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年6月21是父親節和夏至,用3個傳統民俗,看父親節怎麼過 今天是陽曆6月18,農曆閏4月27,再過3天就是父親節了,剛好也是24節氣中的夏至。臺灣 作家瓊瑤曾經說:擁有思想的瞬間,是幸福的;擁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擁有父愛也是幸福的。讀到這句話我不
原標題:今年6月21是父親節和夏至,用3個傳統民俗,看父親節怎麼過
今天是陽曆6月18,農曆閏4月27,再過3天就是父親節了,剛好也是24節氣中的夏至。臺灣 作家瓊瑤曾經說:「擁有思想的瞬間,是幸福的;擁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擁有父愛也是幸福的。」讀到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親,那個兒時每逢夏至來臨,都會喊我回家吃麵,不久前離我而去的偉大父親,因此在這裡寫下這篇文章,一來表達對自己父親的懷念之情,二來分享夏至的3個傳統民俗,算是給各位朋友提個小小的建議吧。
父親節的由來
說起父親節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在華盛頓州斯波坎市舉辦,由多德夫人倡議,用來紀念自己因照顧6個孩子而過度勞累去世的父親,同時也為了表達對天下父親的紀念和敬意,但是我們中國其實有自己的父親節,並非借鑑和引用的外國節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宣布結束,中國人民相繼舉辦各種活動,來表達勝利的喜悅,同時也向逝去的親人表達懷念之情。這其中由上海各界人士發起的定「爸爸 」諧音的8月8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的活動,便是最早的中國父親節。
其中申請的兩個理由,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1、在八年的抗戰過程中,中國將士前赴後繼,精忠報國的精神,來自於父親平時的教誨和激勵。
2、八年抗戰中國軍民死傷無數,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父親和兄弟。
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裡,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中國軍隊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時至今日,我們在祖國的強大懷抱下,雖然都過著和平、穩定的生活,但是父親依然是偉大的父親,而他們的愛有時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有時如黑夜般悄無聲息,有時如這傳統民俗般,總是讓人充滿了期待和回憶。
民俗一、夏至面
「冬至餃子夏至面」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民俗,尤其在我們北方地區,到了夏至的時候,更是要用新收割的麥子做上幾頓麵條,來表達對豐收的喜悅和滿足嘗新的願望。
不過我的父親對於夏至吃麵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在我小時候,每逢夏至來臨,他除了要用新打的小麥磨成麵粉做成麵條外,在這一天還要改變吃湯麵的做法,為我們做上一頓「過水麵」,也就是麵條煮熟以後,先把它們放到涼水裡泡一泡,再挑出來澆上菜吃。
那個時候我不太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只知道這樣的面吃起來特別的涼爽,尤其是用新打上來的井水泡過的麵條,特別的透心涼,後來我才知道這跟夏至到來以後,天氣溫度漸高有關,也是在告訴我們天氣熱了,要注意防暑。
民俗二、吃雞蛋、治苦夏
關於夏至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夏至開始溫度開始升高,但夏至初來並不是最熱的時候,隨著地表溫度的不斷積累,溫度越來越高,人們受溫度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而最熱的時候則指的是伏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伏天。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入初伏,第四個庚日入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入末伏,總稱「三伏」。
記得有一次三伏天的時候,我特別的難受,吃什麼都吃不下去,於是父親造成給我煮了一個雞蛋,跟我說:「孩子快吃吧,吃了苦夏就過去了。」那個時候我並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在父親的一再哀求下我才勉強把雞蛋吃了下去。
後來聽母親說才知道,原來這是父親託人打聽的土法,也是山東地區存在的一種民俗。
現在想起來這件事,我總是會止不住的流淚,雖然這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民間土方,但是我能從中體會到父親對我的深深愛意。就像《父親》中唱到的那樣:總是向你索取 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後 才懂得你不容易。
民俗三、給牛改善夥食
我出生在河北的一個農村,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我的父親除了最心疼以外,最關心的就是家裡的那頭牛了,因為地裡的很多農活都離不開它,而我最開心的則是農忙的時候,父親趕著牛車拉著我去地裡了。
每次到了夏至的時候,父親除了給我做過水麵之外,還總是會說:「等你吃飽了,我要去給咱家的牛也改善、改善夥食。」據我的觀察和記憶,父親所謂的給牛改善夥食,也就是煮一些麥仁湯給牛喝。
聽村裡的人說,這是給牛補充營養,讓它們更好地 幹活。據說有一句民謠是這麼唱的: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