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帆
順時而為,順勢而行。古時候的中國人,憑著自身的農業生產經驗及對自然天地的感悟,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
每一時段有一個時辰名,這些時辰名或描繪天地間一景,或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這是我們 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感知,亦是我們對時間作出的務實又易懂的獨到解讀。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十二個時辰起始循環,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中國古人從時間中感悟到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節律。
在十二時辰日復一日的循環往復中,在作物「一歲一枯榮」的生生不息中,人們早就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與無限。
十二時辰,時序分明,它感應自然,又賦予自然時間以人文色彩。日出時分,面對噴薄而出的朝霞,李白豪情萬丈,發出「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的感慨;日入之時,陶淵明在田園山野「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的情景中尋得精神家園;夜半時分,夜泊姑蘇城外的張繼在寒山寺的鐘聲響起時,留下千古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古人總能更敏銳地感知到光陰的變化,在悄然流淌的時間中感悟萬物、反省內心,在時間與「我」的共鳴中產生詩意的情感。
隨著農耕文明的遠去,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通過科技輕鬆地完成了對古人認知中的時間和空間的超越。我們享受著社會發展的成果,卻在不知不覺中與天地自然漸行漸遠。面對已被改變得面目全非的環境,我們不禁開始重新審視走過的路,重新面對「我到哪裡去」的終極思考,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自身文化的根源。
天地輪迴,萬物有道。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們都需要繼承前人的智慧,重新走回天地日月中去,關注純粹的自然,感知光陰的變化,尊重時間的牽引,與山川風月、樹木花鳥重新相遇和對話,找回生活的本真。十二時辰不只是周而復始的時間輪迴,更像是這片土地上幾千年歲月裡孕育著的生生不息的希望。
順天時而動,相地利而為,是我們應該順應的天時與物道,那些沉澱在時光中的最質樸的規律與思想會一直陪伴著這片土地上的華夏兒女,指引著他們一路向前。
(本文選自陳帆所著《中國十二時辰:藏在時辰裡的生活美學》一書)
《中國十二時辰:藏在時辰裡的生活美學》
作者:陳帆
出版機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本書以十二時辰為主線,用精緻且溫暖的鏡頭畫面加以文字注釋,詮釋中國人文地理的博大與美妙,在自然風物的時空轉換中品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深情。本書集攝影作品、文化隨筆於一體,攝影作品兼具詩情畫意與人文關懷,文化隨筆清新雋永,婉轉繾綣,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