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茶詩和酒詩,文人雅趣和名士風流

2021-01-15 心安歷史說

在我國的歷史之上,唐朝不僅僅迎來了政治和經濟上的鼎盛時期,對於文化的貢獻也是十分突出。中國人提到唐朝,就算是三歲小兒都能吟唱幾首唐詩,唐詩在我國文學史上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與我國傳統的酒文化和茶文化相結合的詠酒詩和詠茶詩,以其獨特的魅力,向我們展示著唐朝詩人的豪情壯志和風雅情趣。

詠酒詩,最風流

我國釀酒歷史源遠流長,距今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而在漫長的釀酒歷史中,出現了很多品質絕佳的名酒,讓無數文人騷客為之痴狂,亦留下了無數詠酒的詩篇。詩和酒結緣千年,唐朝風流盛世,詩人即為酒仙。

唐朝的詩人們鍾情於酒,幾乎已經是如痴如醉。為了表達對酒的喜愛,他們為自己起別號之時,也常常會用到和有有關的詞彙,比如王績稱自己為「五鬥先生」,白居易則自稱為「醉吟先生」,李白別號「酒仙」……足可以看出他們對於酒的執著。

詩人們飲酒作詩,往往會寄予酒不同的情懷。在高興之時,酒就是助興的好友;在失意之時,酒是可以逃避現實的仙藥;在苦悶之時,可以借酒抒懷,感慨人生苦短,須及時行樂;在慷慨激昂之時,飲酒就頗有一種宣誓的儀式感,從此以後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旅途……

初唐的詩人王績,因為仕途坎坷,看盡官場黑暗,最終棄官隱居。在這段時間內,他寫下了很多飲酒的詩句。比如《贈程處士》—— 禮樂囚姬旦,詩出縛孔丘。不如高枕臥,時取醉消愁。這首詩充滿了道家學說之中的豁達和通透,人生會因為無數的煩惱而被束縛,一切事情都應該順其自然地發展。對於這段時期的王績來說,酒就是用來逃避現實的良藥。

王維和孟浩然同樣嗜酒,他們以山水詩著稱,筆下的「詠酒詩」或從容恬淡或豪情萬丈。王維《漢江臨泛》——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等等詩人,他們的詠酒詩通常充滿著邊塞將士的豪情,字字句句都是為國為民的信仰,鏗鏘有力有略帶悲壯之感。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飲酒,對於邊境的將士們來說,當是難得的快活事。即便心中思念故土,即便展示緊張一觸即發,即便今日一醉明天就可能戰死沙場……只要有酒在,這些詩卻不會有一點怨天尤人和悽慘悲切,只有死士建功立業的決心。

李白,他與酒的緣分似乎已經刻在了命運之中。美酒似乎已經成了這位酒仙的血液,他飲酒癲狂而灑脫,詠酒詩之中的才華和豪情都要溢出來。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首詩本是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後的抒情之詩,但是李白卻表達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滿滿,氣勢非凡,將酒仙的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盡顯詩人豪放浪漫的個性。

唐朝的詩人和酒結緣並非是偶然的巧合,唐朝酒文化發達,製酒的水平高超,酒的品類眾多,無論是上流階層還是市民階級,飲酒的風尚極為流行。他們的相知相遇,本就是自然而然的,詩中有酒,酒中有詩,人在飲酒,人在詩中……

詠茶詩,最風雅

在《神農百草經》之中,茶是用來解毒的良藥。一直到了秦漢時期,茶才作為飲料流行開來。隨著茶葉的普及,文人雅士們開始規範飲茶的規則,將泡茶、品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南北朝時期,寺院之中必須備有茶葉,茶性和佛性相得益彰,人們可以在品茶之時參悟禪道,達到靜修的目的。

禪師們通常通過飲茶來達到悟禪的目的,世俗文人參與進來後,將這種「禪文化」寫進了他們的作品之中,為詠茶詩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唐代元稹的詩作《一言至七言茶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前豈堪誇。

這首詩不僅僅向我們展現了當時人們飲茶的習慣和程序,並且表達了文人雅士和僧侶們對於茶的喜愛。

茶文化不僅僅是在一杯淺淺的茶水之中,也不僅僅局限在寺院之內。從種植茶樹,採集茶葉,布置飲茶場所等等環節之中,我們都能體會到茶之美,這些題材都會給文人帶來靈感。所以漸漸的,關於茶的一切作品,畫作、詩作、書法等等應運而生,晉代詩人左思下了《嬌女詩》,正式開闢了茶詩的道路,在唐朝,詠茶詩是最不可錯過的篇章。

唐朝的文人雅士們喜好流連於山水之間,在山水之間品茗靜坐,如此,他們不僅僅可以品嘗到以活水煮茶的清香,又能欣賞到山水相宜的自然風光,自是賞心悅目。文人對於茶的痴迷不僅僅在飲茶之上,韋應物甚至還親自種植茶葉,他從茶葉的最初形態開始欣賞茶,於他而言,茶不僅僅是飲品,而是自然生命的升華。

岑參同樣愛茶成痴,她的《郡齋平望江山》——庭樹純栽橘,園畦半種茶。當時他從長安遷官到了蜀地,非常思念長安的茶。當時的長安是茶風頗濃,而身在蜀地的岑參雖然也因蜀地的大好河山而心曠神怡,卻還是在家中闢出一塊田地,專門種植茶葉。

杜牧《題茶山》——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茶水能讓文人清思,不同於飲酒後的豪邁,文人可以進入一種理性的創作境界。但是相對於宋朝茶詩的內斂,唐朝的茶詩依舊有著自己的風韻,這些詩人的心境依舊是廣袤而豁達的,他們的茶詩自然而不清高,仙氣和不矯情。

結語

唐詩之中的佳作汗牛充棟,而其中的詠茶詩和詠酒詩尤其之多,這兩種飲品幾乎都深受當時文人的喜愛,但是詠酒詩和詠茶詩是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

茶和酒都能讓人在睏倦之時提神。人們在飲酒之時,血液循環加劇,體溫增高,因為身體機能的變化,詩人會表現得意氣風發,豪情壯志;而茶葉是對人的大腦產生興奮效果,詩人更加清醒理智。詩人在酒後作詩,思緒文採如疾風驟雨,展現的瞬間的靈感迸發;而在飲茶時作詩,則會更加縝密,字字句句都經過深思熟慮。

詩人們飲酒作詩,大多數是以飲酒來激發出極少明說的豪情壯志,或者心中積累已久的壯志難酬。所以酒對於詩人來說就像一支情感的催化劑。而在飲茶之時,詩人們大多尋一處幽禁之處,焚香冥想,飲茶思考,滿滿的都是禪意。無論是喝酒還是飲茶,其實都是詩人面對生活之時一種心境的表達,而詠茶詩和詠酒詩則是詩人表情達意的載體,以此去理解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義。

參考資料

程榮——《論唐代茶詩審美情趣的嬗變》

楊東風——《唐代茶詩與文人意趣》

何曉芳——《唐代茶文化探析—唐代茶詩為中心的研究》

計有功——《唐詩紀事》,中華書局

杜金鵬等編——《中國古代酒具》,上海文藝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文人名士群體,進入官僚體系,道理同上;不進體系,做個閒雲野鶴,卻又中了不「三畏」、不「懷刑」的圈套,「忠信」卻又在哪裡?你看看,帝王將相、文人名士,又何曾有過一位君子!不是君子,卻沽釣君子之名,你倒說說,這算不算「偽君子」?
  • 唐朝女詩人李冶痴心一片卻遇人不淑,風流無限卻因涉謀反慘死宮中
    李冶字季蘭,唐朝著名女詩人,生性風流,善於彈琴,擅長五言詩,性格大膽奔放,對愛執著。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無數,讓很多名人大家對他趨之若鶩。一時之多姿,門庭若市。甚至還入宮面聖,但是是晚景悽涼,後來因涉及謀反慘遭棒殺,真是越是痴情越是悽涼,越是燦爛越是悲慘。一、做《薔薇詩》被父親嫌棄,入道門修行。
  • 《酒譜》流傳千年的酒人酒事,傳統文化的雅趣,皆值得銘記與傳承
    不僅唐朝,從上古開始,酒就已經出現於各類記載中,酒文化通過歷朝歷代傳承發展,在不同朝代擁有各自的風格。飲酒釀酒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上古傳說中,有杜康造酒、儀狄造酒。相當多典籍中都有酒的記載,比如先秦時代的《詩經》中就有三十多首提及酒,佔全部詩歌的十分之一以上。在《齊民要術》、《博物志》、《世說新語》等書中,關於酒的奇聞異事也屢屢可見。
  • 《歷史那些事》寓教於樂 奇葩名士展魏晉風流
    很多粉絲表示「這是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一集」,在這一集中,人物和器物的雙線推進讓浩瀚的歷史有了更加立體的展示。本集的中插歷史小劇場有點優秀,和前兩集搞笑調皮的呈現方式不同,《一口鍋的逆襲》中插板塊非常熱血勵志。「現在孤要改變,孤要大步向前。
  • 夜半忽生雅趣詠生肖 張魯丹
    筆墨天方給你翅膀,帶你飛向詩和遠方! 筆墨天方投稿郵箱: 夜半忽生雅趣詠生肖 張魯丹 十二 奉獻軀體伴酒香, 文人筆下美名揚
  • 古代文人的偏好:櫻桃小嘴和三寸金蓮,你知道其中緣故麼?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中國古代的文人幾乎都是性壓抑,這主要歸功於儒學。兩千年來,儒學一直籠罩著主流的意識形態,「克己復禮」閹割了絕大多數文人。之所以說是幾乎,而不是全部,在於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在儒家的主流思想以外,始終存有雜音和異類在頑強地掙扎,比如道家、比如魏晉名士。儒家講「正衣冠」,庶人「短打」,士子「長衫」幾乎是自漢以來歷代的常例。
  • 蘇州文人的精神光譜:佳人與才子
    其中最負盛名的沈宜修,後來嫁給葉氏家族的葉紹袁,所生三個女兒都和母親一樣有自己的文學作品傳世。沈宜修與女兒們「相與題花賦草,鏤月裁雲」,還與她們的女性親眷,兄嫂弟媳、姑母侄女、姐妹妯娌乃至婢女之間唱和,是不是像極了大觀園中的海棠詩社?崇禎五年(1632年),沈宜修的三女葉小鸞在成婚前五日不幸夭亡,年僅十七歲。二十三歲的長女葉紈紈歸家哭妹,兩個月後也去世了。
  • 文人雅士對美酒特別喜愛,喝酒和古詩情投意合,連李白也不例外
    在半醉半醒和昏昏欲睡之間,尋找心靈深處的寧靜。古代的文人雅士也對美酒懷有特別的喜愛,簡直到了每到一處先問酒,煩惱統統酒下喉的地步。如,古代的大詩人們到了鄉村,第一件事就是找酒店喝酒。借問酒店哪裡有 牧童指向杏花村,額,大致是這樣的。這是唐朝杜牧說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這是南宋陸遊說的。
  • 《十俠》:千古文人俠客夢
    紙頁翻動之際,恍惚之間我們和豪俠或快意恩仇,或浪跡天涯,或笑傲江湖,或仗劍行俠。我想,這或許就是武俠小說風行華語世界,且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一蕭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龔自珍《漫感》),如此文採風流兼武功蓋世當是中國古人理想的人生境界。
  • 趣歷史|沒了酒,唐朝該多寂寞
    1皇帝帶頭:千鍾聖酒御筵批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朝廷就在長安城裡設置了一個專門的釀酒機構「良醞署」,歸光祿寺管轄。別小看這個單位,它負責掌管宮廷飲食事宜,事關皇室和王公大臣的飲食安全問題,因此其地位不低。為了感謝皇恩浩蕩,大家紛紛寫「謝酒詩」:先贊一下酒好,「御酒瑤觴落」,此酒只應天上有;再表明下自己的忠心,「聖酒一沾何以報,為欣頌德奉時康」,聖上如此厚待,我輩感激涕零,只能鞠躬盡瘁保國泰民安以報隆恩!此外,皇帝還要「賜酺」。這是君民歡聚一起飲酒同樂的典儀。
  • 「雅」「俗」之辨:明清文人的「關係學」
    中國人擅長搞關係,所以官場商場充斥著各種營私謀利的潛規則,不過常人看來這些追逐名利的行為只屬於俗不可耐的芸芸眾生,與高潔自律孤芳自賞的文人雅士無關,這些文人仿佛是打了流俗免疫針的特異人群。他們常常被想像成疏離世俗人情網絡的泥沼,心境超然異於常人,特別是在藝術領域表現尤為明顯。好像一名藝術家一旦擅搞人際關係就會喪盡貞操名節,迷失自由創造的心性。
  • 唐朝詩人中,誰是文人無行的代表人物?是宋之問!
    而荀子和韓非子則是超級冷靜冷酷。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為了利益你死我活的爭奪,而韓非子認為自然資源有限而人性自私,人與人之間都是爾虞我詐的陰謀算計。荀子認為要把壞人變好人,就要加強教化,韓非子則覺得教化還不夠,絕對得用鞭子和大刀。按理說,這個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這也是正常規律。但是偏偏有一種說法,把文人說得很不堪,叫做文人無行。意思是說,越是有才的有文化的人,品行越是不端。
  • 盛開在古詩詞裡的海棠花,春與牡丹比富貴,秋同金菊競風流
    秋天來了,秋海棠驚豔一抹紅,風姿綽約,能和紅豆比相思,敢與金菊競風流。古往今來,文人騷客潑墨揮毫,為海棠吟詩作畫,佳作迭出。今天,就請大家隨果爸一起,去欣賞盛開在古詩詞裡的海棠花。何妨海內功名士,共賞人間富貴花。陸遊:何妨海內功名士,共賞人間富貴花。《留樊亭三日王覺民檢詳日攜酒來飲海棠下比去,花亦衰矣二首》其一留落猶能領物華,名園又作醉生涯。何妨海內功名士,共賞人間富貴花。
  • 明代六位蒞山名士:劉基、王冕、丁鶴年、魏耕、陶望齡、陳函輝
    在我國的明代時期,道教已經歷經千百年的傳承,道家的學說更是得到當時王孫公子、高官文人的推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本時期明代六位蒞山名士:劉基、王冕、丁鶴年、魏耕、陶望齡、陳函輝。劉基劉基,字伯溫,青田人。與旅行家徐宏祖要好,時有唱和。著有《腐史》、《小寒山集》。好了,《明代六位蒞山名士:劉基、王冕、丁鶴年、魏耕、陶望齡、陳函輝》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
  •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解讀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上海博物館藏有清代畫家石濤和華喦的《西園雅集圖》。 參與雅集的這批人當屬北宋文學、書法、繪畫等各界翹楚,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的代表。文人畫正起源於此。與由工匠所畫、具有功能性的畫工畫不同,文人畫的題材不拘一格,完全取決於畫家本人的創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