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隨著呂劇《生命日記》的謝幕,「泉荷獎」濟南市第八屆新劇目評比展演也落下帷幕。10天的時間裡,兒童劇《童年》、音樂劇《不一樣的焰火》、情景曲藝書場《清風頌》、萊蕪梆子《嘶馬河》、京劇《大舜》、大型幻景雜技影畫《泉城記憶》、呂劇《生命日記》七部大戲,以及萊蕪梆子《養老榜》、呂劇《團圓飯》兩臺小型舞臺藝術作品輪番上演。系列評比展演展示了近3年來濟南市藝術院團新創作的舞臺藝術作品,也讓市民享受到一場盛大的藝術盛宴。
記錄當下時代發展挖掘本土歷史文化
「今年『泉荷獎』參演劇目普遍質量較高」,這是多位評委、專家共同的感受。「本次評比展演,既有植根現實生活、發揮藝術作品記錄時代功能的《不一樣的焰火》《童年》《生命日記》,也有挖掘本土歷史文化的《大舜》《嘶馬河》,還有舞臺呈現新穎、融匯古今的《泉城記憶》《清風頌》。」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孫靜介紹。
《不一樣的焰火》是國內首部關於外來務工人員的現實主義題材音樂劇,講述了鄭洪根以及女兒鄭春、女婿夏成剛、兒子鄭陽在城市中從事不同行業,通過一家人的命運遭遇,表現了外來務工人員不向生活低頭,淳樸簡單卻充滿夢想、追求的精神,表現了「新一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還是回鄉發展建設新農村的思考,展現了新時代外來務工人員的新氣象。
《童年》講述了雲南怒江畔大山裡一所小學的6個娃娃為留住濟南來的支教老師而展開的動人故事,以小見大地展現了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中國鄉村尊師重教、對知識與文明力量的渴望,以及響應國家「三支一扶」號召的老師們為孩子們打開心靈之窗,真正實現文化扶貧的巨大成果。
《生命日記》講述了黨的十八大代表、齊魯時代楷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濟南甸柳一居社區黨委書記陳葉翠的感人事跡。陳葉翠從事社區工作近30年,寫下69本工作日記。這些日記記錄了她用生命踐行「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群眾解難」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擔當。
三部作品將敘事方向聚焦在不同崗位中的普通奉獻者,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從不同角度深刻反映時代的巨大變遷和個體命運的轉變,表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本屆「泉荷獎」評比展演劇目既有對當代生活的深度挖掘,又體現了泉城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京劇《大舜》以大舜為主要角色,通過少小離家、堯帝託國、羽山斬鯀、禪讓大禹等故事,塑造了一個鮮活立體、辛勤耕耘、忠孝仁義的大舜形象,生動揭示了以「孝、仁、和」為核心的舜文化內涵。
濟南市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萊蕪梆子劇團)是第一次參加「泉荷獎」新劇目評比展演。「我們進行了精心準備,希望能給濟南觀眾展示萊蕪梆子的風採。」保護中心主任李長生表示。參演劇目《嘶馬河》以萊蕪歷史上第一位載入史冊的縣令韓韶為素材,講述了漢代永壽二年(156年),嬴縣(今萊蕪)大旱,嬴縣縣令韓韶甘冒殺頭之險,私開官倉賑濟災民的故事。韓韶還鄉之際,百姓淚別,留馬河邊,嘶鳴裂心……
《清風頌》通過巧妙融合單弦聯唱、山東快書、群口數來寶、快板書、河南墜子、相聲、山東琴書、情景劇等曲藝形式,讓觀眾在歡笑與唏噓聲中領悟曲藝魅力,樹立勤廉正氣。《泉城記憶》在令人驚嘆的前沿高科技舞美與頂尖雜技技藝中,領悟泉城跨越千年的厚重歷史、人文風貌以及燦爛未來。
重視劇目投入產出效益青年演員的難得舞臺
4月2日,在疫情仍在蔓延肆虐之時,市文旅局在龍奧大廈召開了專業藝術創作演出單位工作會議,對2020年的藝術創作演出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每年像這樣的工作會議都要舉辦多次。「首先是根據重大時間節點和重大主題,找準創作方向,確定創作選題;其次要多次召開項目論證會,實行重點劇目創作生產論證,提高投入產出效益;其間還要舉行專家評審,提高項目創作生產的科學性。」孫靜表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近兩年來,濟南市的藝術創作者懷著記錄時代發展的使命擔當,圍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濟南解放7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等重大主題,通過藝術的視角,從不同領域、不同側面濃墨重彩地展現時代的滄桑巨變。
另一方面,傳承弘揚地域文化是藝術工作者的使命,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也為文藝工作提供了豐厚沃土。深入挖掘、傳承具有齊魯文化、泉城文化的故事作品,從不同角度講述濟南故事、展現濟南氣質、塑造濟南精神,用舞臺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濟南的發展變化,也成為濟南市藝術工作者的自覺追求。
近年來,濟南市藝術院團關注時代巨變,聚焦腳下熱土,創作了京劇《鄧恩銘》《大舜》,呂劇《陽光大姐》《生命日記》,兒童劇《我的麥哲倫海峽》《戴星星的孩子》《童年》,曲藝劇《古城黎明》《孔子說·說孔子》《清風頌》,雜技劇《粉墨》《紅色記憶》《泉城記憶》,音樂劇《哆哆嗦嗦的奇遇》《不一樣的焰火》,萊蕪梆子《鍘刀下的紅梅》《嘶馬河》等一大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舞臺藝術作品。系列作品以「泉荷獎」為平臺,走向省級、國家級的評比展演,獲得了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等獎項,以及京劇藝術節金獎、戲劇梅花獎、雜技金菊獎、曲藝牡丹獎等多個單項獎。「在市場上這些作品也久演不衰,受到觀眾歡迎,豐富了泉城的舞臺;另一方面,也湧現出一批青年創作人才和青年演員,為各院團打造文藝隊伍奠定了基礎。」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級領導幹部莊巖介紹。
「『泉荷獎』評比展演是濟南市文旅局黨委對三年來各專業藝術院團新創排劇目的一次檢閱,劇院這次參展演出,也是一次向兄弟院團新創劇目觀摩學習的機會。」濟南市京劇院院長於鶴詠和市呂劇院院長張玲表示。
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青年演員、《童年》的導演於楊曾多次參加「泉荷獎」的比賽,「在上屆新劇目評比展演中,我在《我的麥哲倫海峽》中飾演父親,獲得了表演一等獎。此次轉變角色,成為一名導演,可以說我是伴隨著『泉荷獎』的舉辦而成長起來的一名演員,『泉荷獎』為青年演員提供了一個展示、鍛鍊的機會,也是寶貴的自我提升的機會。」
孫靜介紹,最近幾年,每年在舞臺藝術創作生產上,市文旅局和市財政局的資金扶持達到1000餘萬元,引導藝術院團打造一批反映重大現實題材、展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劇目。另外,自2018年開始,濟南市還實施了引進培養扶持文化藝術優秀人才百人行動計劃,其中藝術名家工作室打造、藝術名家引進、青年人才培養、在職人才培養深造等計劃陸續開展中。
以需求為導向,以演出拓市場舞臺藝術與旅遊產業有效融合
在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各家藝術院團也都十分重視對市場的開發,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以生產促進演出,以演出拓寬市場。
在都市情景劇、大型跨界融合舞臺劇後,市曲藝團在山東省會大劇院的舞臺上「復原」傳統書場的模樣和規矩,為觀眾帶來一臺別具一格的「情景曲藝書場劇」。「在創作伊始,曲藝團就瞄準市場需求,找好市場定位,努力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清風頌》導演,濟南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濟南市曲藝團副團長李洋介紹,之前生產的以濟南解放為主題的《古城黎明》,還有展現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孔子說·說孔子》,到現在還不斷有商演合作。以講廉潔、樹正氣為主題的《清風頌》,也接到了很多合作的意向。
看完《泉城記憶》後,濟南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薑桂成十分興奮:「以驚險刺激的雜技表演和奇幻的舞臺意境勾勒了從遠古到當代濟南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觀,十分適合親子觀看和旅遊市場,如果做好包裝、營銷的話,我十分看好其未來市場。」濟南市雜技團團長鄧寶金介紹,他們希望將該劇打造成常態化駐場演出,還可以開發雜技、魔術道具等周邊產品,開設雜技主題親子餐廳,打造集吃、購、玩於一體的「泉城記憶」IP產業鏈。
《不一樣的焰火》導演、市歌舞劇院院長李大海表示,之前歌舞劇院的創作多是圍繞綜藝晚會、主題晚會,以及聲樂、器樂、舞蹈等單項藝術形式而展開,舞臺劇目創作並非強項。但近年來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劇院開始了對音樂劇的探索。李大海表示,作為一種舶來的藝術種類,音樂劇綜合性強、難度大,但是相比製作宏大的歌劇,演出方式比較靈活的音樂劇更適合劇院發展。
2015年,濟南市歌舞劇院推出了首部音樂劇作品《哆哆嗦嗦的奇遇》,「當時一是試水音樂劇市場,二是鍛鍊演員。」音樂劇有角色,需要表演;而且演員們在舞臺上還要邊走邊唱,這些都是歌唱演員首次要突破的問題。「事實證明,《哆哆嗦嗦的奇遇》成功了,它已經演出了上百場,而且至今一直在演。」《哆哆嗦嗦的奇遇》成功後,我們又嘗試打造了《不一樣的焰火》,接下來,我們還將邀請著名的陳蔚導演團隊,打造以張保國為原型的《敬禮》。
濟南藝術創作研究院理論研究室主任王篤祥從文旅融合的角度闡述了「泉荷獎」的意義,「『泉荷獎』濟南市第八屆新劇目評比展演是文化和旅遊機構合併之後舉辦的第一次新劇目展演。文旅融合是國家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在這一背景下舉辦展演活動,也為我們在更為宏觀的層面上重新審視文藝創作和旅遊行業的各自特點,思考兩者的相互關係和融合發展的可能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
王篤祥表示,舞臺藝術是當前旅遊行業不可或缺的必要補充。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舞臺藝術是城市文化原創力的重要體現,是新歷史背景下的「二安」詩詞。「從這一角度我們就不難找到舞臺藝術與旅遊產業相融合的有效途徑,即一方面以演出為中心環節,不斷提升舞臺藝術的創作水平,滿足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劇場打造成泉城文化高地,吸引更多人群,加長遊客在濟南的旅遊時長;另一方面充分運用旅遊行業在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方面的有益經驗和宣傳推廣優勢,加大對更有深度的優秀演藝資源的推廣力度,不斷提升城市旅遊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相信隨著文化和旅遊相互融合的不斷深入,以文促旅、以旅興文的體制機制將會更加完善,濟南文化旅遊事業、旅遊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濟南城市形象也會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