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風歲月,似水流年。
古人分割晝夜,
以十二地支為序,分而記之。
故而,
以時針、分針與秒針為主導的,
中國人的計時生活裡,
還存在另一個,
美得醉人的十二時辰。
夜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張繼《楓橋夜泊》
23:00-01:00丨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此時,燈火幽暗,夜色闌珊。楓橋邊漁火人流連,寒山上鐘聲陣陣。
《左傳·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是迄今所見到的,「夜半」一詞作為時間使用的最早用例。
雞鳴
夢裡風雲翻海嶽,覺後狂歌墜帽。
嘆幾度、荒雞誤曉。
——宋·劉壎《賀新郎》
01:00-03:00丨丑時
雞鳴,或曰荒雞。此時,輕風拂過夢境,萬籟俱寂。偶有幾點寒鴉驚起,繞樹三匝,飛掠皎皎明月。
「雞鳴」一詞作時間使用,源於《春秋左傳正義》。古代,漢人將雞褒稱作「知時畜也」。贊曰:「守夜不失時,信也。」
平旦
深夜湓浦月,平旦爐峰煙。
清輝與靈氣,日夕供文篇。
——唐·白居易《題潯陽樓》
03:00-05:00丨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日旦。此時,天色朦朧,尚未破曉。大地漆黑幽暗,天上微微發白。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迄今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此時為五更,或雲五鼓。雞仍在打鳴。
日出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唐·李白《日出行》
05:00-07:00丨卯時
日出,亦稱破曉、日晞。此時,太陽躍出地平線,光耀大地。古代官員上早朝。衙門口點名時,恰是卯時。故而將「點卯」稱為上班報導的說法,沿用至今。
「日出」一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食時
一寫落第文,一家歡復嬉。
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
——唐·皮日休《三修詩三首》
07:00-09:00丨辰時
食時,亦稱早食、宴食。這一時段,正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兩頓,以」朝食「為主餐。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便已出現。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隅中
巳時紅日過山坡,
孤單隻影淚如梭。
——民歌時調·清·華廣生《白雪遺音》輯
09:00-11:00丨巳時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時,臨近中午,大霧散去,豔陽當空。
「隅中」一詞最早出現於《淮南子·天文訓》:「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日中
暑煩人困妝時午。午時初困人煩暑。
新詩得酒因。因酒得詩新。
——宋·王齊愈《菩薩蠻》
07:00-09:00丨午時
日中,又名日正。此時,太陽行至中天,烈日當頭。上古時期,人們把這一時段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
舊小說、戲文有「午三刻開斬」之說,百刻制時值多有改動,至清初,最終定為九十六刻制。如此計算,午三刻約為現在的11:45。
日昳
未時思君嘆獨居,
文君久不見相如。
——清·周蓮仙《十二時思君》
13:00-15:00丨未時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此時,太陽偏西,以中天為界,與隅中相對。
《史記·天官書》中:「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最初作為時間名詞出現。又《漢書·遊俠傳》有:「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
晡時
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芹泥隨燕觜,花蕊上蜂須。
————唐·杜甫《徐步》
15:00-17:00丨申時
晡時,或曰夕食、餺時。是古時漢人吃第二頓飯的時段。
古時「晡」與「餺」相通。「晡時」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文學作品中,古人常以「晡」字來代替「晡時」。
日入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四》
17:00-19:00丨酉時
日入,又叫日沒、日沉。此時,太陽即將落山,夕陽西下。古人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日入始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
黃昏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
——唐·馮延己《清平樂》
19:00-21:00丨戌時
黃昏,亦稱日暮、日夕。此時,夕陽沉沒,萬物朦朧,一更欲黑而未黑。
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初次使用黃昏一詞:「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人定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唐·白居易《人定》
21:00-23:00丨亥時
人定,即人靜。也叫定昏、夤夜。乃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此時,二更夜已深,人們安歇入眠。
《孔雀東南飛》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知天時,順四時,擇時日。
時間即文化,
歲月蘊詩意。
傳統的中國時間,
雖被滴答滴的時鐘節奏所衝擊,
朝暉夕陰間,仍無處不在。(來源:地道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