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上書:「川,貫穿通流水也。」故而「川」字的本意為河流、水道。而通常有河流經過的地方,都會出現平地,故而「川」又引申出了山間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勢低的地帶的意思,即「平川」。
不過在現代人的眼中,「川」這個字更多時候是和一個美麗的地方掛鈎,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並且擁有可愛的國寶大熊貓,此地便是「四川」,今兒筆者就和大家聊聊「四川那些事兒」,以及「四川」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它真的擁有4個「川」嗎?別急,咱細細說。
第一階段:名稱時刻在變的時期
根據目前考古資料可知,早在距今25000年前的時候,四川就出現了人類文明,我們都很熟悉的三星堆遺址、寶墩文化,都出自四川,這時候的它叫做「古蜀文明」,它和「華夏文明、良渚文明」並稱為「中國上古三大文明」。
下面我們跟著時間走,夏朝時,它叫「百濮地」,因為這裡居住著濮人;商周時,它叫「蜀」;等到劉備在成都稱帝,它則改名為「蜀漢」;直到北宋出現,才第一次出現了4個「川」的記載。
第二階段:4個「川」
北宋時期,天下被分為15個路(相當於現在的省),而四川,當年包含了西川路和陝西路2路,故而被稱為「川峽路」。
等到北宋鹹平四年,國家又對其進行了更加細緻的劃分,今四川地區被分為4個路,分別是: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臺)、利州(今廣元)、夔州(今重慶奉節),它們被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就此,4個「川」出現。
第三階段:「消失」的2個「川」
隨著宋朝滅亡,元朝上位,四川再次迎來了改變,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全國各處設置了中書省,故而四川變成了「四川行省」,它的轄境包括今四川中東部、重慶大部、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等,範圍相當大。
而到了明代時期,四川的轄區又進一步擴大,甚至包括了今貴州省遵義市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四川一步一步,成為全國的翹楚,總面積一度達到57萬平方公裡。
不過過大的面積,也造成了許多新的困擾,地方勢力不斷出現,加上漢中乃進入四川盆地的必經之路,擁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為了制衡這些地方勢力,朝廷便將漢中地區,給劃到了陝西省,也就是說,漢中所處的利州,被分了出去,就此,4「川」失去1「川」。
等到後來新中國成立,國家為了實現南水北調工程,開始修建三峽,而三峽很大一部分都在重慶境內,為了讓重慶更好發展,於是我國決定,將重慶定為直轄市,故而重慶所在的夔州,被分了出去,就此,4「川」失去第2個「川」。而留下來的2個「川」,則分別是益州(今成都)和梓州(今三臺)。以上,便是四川名字的變化史,以及「四川」究竟為哪4個「川」。
參考資料:《四川得名的文化解讀》《四川省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