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太陽出沒的規律、天色的變化、日常活動及生活習慣歸納總結出的一套計時方法,充滿了中國智慧。先民將一天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從西周起,又為每個時辰各自取了優雅而詩意的名稱。它們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眣、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分別對應十二時辰,或描繪了地間一景,或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丑時又名雞鳴,或曰荒雞,是凌晨1:00—3:00,是十二時辰中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段時間。此時,曙光初視,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過了兩點,雄雞便開始打鳴了,這個跟陰陽有關。《黃帝內經》中對陰陽解說十分清楚。
《素問》中指出: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及世間萬物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自然界,白天光明是陽,夜晚黑暗是陰。內經曰:自然道理用陰陽來分,但陰中又有陽,陽中又有陰。在一天當中,早上到中午陽氣漸旺,中午最旺,到下午,陽氣開始衰弱,陰氣開始增加。從天剛黑到雞叫的時候,也是陰氣漸重之時。丑時,凌晨兩點的時候,陰氣盛到極點,所以此時是陰中之陰,這個時候,醫院許多危重的病人在這個時候最容易加重或死去,病房裡最容易死人。過了兩點,雄雞開始打鳴,代表陽氣起來了。這個時候,陰氣逐漸消散,陽氣逐漸旺盛。《聊齋志異》裡,許多女鬼到雞叫的時候就消失,也正是在丑時兩點之後,就是因為此時陽氣逐漸起來了。這個時候,陽氣還很弱,人們還在睡夢之中,而雄雞已體察到陽氣的上升。「雞鳴」一詞作時間使用,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雞被古代漢族人民褒稱為「知時畜也」,說明雞比人類更能體察自然界陰陽的微妙變化。
所以,雞鳴之時,並不能以人類的感知來定,人們所能察覺到的四點多鐘「雄雞一唱天下白」,那是體知較晚的了,而雞實際上在凌晨兩點之後就開始鳴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