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作為清朝最深情的詞人,納蘭性德留下驚豔佳作無數,其中傳頌最廣的兩句當屬「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出自《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全詞曰: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納蘭性德,字容若,葉赫那拉氏)
這首長得像詩的詞,是納蘭性德非常重要的一篇代表作。標題中,《木蘭花》又作《木蘭辭》,是詞牌名,所擬之《決絕詞》則是古體詩的一種,其主旨主要是以女子口吻控訴男子薄情,進而表達決絕之意,比如卓文君的《白頭吟》。而「柬」的意思則是「給……信札」。
也就是說,納蘭性德的這首《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是一首閨怨詞,抒發的是痴情女子被薄情男子拋棄後的幽怨之情。然而,這只是表象。
自古以來,描寫閨怨的詩詞數不勝數,納蘭性德的這首《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之所以能獨領風騷,自是有其絕妙之處。如下,筆者就帶大家品鑑一番。
人生若只如初見:
這一句最是直白平淡,卻也最是感情濃烈,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道出了初見時的美好和難忘,暗含著對逝去愛情的懷念,直擊人心深處,遂成千古名句,至今仍被引用不絕。
何事秋風悲畫扇:
這一句很多人會背,但並不十分清楚其中含義。此處引用班婕妤被拋棄的典故:才女班婕妤原本是漢成帝的寵妃,後因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曾寫漢樂府詩《怨歌行》抒發被棄後的幽怨之情,其中以秋扇自喻,說自己像秋天的扇子一樣,天氣涼了就被閒置一旁,備受冷落。此後,古詩詞中便常用秋扇比喻女子被棄。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這兩句看似白話,實則又是一處用典,出自南朝詩人謝朓的《同王主簿怨情》:「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必須強調的是,納蘭性德的原句是「卻道故心人易變」,只因汪元治本的《納蘭詞》把「故心人」誤刻為「故人心」,以訛傳訛至今,才成了我們常見的版本「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這兩句繼續用典,說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據《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曾於七夕之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許下海誓山盟,白居易《長恨歌》裡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為了自保狠心將楊貴妃賜死。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途中忽聞雨聲、鈴聲交錯,頓起悲傷之情,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雨霖鈴》這個詞牌就是這麼來的。宋朝時,柳永曾借用此調作《雨霖鈴·寒蟬悽切》。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兩句仍是沿用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典故,其中的「薄倖錦衣郎」指唐玄宗,「比翼連枝」化用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兩句,指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盟誓。
全詞大意是:
你我的情分,如果一直如初見時那般,該多麼美好。那樣就不會有如今的相離相棄。如今你輕易變了心,卻狡辯說戀人間本來就是容易變心的。
想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最終卻又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她也未曾生怨。(據記載,楊貴妃死前曾說:「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但是,你又怎麼比得上唐玄宗呢,他至少還對楊貴妃許下過「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那樣美好的誓願。
納蘭性德的這首《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語言哀婉,情感纏綿,借班婕妤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典故,通過「秋扇」、「驪山語」、「雨霖鈴」、「比翼連枝」這些人們熟知的意象,營造出一種幽怨、悽楚的意境,抒發了痴情女子被薄情男子拋棄後的幽怨之情。
有一種觀點認為,納蘭此詞,表面雖然是以女子口吻控訴男子,實則表達的卻是對自己辜負心上人的痛斥。傳說,納蘭性德年少時深愛著青梅竹馬的表妹雪梅,無奈表妹卻被反對這段戀情的納蘭性德母親送入皇宮為妃,最終,性格剛烈的表妹竟然吞金自盡。
表妹是納蘭性德一生不忘的白月光,也是他畢生最虧欠的人,這首詞,或許就是他假借表妹的口吻,痛斥自己的無能,沒有能力保護她,辜負了心上人的一片痴情。
納蘭終究是太過痴情,其實,縱然表妹是因他而殉情,他也完全不必如此自責,以至於終身負傷,畢竟,連身為九五之尊的唐玄宗都無法保護自己心愛的女兒,更何況是他呢?這人世間,有些事情,確實並非人力所能及。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