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READ
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猛將如雲。據陳壽撰寫的《魏書》中記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五將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和徐晃,陳壽將五人合傳,世人稱為「五子良將」。
其中,因治軍嚴整被曹操贊為「有周亞夫之風」的徐晃,就埋葬在建安區張潘鎮城角徐村東北1公裡處。不過,如今此處已經變為耕地,唯一能證明徐晃墓的只有文物單位修建的文物保護標識碑。
01
【背景溯源】
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勳,成語「長驅直入」由他而來
徐晃出生於河東郡的楊縣(今山西洪洞)。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破長安城,殺王允等人,後又火併,在長安大肆屠殺。徐晃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由於保駕有功,徐晃很快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吏擢升為都亭侯。
徐晃眼光獨到,認為曹操將來必是國之棟梁,他勸說楊奉歸附曹操未果後,毅然投至曹操麾下。從此,徐晃便成為曹操的一名忠實戰將,跟隨曹操轉戰南北,為曹魏的創建屢立功勳,參與官渡之戰、白狼山之戰、赤壁之戰、關中徵伐、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重大戰役。徐晃勇猛無畏,與關羽、馬超、顏良、文丑等名將交手,無一例外戰而勝之。
徐晃不僅勇猛過人,而且頗有智謀。在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了關羽。曹操在《勞徐晃令》中說:「敵人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我用兵30餘年,以及所聽說過的古代善於用兵的人,沒有能夠這樣直入敵圍的。況且樊城、襄陽之圍勝過以前的莒、即墨之圍,所以將軍之功勝過孫武、穰苴。」
「成語長驅直入即由此而來。徐晃凱旋之時,曹操親自出營七裡迎接徐晃,並設宴慶賀,慰勞徐晃。」建安區文管所所長賀彥偉介紹,徐晃因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徐晃每戰有功,但很少請賞,他珍視為曹魏的統一事業戰鬥的機會,鞭策著自己的行動,所以在曹魏的軍隊中流傳著一句話「不得晌,屬徐晃」。
02
【考古發現】
地位顯赫,葬於皇城根兒下
徐晃作為一位統兵大將,一生儉樸,病死前還特別囑咐埋葬他時殮以時服。徐晃墓位於許昌市區東20公裡建安區張潘鎮城角徐村東北1公裡處。
徐晃墓該墓呈橢圓形,高約2米,佔地70平方米。墓冢孤零零地矗立在農田中,與附近的永登高速遙遙相望。
「墓冢附近的地勢比周圍的麥田略高,以前這座墳墓應該很大。別看徐晃墓現在僅剩一抔黃土,但是在當時,葬在這裡是一種榮耀。城角徐村因地處許都故城城角而得名。也就是說,徐晃雖然客死他鄉,但和國丈伏完享同等待遇,被埋於皇城根兒下,可見其地位之顯赫。」賀彥偉表示。
此外,徐晃墓是「五子良將」墓中唯一有確切位置記載的墳墓。但正是由於有詳細的記載,所以徐晃墓成為盜墓賊光顧的對象。據當地人描述,徐晃墓經常被盜,頻繁時期盜洞有數十個。如今盜洞多被填平。1995年,徐晃墓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冢為研究徐晃的生平事跡提供了佐證。
03
【文物故事】
關於徐晃的死因,流傳著兩個版本
「徐晃之死有好幾個版本,其中,有兩個版本廣為流傳。」建安區文管所所長賀彥偉介紹,根據史料記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隨後,徐晃又晉封為楊侯,與徵南將軍夏侯尚在上庸(湖北竹山西南)攻打蜀將劉封,破其軍。劉封逃回成都後,被劉備賜死。「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去世,吳國乘機派左將軍諸葛瑾北伐,徐晃與司馬懿到襄陽抵擋諸葛瑾。徐晃因功增食邑二百,前後共計三千一百戶。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徐晃去世,諡曰壯侯,子徐蓋繼嗣。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徐晃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賀彥偉表示,這段史料表明徐晃是病死的。
不過,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徐晃是被孟達射死的,屬陣亡。《三國志》記載,孟達於新城謀反時,司馬懿調徐晃急行軍趕往新城誅殺孟達。孟達登城視之,只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孟達大驚,急扯起吊橋。徐晃坐下馬衝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孟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額頭。眾軍將其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59歲。
訪古連連看
「五子良將」為何只獲二流官爵?
「五子良將」為曹魏勢力壯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爵位不斷得到提升。張遼任前將軍,封晉陽侯;樂進任右將軍,封廣昌亭侯;于禁任安遠將軍,封益壽亭侯;張郃任徵西車騎將軍,封鄚侯;徐晃任右將軍,封陽平侯。但這些待遇在曹魏時期屬於二流水平。
「五子良將」披堅持銳,戰力驚人,攻時陷陣,退時斷後,成為曹魏時期的主力戰將。為什麼五人的戰功一流,待遇卻是二流的呢?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在曹操心中早已樹立了核心戰將的地位,進入曹魏的權力中樞,無可厚非。而曹洪、曹休和曹真作為新生代戰將,論資歷和戰功都比不上「五子良將」,卻能得到高官厚祿,說到底這三人是曹家血親,「五子良將」表現再好,也無法擺脫封建社會「家天下」的觀念束縛。
此外,「五子良將」跟隨曹操,在早期統一北方的徵戰中,大都以先鋒、從擊、斷後為主,並非獨當一面的主將,這些原因造成了「五子良將」功勞高、待遇低的現象。
本文原載於《許昌晨報·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