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緊張,就您描述的情況來說,孩子的問題不大,有問題的反而是成人。童言無忌?童言有據。我們常說童言無忌,但其實從心理學來判斷的話,是「童言有據」,即孩子所表達的觀點,是根據他們的認知來的。之所以被我們認為「無忌」,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奶聲奶氣,以及所發表的觀點的不成熟、不合常理。孩子說要煮掉媽媽來吃,那麼孩子是基於什麼有這個想法的,這才是最重要的。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臨時起意:孩子突發奇想地有這麼一個想法,口直心快就說了出來,但實際上他可能連「煮」是怎麼樣的一回事都不清楚,對「煮來吃」的認知只是一時興起的天方夜譚。
憤怒:孩子生氣的時候,發洩憤怒所說出這樣的話,那麼他對煮來吃的認知是:憤怒是可以煮掉的,吃掉的,只要這樣做,憤怒就會消失;喜歡:當孩子情緒積極地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他對此的認知是如果喜歡一個人、一件事物,煮來吃就是很好的示愛方式。這一點和孩子打人有異曲同工的意思,一些父母打完孩子後告訴孩子「打你是為你好,打你是愛你」,那麼孩子自然會對「打是親,罵是愛」深信不疑。而無論上述哪一種,其實本質問題是孩子對「煮來吃」的認知問題,要改變他的認知,就需要給他真正去認知這件事情、獲得體會。(當然不是讓你給她煮來吃= =1.)首先,我們需要找到孩子對煮來吃的認知是怎麼樣的(從上述三種可能性入手),她又是從哪裡獲得這份認知的。
其次,我們應該據此告訴她,這樣做的後果以及我們的感受。最後,告訴她還可以怎麼樣來表達(憤怒、喜歡)。舉個例子,孩子是因為喜歡媽媽而想到這種方式,通過溝通,我們了解到她是通過某動漫的某個片段建立了「煮來吃」是示愛方式,因為她認為要和媽媽融為一體永不分離,那麼她能想到的方式就是把媽媽裝進肚子裡。而我們需要據此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被吃掉的是食物,食物是會被消化和排洩出來的(充分利用繪本,同時也增加孩子的知識面),而不是融合,以及如果被她吃掉,媽媽會覺得很難過。最後,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如果她喜歡媽媽,那麼她可以親親媽媽,可以擁抱媽媽,還可以幫媽媽揉揉背,講講故事,和媽媽一起學習建立共同興趣等等。
(根據親子性別來,例如女寶之於爸爸則不能過度提倡親親)提示一點:在陪伴孩子做一些主觀陪伴的時候,要多給孩子做認知的引導,例如陪孩子讀關於細菌的繪本,難保孩子會突發奇想地有想吃細菌的想法並付諸實踐。父母的問題,過度緊張孩子的心理健康固然重要,但形成一驚一乍那就是不健康的行為了。此時期的孩子,怎麼樣才能培養得心理健康呢?分三點來說。第一點:夫妻關係的穩定其實最重要的,是你們的夫妻關係,因為夫妻關係的穩定,孩子才有穩定的成長條件。而在你們夫妻相處的過程中,孩子通過觀察你們的相處模式,學習和異性相處,學習和同性相處,學習怎麼樣表達愛……(所以孩子說「煮來吃」,同樣可以回憶一下是否在夫妻相處的時候有開過類似玩笑等等)第二點:擺脫戀母情結其次,孩子現在兩歲半,男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進入一個戀母/戀父情結,他們會認為自己才是異性父母的最佳伴侶,並展現出對異性父母異常的黏糊。
此時,媽媽要適當和孩子保持距離,尤其是不能和孩子建立起過度親密的關係,而爸爸則更應該多陪伴孩子一些,讓他從父親身上多汲取「陽剛之氣」。更為重要的是,媽媽要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同時我們都很愛你,你無須和爸爸搶媽媽,你是個孩子,只需要安心成長就可以了。」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心理上斷乳,脫離嬰兒期並形成獨立自我。第三點:獨立自我的形成處於2~3歲的孩子,其會進入一個鏡面效應,即他會通過內化此時期母親的形象來形成「自我」。此時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媽媽此時在孩子面前表現為一驚一乍地、暴躁、不安、焦慮,那麼孩子同樣會內化這份一驚一乍成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也就是過分敏感。
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展現一個積極樂觀的母親形象,孩子會在內化這個形象的時候,同時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因為性格是用來平衡與周邊環境關係的心理防禦武器,他看到媽媽一驚一乍,會認為媽媽感到危險,也就認為這個世界很危險;他看到媽媽總是積極樂觀、幸福快樂的,他同樣也會體會到媽媽的快樂幸福,並認為這個世界很美好。希望這份回答,能給題主帶來一些幫助。文筆有限,寫得不好的還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