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攝影師陳帆:讀懂中國十二時辰,就讀懂了我們的一生

2021-01-14 探照燈好書



文 / 陳帆



順時而為,順勢而行。古時候的中國人,憑著自身的農業生產經驗及對自然天地的感悟,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


每一時段有一個時辰名,這些時辰名或描繪天地間一景,或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這是我們 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感知,亦是我們對時間作出的務實又易懂的獨到解讀。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十二個時辰起始循環,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中國古人從時間中感悟到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節律。


在十二時辰日復一日的循環往復中,在作物「一歲一枯榮」的生生不息中,人們早就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與無限。


十二時辰,時序分明,它感應自然,又賦予自然時間以人文色彩。日出時分,面對噴薄而出的朝霞,李白豪情萬丈,發出「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的感慨;日入之時,陶淵明在田園山野「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的情景中尋得精神家園;夜半時分,夜泊姑蘇城外的張繼在寒山寺的鐘聲響起時,留下千古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古人總能更敏銳地感知到光陰的變化,在悄然流淌的時間中感悟萬物、反省內心,在時間與「我」的共鳴中產生詩意的情感。


隨著農耕文明的遠去,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通過科技輕鬆地完成了對古人認知中的時間和空間的超越。我們享受著社會發展的成果,卻在不知不覺中與天地自然漸行漸遠。面對已被改變得面目全非的環境,我們不禁開始重新審視走過的路,重新面對「我到哪裡去」的終極思考,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自身文化的根源。


天地輪迴,萬物有道。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們都需要繼承前人的智慧,重新走回天地日月中去,關注純粹的自然,感知光陰的變化,尊重時間的牽引,與山川風月、樹木花鳥重新相遇和對話,找回生活的本真。十二時辰不只是周而復始的時間輪迴,更像是這片土地上幾千年歲月裡孕育著的生生不息的希望。


順天時而動,相地利而為,是我們應該順應的天時與物道,那些沉澱在時光中的最質樸的規律與思想會一直陪伴著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兒女,指引著他們一路向前。



(本文選自陳帆所著
《中國十二時辰:藏在時辰裡的生活美學》一書






《中國十二時辰:藏在時辰裡的生活美學》

作者:陳帆

出版機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內容簡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稱為一個時辰。這是我們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十二時辰,十二種美,歲月流轉間,儘是詩情畫意。

本書以十二時辰為主線,用精緻且溫暖的鏡頭畫面加以文字注釋,詮釋中國人文地理的博大與美妙,在自然風物的時空轉換中品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深情。本書集攝影作品、文化隨筆於一體,攝影作品兼具詩情畫意與人文關懷,文化隨筆清新雋永,婉轉繾綣,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閱文·探照燈書評人獎由資深媒體人張英發起創辦,作家邱華棟、閱文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張蓉擔任評委會主任,一批全國活躍的高校學者、作家、媒體人擔任評委,它是專業的「評論人和媒體書評人」獎。每月評出十本原創好書榜,十本國外翻譯圖書,年度評出十本年度好書。☑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出版,以圖書版權頁出版日期為準1、請將書名、作者名、出版機構、出版時間、責任編輯、推薦語、作者簡介、內容簡介文字部分以附件word文檔形式發送至郵箱10087390@qq.com,圖書封面大圖以壓縮包文件,作為附件2於同一郵件發出。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類型小說,請郵件提供優質書評文章、圖書封面圖、內容簡介、基本出版信息,與書評內容相關的正文配圖(橫圖)2-3張。散文集、詩歌集、非虛構、歷史、人物傳記類圖書,請郵件提供文摘3000-5000字或優質書評,以及與所提供內容相關的文配圖(橫圖)2-3張。社科類、經管類圖書,請郵件提供可讀性強(富有知識獲取性、趣味性)書摘3000-5000字,圖文封面、內容簡介、基本出版信息,以及與所提供內容相關的文配圖(橫圖)2-3張。投稿郵箱:10087390@qq.com,編輯會根據內容可讀性予以選擇性刊發。閱文·探照燈書評人好書榜,在圖書的大海裡,發現隱藏的帆船和舵手,浮出水面的島嶼和燈塔,標記、點亮這些思想的地標。十位薦書人:邱華棟、楊早、燕舞、唐山、麥小麥、傅小平、張執浩、宋晨希、劉羿含、張英

相關焦點

  • 《中國十二時辰》: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這是我們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十二時辰,十二種美,歲月流轉間,儘是詩情畫意。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二時辰》一書,挖掘藏在時辰中的生活美學。將十二個時辰層層分解,每個時辰都配有相應的文化隨筆,解讀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感知。可以說,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 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十二時辰,十二種美,歲月流轉間,儘是詩情畫意。  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二時辰》一書,挖掘藏在時辰中的生活美學。將十二個時辰層層分解,每個時辰都配有相應的文化隨筆,解讀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感知。可以說,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 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我們的一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都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自漢代以來,古人為每個時辰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讀起來口齒生香。
  • 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我們的一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心靈麥田」品讀經典來源:詩詞天地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
  • 讀懂十二時辰,就懂了我們的一生
    完全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自漢代以來,古人為每個時辰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讀起來口齒生香。
  • 讀懂了十二時辰,你就懂了中國人的一天
    文 | 美物計
  • ◈中醫早知道◈讀懂十二時辰,就懂了中國人的一天(內含天機!建議收藏!)
    ▲保存圖片,分享至朋友圈,添加微信WENHUAZY,獲取「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50冊」推 動 中 國 文 化 覺 醒讓 思 想 回 到 東 方讀懂十二時辰,就懂了中國人的一天(內含天機!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天。古時候的中國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從西周起,人們就為每個時辰取了優雅別致的名字,又以地支來表示。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 ※ 讀懂這十二時辰,就讀懂了自己的一生!(必讀)
    所以我們知青的遇見不僅是在路上而是在心裡,更在靈魂裡。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人的每個年齡段也有每個年齡段最珍貴的東西。對我們這些與共和國災難同齡的人而言,聚會也就成了晚年生活中最珍貴的休閒娛樂之一。        想想當年,朝披寒露晚凝霜,田裡稻花冉冉香。
  • 生活|讀懂十二時辰,你就懂了人生.(附:時辰對照表)
    古時候的中國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從西周起,人們就為每個時辰取了優雅別致的名字,又以地支來表示。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十二時辰是中國先民們的大智慧,如今雖然人們習慣於二十四小時制,但也別忘了這些中國傳統的優美時辰。
  • 讀懂「十二時辰」(上篇),或可了解眾多健康養生的方法
    古人將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而每一個時段都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其中的任意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的勞動人民根據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習慣進行的歸納總結。「十二時辰」獨創於世,是僅屬於中國人的優雅!
  • 讀懂十二時辰,你就懂了中國人的一天
    掃描二維碼,尋醫問藥,一對一專家健康諮詢 中國人的十二時辰 順天時而為, 接地氣而活。
  • 易經裡的人生十二時辰
    最近一部名叫《長安十二時辰》的電視劇大熱,熱的程度不亞於夏天每天午時的溫度。有人說用48集講十二個時辰是不是太冗長了,其實,在易學裡還有更「冗長」的,貫穿了人的一生。十二時辰是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地支來表示的。古代拿它和天幹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在周易中有十二個卦主一年之十二個月。
  • 唐曉峰與周尚意對談:中國地理景觀背後的文化建構
    唐曉峰(左)、周尚意教授在講座現場別人眼中的中國景觀周尚意認為,段義孚的《神州》是對中國的認識,閱讀這本書的最大目的就是讓讀者內心中的中國地理與段義孚所寫中國地理發生對話。我們每個人對中國的了解,一部分來自與外界環境互動產生的直接經驗,但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其他人所用文字、繪畫、攝影等形式表達的中國地理。
  • 讓世界更好了解上海、讀懂中國,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開通啦!
    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帶來了新的時代命題,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作出新的回答。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緊跟時代步伐,回應時代關切,發出時代聲音,才能使人文社會科學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根據對天象、節氣、地理位置的規律總結,中國古人將這些「乾貨」概括為「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搭配,用來表示具體的時間。對應在日晷上,內圈標為天幹,中圈則是地支。
  • 「中國華服日」首次「雲開幕」 B站上演「國風十二時辰」
    這是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黃帝的誕辰,也是廣大網友選定的「中國華服日」。當晚,由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與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華服日線上晚會開幕。據悉,這是國內首次完全以線上方式開展的中國華服日活動,並以「與子同袍,共克時艱」為主題,用一場中國傳統文化盛典來弘揚民族精神,為全國抗擊疫情的人們凝聚力量。
  • 十二時辰裡藏著的詩意中國
    在《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那段日子裡,網上興起了「十二時辰」再創作的風潮……成都十二時辰,不要以為成都人整天都在喝茶搓麻,因為你以為的很可能是對的。上海十二時辰,無時無刻不困於垃圾分類的水深火熱之中,時間在居委會阿姨面前也得靜止。
  • 在十二時辰裡,藏著最詩意的中國
    在《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那段日子裡,網上興起了「十二時辰」再創作的風潮……貴州十二時辰,別問問就是壕氣沖天。……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慢慢地把十二時辰過成了一個模樣,似乎離「時辰」本身越來越遠。這是我們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感知,亦是我們對時間作出的務實又易懂的獨到解讀。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十二個時辰起始循環,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 方 方 面 面 。「 日出 而作 , 日入而息 」, 是中國古人從時間中感悟到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節律。
  • 十二時辰經絡養生之道(下篇),讀懂才知道該如何養生,益壽延年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報時官,可算是火了一把,別人在為了生活忙忙碌碌,他依舊淡定的報時。「巳正,大荒落——」、「戌,萬物滅盡——」。十二時辰早在漢代時,古人就將其取了十二個好聽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的23:00-1:00子時,1:00-3:00為丑時,3:00-5:00為寅時,依次進行遞推。 而《黃帝內經》又將十二時辰與中醫的十二經脈相結合,每一個時辰對應著一個經脈,達到傳遞養生的效果。
  • 溫江十二時辰,讀懂溫江人的24小時!
    在現代生活中,時間的記錄單位是通過「時分秒」來記錄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的事件記錄方法非常具有中國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