小門上,金字就不太美觀,通常選用黑字。當然,這個主要依據個人的喜好,並沒有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貼好的春聯要一直掛到來年,貼新春聯前,才能摘下來。有的地方,會把舊春聯燒掉,寓意「去除舊年的晦氣,迎接新春的福氣」。


書法代代傳承——八九歲孩子能揮毫


文昌籍書法家潘存、祝嘉、黃強等人在書法領域的造詣,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書法藝術在文昌的普及,而許多書法作品也是以對聯的形式得以流傳。在文昌,書法愛好者眾多,不僅書法家們熱心為群眾寫春聯,各中小學研習書法的孩子們也都在春節來臨之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希望為新年添一筆自己的「傑作」。


年前,在文昌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的一場義務寫春聯活動中,一些「小書法家」不過才八九歲的樣子,可是他們氣運丹田、揮筆而就的氣派,很有書法大家的風範,一幅幅作品像模像樣,贏得市民紛紛點讚。

「文昌是著名的書法之鄉,寫春聯能夠體現這一文化特色,也是一次集中展示中小學書法教育成果的機會。」學生家長符齊平說,孩子喜歡寫毛筆字,作為家長當然支持,也希望文昌「書法之鄉」的名氣遠播,讓書香文化滋養著新一代少年茁壯成長。


今年33歲的許家平是文昌書法愛好者。從小,他在父親許達幹的教導下,師從東郊鎮書法教師,接受過書法啟蒙教育。每逢新年來臨,他的父親和幾位書法家一起為群眾寫春聯的時候,他就在一旁玩耍、觀摩,耳濡目染,對書寫春聯有著濃厚的興趣。


如今,他的父親年事已高,寫不了春聯,他便代替父親繼續參加書協的活動,將寫春聯的傳統繼承下去。「現在條件好了,學寫字的孩子很多,以前,能夠堅持練書法的人很少,所以逢年過節,還是需要找人幫忙寫對聯。」許家平說,希望人們將寫春聯的傳統延續下去,更希望書法教育代代傳承,為文昌培養更多的書法人才。


圖文由走進文昌發布,來源於海南日報、南海網、文昌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文中素材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刪除。

運營支撐:雲俠行網絡科技

相關焦點

  • 冰城鋼筆「懷舊者」:挽留筆尖上的逝水年華
    張國全在修鋼筆焦茂明張樹波張國全和駱成駱成在展示收藏的鋼筆七旬老人擺地攤修鋼筆23年守護即將消失的「老手藝」五旬電氣工程師堅持鋼筆書寫三十年寫下幾十本「工作日記」大三學生熱衷鋼筆收藏為護筆尖曾用兩年調整書寫習慣曾經,鋼筆是人們最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文藝而莊重。
  • 曾萬紫:用筆尖書寫鄉土情懷
    曾萬紫有幸見證了這一切,並用筆尖記錄了海南的人文歷史、文物古蹟、特色美食等等,為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記。     熱愛寫作     與「字」為伴 以書為樂      祖籍海南僑鄉文昌的曾萬紫,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海南妹子,出生和成長都在繁華的海口。她不僅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中學英語教師。
  • 盤點大學錄取通知書:復古手寫文化味人情味十足
    原標題:盤點大學錄取通知書:復古手寫文化味人情味十足今年我省高考錄取即將進入尾聲,本科提前批、一批、二批已經錄取結束,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也喜氣衝衝地從全國各地「飛奔」到學子手中。「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很激動,我終於圓了自己的清華夢,同時我又很感動,因為學校那張紀念證書,我感到很驕傲。」
  • 中國夢·申城美|鋼筆匠人劉根敏:筆尖上「繡花」30年
    有著86年歷史的英雄鋼筆紮根上海以來,頻頻出現在國內外舞臺,這背後離不開一代「筆尖」匠人的技術傳承。出生於1960年代末的劉根敏,是上海英雄金筆廠的一名工人。如今,劉根敏在這一崗位做了近30年,成為英雄金筆廠筆尖車間金尖小組組長。筆尖製作是他負責的一項重要工作,除此之外他還負責設備模具的維護、保養和修理。筆尖製作是鋼筆製造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道工序。「筆尖的造型及質量好壞決定了整支鋼筆的品質。」
  • 手寫毛筆字姓氏頭像,一共10款,給你的年味加點料
    怕吃苦的人吃苦一輩子,不怕吃苦的人吃苦一陣子。所以拼著一切代價,奔你的前程;拼一個春夏秋冬,贏一個無悔人生。千萬不要對還沒發生的事情過分期待, 也不要對沒有發生的事情過分焦慮。人這一生,不是為了追求圓滿而來,而是為了一次又一次明白圓滿的不可能。歲月迢迢,所有的圓滿都經歷過殘缺,所有的殘缺都將成就圓滿。陌上花涼,奈已落空離。清歡有味,難卻獨醉歸。燕宿雕梁,逆旅還天地。
  • 手寫最美鄉村春聯 寄託新春美好祝願
    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許多人已開始準備書寫春聯,因為春聯代表的是喜慶和吉祥。在農村,揮筆頭的書法愛好者在每年春節前都會為村民們送上一幅手寫的好春聯。1月9日一大早,高坪區東觀鎮白鶴橋村村民龍興州從屋內搬出一張大桌,拿出長方紅紙,激情揮毫書寫春聯,引來不少村民圍觀。在每年春節前夕為村上的鄰裡寫春聯,已成為龍興州迎接新春的一個重要儀式。
  • 翰墨楹聯 · 和美沙頭—楹聯書法作品展徵稿啟事
    稿件要求(一)作品內容:深圳市楹聯學會新徵聯120幅及老聯20幅(內容見附件)作為創作內容,新徵聯作品落款中須把撰聯作者名稱署上,選擇老聯創作可把楹聯出處寫上。非此附件內容作品不予評審。(二)作品規格:楹聯書法作品高度最高不超過180cm,寬每條不超過40cm。
  • 文昌橋終於可以歇歇了!文昌二橋即將開建!
    始建於南宋、重修於明嘉靖年間的文昌橋是一座古老的大石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橋體為清嘉慶八年至十八年(1803年至1813年)重建而成。加寬了橋面,鋪上了水泥柏油,兩旁設置了雕花扶欄和高桅華燈,使大橋顯得美觀壯麗。2002年,政府又花巨資重修大橋,每個橋墩上均雕刻十二生肖屬相,並重新加固大橋,使該橋既古老又華美。如今,橋長255.4米,寬11米,高約13米。  悠悠文昌橋,滾滾撫河水,見證了撫河東岸昔日的繁華。
  • 鋼筆筆尖知識介紹
    鋼筆筆尖,可以說是鋼筆的最關鍵的部分,從細到粗,各種變化都有,一般最常見的鋼筆筆尖尺寸以"B(Broad粗)、M(Medium中粗)、FM(Fine-Medium中細)、F(Fine細)以及EF(Extra-Fine特細)"為主,由粗到細是 B > M > F > EF,筆尖尺寸每家筆廠在規格上也會都有些許的差異
  • 浙江年味最濃的千年古鎮!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年味從美食開始
    當城市裡的年味越來越難尋找,而安昌的年味卻是鋪天蓋地得濃烈: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水上迎親、街邊掛著的臘腸醬鴨……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居於紹興一隅的安昌是浙江最具水鄉韻味的地方。縱使千年的時光流逝,本地居民們仍像祖先一樣延續著最原生態、最自然的古鎮生活。
  • 鋼筆筆尖打磨經驗分享
    現在大量現產的筆尖都能買到單獨的尖,但有些筆不好買,所以需要考慮自己心理和錢包能不能承受一個新的筆尖。我自己現在磨了十幾支,全都沒有壞到這種程度,但是不代表這種風險不存在。再者,打磨筆尖都是對筆尖上銥粒的損耗,理論上來說都會減少一個筆尖的壽命。但我現在用筆時間還沒長到把一個銥粒磨平的程度,所以我自己是沒法預測到底打磨筆尖會減少多少壽命。
  • 第21屆中國(濟寧)楹聯論壇暨孝和文化與楹聯文化研討會徵文啟動
    為培育良好家風,促進社會有效治理,構建和諧社會,中國楹聯學會學術委員會、對聯文化研究院及山東濟寧市孝和文化博物館,擬於2021年聯合舉辦第二十一屆中國(濟寧)楹聯論壇暨孝和文化與楹聯文化研討會。現面向全國楹聯界及各地傳統文化與對聯文化研究專家徵集學術論文,具體事宜如下:論文內容及要求1.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孝」與「和」的思想內涵,論證「孝和文化」理念的現代價值,從理論高度建構「孝和」文化價值觀體系,文中可適當插入「楹聯文化」元素。
  • 鋼筆筆尖調整技巧及維護指南
    筆尖是比較精密的器具,即使是很輕微的調整都可能會導致顯著的結果。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鋼筆筆尖最常出現的三大問題及其解決辦法。刮紙書寫的時候筆尖刮紙,不僅讓人心情不悅,還會破壞紙張,被刮起來的紙纖維也可能會堵塞筆尖。刮紙通常是因為筆嘴/銥粒沒對齊或銥粒有缺陷。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解決筆尖刮紙的問題。
  • 清明去寶雞蟠龍塬感味家鄉淳樸風景與浪漫
    這個清明早早從西安就來到家鄉,老家西邊蟠龍塬上一段油菜花觀賞和塬邊俯瞰,留下美麗風景和心中感味。於是駕車沿著新修的寬闊公路攀登上了蟠龍塬。蟠龍塬又名西平塬 ,賈村塬。數十年前叫賈村塬者居多。近年來隨著蟠龍新區的發展人們更習慣於叫蟠龍塬,自古缺水,曾經就流傳這樣一句話「寧給一個饃不給一杯水」,這是說如有乞討者,寧可給一個饅頭也不給一杯水。 其實至今還有少許村子吃水緊張。
  • 楹聯家:春聯是高雅藝術 寫對聯要追求「三美」
    擬春聯,內容比形式更重要,要有個性,家裡的新變化、新氣象,個人的收穫和感受都可以寫到聯裡去,讓看的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你的喜怒哀樂,了解你的情懷志趣。  過春節,貼春聯,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年俗文化之一。春聯對於中國人、對於過年,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為此,本報記者專訪我省著名楹聯家孫丕任先生。
  • 新疆奇臺「楹聯第一村」的精神土壤
    記者前不久去柳樹河子村之前,奇臺縣西北灣鄉鄉長寧多剛特意提到了這個村:「家家戶戶有貼對聯的習慣,2005年被評為『中華楹聯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8萬元,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在城裡買了樓房,村裡的小汽車有90多輛。」相對於奇臺縣的城中村、城郊村,柳樹河子村較為偏僻,從鄉政府出發要走十幾公裡,一路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柳樹、榆樹,「柳樹河子」因此而得名。
  • 「國民鋼筆」 浮沉之間堅守卓越筆尖工藝
    口袋裡插一支「英雄100型」,胳膊下夾一本世界名著,這是上個世紀文青的經典造型。幾十年風尚流轉,鋼筆市場如今漸漸回了暖,擁有一支帶施華洛世奇人造鑽石的英雄金筆,又成了一件時髦事。 最近有家媒體對50名公司白領進行隨機調查,發現超過一半人開始使用鋼筆書寫,使用最多的品牌有凌美、派克和英雄。
  • 延邊州楹聯家協會六月練句——夏韻
    延邊州楹聯家協會六月練句主題【夏韻】出句人:劉玉庫 點評:康毅對句人:冬生出句1:青荷露角欣聽夏;對句1:紫燕穿林欲登枝。出句2: 朱箋寫滿薰風韻;對句2:管瑟吟開閬苑情。出句3: 彎月三更陪夢遠;對句3:鵲橋一度念情深。
  • 「國民鋼筆」英雄牌:浮沉之間堅守卓越筆尖工藝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廠裡買了四五輛兩節車廂的公交車接送員工上下班,讓其他廠的人羨慕得不行。據說,能在英雄金筆廠謀一份差事不是件容易事。英雄廠從1978年開始創辦自己的技校,學制三年,專門為英雄金筆廠培養人才。原來這名老師傅是第一屆畢業生:「有實力的好廠子,才能辦技校的。英雄金筆廠技校一年就招四五十人,分數足夠高才行。」
  • 初中生手寫春聯朋友圈熱賣:10天內拿到600元訂單
    >   初中生手寫春聯 朋友圈熱賣  最近,武珞路實驗初級中學七(18)班的學生羅文逍自己手寫了春聯和「福」字,並發在了父母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