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在《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那段日子裡,網上興起了「十二時辰」再創作的風潮……
北京十二時辰,除了堵還是堵
成都十二時辰,不要以為成都人整天都在喝茶搓麻,因為你以為的很可能是對的。
上海十二時辰,無時無刻不困於垃圾分類的水深火熱之中,時間在居委會阿姨面前也得靜止。
貴州十二時辰,別問問就是壕氣沖天。
……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慢慢地把十二時辰過成了一個模樣,似乎離「時辰」本身越來越遠。遙想古時候的中國人,卻能憑著自身的農業生產經驗及對自然天地的感悟,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
圖片來自:中國新聞網
每一時段有一個時辰名,這些時辰名或描繪天地間一景,或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這是我們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感知,亦是我們對時間作出的務實又易懂的獨到解讀。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十二個時辰起始循環,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 方 方 面 面 。「 日出 而作 , 日入而息 」, 是中國古人從時間中感悟到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節律。在十二時辰日復一日的循環往復中,在作物「一歲一枯榮」的生生不息中,人們早就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與無限。
一生很短,也可以很長。
時間很輕,也可以很重
穿越時空的長河,
千差萬別的文化會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時間觀念,
而在對時間的感受方面,
傳統中國是有天人相印,自然與人心相合的美好經驗。
自漢代以來,古人為每個時辰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讀起來口齒生香。
沒有鐘錶的日子裡,
心裡裝著太陽和月亮,
兜著風,盛著雨,
知天時,順四時,
這是一個久遠的中國
它清韻悠長,
感應自然,
在無數個如梭的歲月裡起舞弄影,
這亦是祖先在指引著我們,
順天時而動,相地利而為,
生生不息的希望,
註腳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裡,
倘若隨便截取一段,
展開來,
都是藏在時光裡的詩意中國。
01
夜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夜半,即子時(23:00-01:00),這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此時,燈火幽暗,夜色闌珊。
一個深秋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楓橋邊。此時,燈火幽暗,夜色闌珊,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寒霜。這清冷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遊子。
北京·故宮
歲月悠長, 山河無恙,
浙江·靈隱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02
雞鳴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峰》
雞鳴,即丑時(01:00-03:00),此時,輕風拂過夢境,萬籟俱寂。
夜空星星零零落落,公雞清啼,棚戶裡的牛開始咀嚼青草。
熟睡的人,美夢飄向遠方,或是田野,或是海洋,一切都在蠢蠢欲動。
內蒙古·阿拉善
那天在等待日出的微光裡
看到這兩顆胡楊樹
一顆已經乾枯了
另外一顆枝葉正茂
因為根枝相連
兩棵樹還是很努力依偎在一起
甘肅 敦煌
今夜,我只有星空和戈壁。
03
平旦
平旦驅駟馬,曠然出五盤。
江回兩崖鬥,日隱群峰攢。
——岑參 《早上五盤嶺》
平旦,即寅時(03:00-05:00),此時是夜與日的交替,天空漸漸泛起白光,夜色朦朧,尚未破曉。
平旦,熬過了黑暗,終於要迎來晨光,這天蒙蒙亮的時刻,屬於所有堅持著、飽含希望的人。
安徽·歙縣
開眼不知何處,
但聽滿耳松風。
河南·景室山
聞到安禪處 雪夜立江西。
04
日出
荊山已去華山來,日出潼關四扇開。
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親破蔡州回。
——韓愈《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
日出,即卯時(05:00-07:00),在古代,卯時官員要上早朝、清點人數,是為「點卯」。此時,太陽躍出地平線,光耀大地。意味著新生與光明,新的一天,新的開始!
「日出」一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大意是太陽出來了就帶著明亮的光,羔羊皮袍在太陽下就像油似地光潤。日出,意味著光明,新的開始。街巷邊小吃攤,煙火氣漸漸濃烈,喚醒整個城市。
安徽 盧村
遠處的雲霧是炊煙
抑或是山風蕩起的水霧
此刻已經分辨不清楚了
就看得群鳥排著一字
慢慢變成一個一個的小黑點
然後消逝不見
甘肅 敦煌
茫茫戈壁,
孤煙長河,
敦煌一夢,
再回大唐。
05
食時
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
——唐·皮日休《三修詩三首》
食時,即辰時(07:00-09:00),亦稱早食、宴食。
這一時段,正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一頓美好的早餐,收拾行裝,忙碌的人開始追逐夢想。
新疆 禾木
連綿的白樺林,
嫋嫋炊煙,
圖瓦人的小木屋閃爍著溫暖的晨輝,
一切宛如夢境。
新疆 伊寧
聽人說,
一個人的記憶是有限的,
如果想要記住一些人,
都得忘記一些人,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不過,
總有會有些人,
有些景色,
是你無論如何都是不會忘記的。
06
隅中
飯已茶三啜,隅中粥一盂。
陶然詠皇化,安用東封書。
——程珌《粥罷》
隅中 ,即巳時(09:00-11:00),此時,此時日光將盛未盛,將暖未暖,猶如飲一杯薄釀,醉倒在漫漫天光裡,滿面酡顏。
蘇軾曾有詩: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清秀的女子,山間的白雪,和氤氳的茶氣,相映成了醉人的景致。巳時的光景,正是醉人的酡顏紅。想必此刻,掩映下的學堂,此刻亦是光影婆娑,朗朗的書聲隨風而來。
湖南 小東江
水霧瀰漫的江面上
晨起的漁民正奮力撒開漁網
漁民是個古老的職業,
應早於農民,
在原始社會未進入農耕文明之前,
應該就有捕魚的人了,
不過對於內陸的民居來說
捕魚大多都是農民日常農耕之外
補貼家庭經濟收入的一個副業了
河北·蔚縣
一位老人在在木器上雕刻花紋
木雕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
它的美是獨一無二的。
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出現木雕魚,
唐代木雕工藝更是達到了發展的巔峰。
歷經數千年傳承的木雕工藝依然需要年輕血液去傳承和保護。
07
日中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縷衣》
日中,即午時(11:00-13:00),太陽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
日中時段,也是一上午的工作暫歇之時,宋代詞人王齊愈就有詩一首《菩薩蠻(初夏)》:
暑煩人困妝時午,午時初困人煩暑。
新詩得酒因,因酒得詩新。
縷金歌眉舉,舉眉歌金縷。
人妒月圓頻,頻圓月妒人。
時午炎熱暑煩,以詩詞與酒自得到不失一個妙法。
江蘇 周莊
冬日裡的小鎮
就如同蕩在河面的這輯搖櫓船
慢悠悠的
但這又何妨
來日方長
何懼車遙馬慢
江西 婺源
這裡有古典中國的模樣
08
日昳
未時思君嘆獨居,文君久不見相如。
——清·周蓮仙《十二時思君》
日昳,即未時(13:00-15;00),過了正午,太陽偏西,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
午後時分,人們剛從睏倦中慢慢醒來,午休小憩的美人恰恰亦從帳中甦醒,雲鬢鬅鬆眉黛淺,自是明豔不可方物。宋代詩人姚勉有《聽箏》一首:
春簷雪乾初日長,簾花深壓梅影香。
美人帳中午睡起,釵橫鬢嚲慵添妝。
四川 杜甫草堂
聽山河把春風釀成千言萬語 吹過舊人故裡
浙江 靈隱
我們都是風雪中趕路的人
09
晡時
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芹泥隨燕觜,花蕊上蜂須。
把酒從衣溼,吟詩信杖扶。
敢論才見忌,實有醉如愚。
——杜甫《徐步》
晡時,即申時(15:00-17:00),先秦時期人民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據說這時的猴子叫的最為清亮。
在夕陽西下之前,抓住一天中這大好時光,靜靜享受難得的悠閒時刻吧。
新疆 禾木
漫山的白樺林
圖瓦人的小木屋
嫋嫋炊煙
江山如畫
廣西 桂林
一位農民牽著水牛走過倒影的水面。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革,
如今很多鄉村都實現了機械化,
耕牛已經慢慢被機械取代。
水牛,在農村也已經慢慢變成了稀有物種。
其實,不僅僅是耕牛,
很多農民的工作也被機械取代。
這種南方農村最田園的畫面,
以後只會留存於我們的記憶中。
10
日入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陶淵明《飲酒·其四》
日入,即酉時(17:00-19:00),此時,太陽即將落山,夕陽西下。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飛鳥也回到了叢林裡的窩。
古人將 " 日出 " 和 " 日入 " 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古人認為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便是《莊子 · 讓王》中所說:"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北京 故宮
帝國的餘暉
西藏 珠峰
這一生一世。
11
黃昏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劉方平《春怨》
黃昏,即戌時(19:00-21:00),此時,太陽落去,天地昏黃,萬物朦朧,一更欲黑而未黑。
敏感而多愁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詩歌中多次抓取黃昏意象寄寓時光易逝、人生無奈、仕途失意、人世滄桑等深沉悲涼的憂患意識。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安徽 塔川
夕陽下 古道邊
雲南 大理
故人江海別,
幾度隔山川。
12
人定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
——唐·白居易《人定》
人定,即亥時(21:00-23:00),是十二時辰中最末一個時辰,奔波一日後平靜如初。傳說這時候豬睡的最香,發出鼾聲最為響亮。
人定,也是人靜,夜深人靜,人們停止活動、安靜的思考,平靜的入眠的時候。
西藏 定日
一約既定, 萬山無阻。
浙江 南潯
原來,
有些事有些地方,
離開了想再回去卻沒那麼容易。
挖掘藏在時辰中的生活美學,詮釋每一天的生活智慧。
編輯:王璐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中國十二時辰》
原標題:《在十二時辰裡,藏著最詩意的中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