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談易經,周易藏了多少秘密?被質疑6500年,終被證實超科學

2021-01-10 含沁說歷史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東方文明曾經有過極具輝煌的成就。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 特別是中國所創造的文明永遠是光輝燦爛的。

在眾多的文化和民族中,中華民族具有高超的智慧,而這種智慧集中體現在中國傳統易經文化之內。

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論語》?《道德經》?《詩經》?

全錯了,答案是《易經》。

可以說,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

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

阿里創始人馬雲坦言:《易經》包羅了宇宙萬物產生、變化的根本規律,我很慶幸自己讀得早;曾國藩床前、案頭都放著《易經》,一生反覆通讀……30多年前,有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異彩,要注意《易經》」,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

楊振寧對易經進行了三個總結:

第一,《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

中國古老的易經文化與科學的結合

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人們相信科學開始,易經就開始被質疑,因為裡面的記載的卦象,陰陽理論,都讓人感覺是純粹的迷信。

我們質疑《易經》,但沒想到的是,外國專家也研究易經,而且還證實易經是超科學!並且還通過易經研究出了2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我們的遺傳密碼中有六十四個密碼子,如同易經裡有六十四卦。

1950年代,生物學家華生和克裡克破解了遺傳密碼,就在這個時候,專家觀察到一個現象:DNA密碼子和易經卦象同樣有二元結構。

輪軸上的卦象與我們的遺傳密碼相關,直接對應密碼子。人類胺基酸密碼子基礎的運作方式,是透過特定的印記。如果你深入細胞自身結構內的細胞核,進入它的DNA,會發現所有的東西,所有構成人體的基本組成要件,都在那裡。不論是血球細胞還是肌肉細胞,都是如此。

圍繞在外圈輪軸的這六十四卦,在人體圖中轉化為「閘門」,可以用來理解人類圖的主題,或解釋我們的遺傳印記,也為每個人身上的特徵提供非常具體的說明。

卦象與度數之間的關係

每個對應到閘門的卦象都有特定的位置,並且在外環上有一個測量弧度。為了決定它的位置,我們需要再次了解這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總共有三百八十四爻,而十二星座的每個宮位包含三十度,總共三百六十度。

在外環上可見三百八十四爻區別環繞,當這些刻度和內環的三百六十度對齊並測量度數時,可以看到每卦所佔的空間/時間為五度三十七分三十秒弧。

我們出生時即被賦予某些特質,這些特質來自人類圖每個的特定卦象。在特定的時刻印在我們身上,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伴我們渡過餘生。

這四個系統和它們貢獻的部分,建立一個新的、多元化又深刻複雜系統的基礎,提供了解生命奧秘和宇宙運作機制的全方位工具──即是人類圖系統。

這六十四個卦門的人類模型,是人類圖系統獨有且最重要的特徵。

可以看出,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周易》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表示宇宙發展的原動力和規律。

用64卦384爻,囊括了天地變化之道,人生之至理,正是因為做到了以簡馭繁。

說到底,易,就是變化。

一切都是不斷在變化的,《易經》裡,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調和,宇宙變化,人生處世哲學。

它對後世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先不說它的卦象,光說《周易》的內容,就足夠我們揣摩一輩子,比如說: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這句出自《周易繫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世間萬物運行都在這個規律之下。

窮而不變,是沒勇氣。變而不通,是沒能力。通而不久,是沒堅持。

此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這些都是《周易》裡面的卦象,單從文字來說,就不愧被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但是大家都知道易經晦澀難懂,還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其實我們可以用「說文解字」的方法來讀《周易》。

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周易》,它用最直白的方式,用圖片、白話文來詳細講述《周易》內容: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厚厚的一摞書,讓你能看得懂,學的會,用得上,用最簡單的語言、圖片來教你學會《易經》,領略經典傳統文化。

如果您想購買這本書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了解了:

相關焦點

  • 伏羲所創的《周易》,被質疑6500多年,被證實是超科學!
    被質疑了6500多年的《周易》,終於被證實是超科學!伏羲是創始人說起馮友蘭,很多夥伴們都會覺得陌生,因為這位先生已經離開我們有19個年歲了。馮先生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伏羲所創的《周易》,被質疑6500多年,現終於被證實是超科學!
    說起馮友蘭,很多夥伴們都會覺得陌生,因為這位先生已經離開我們有19個年歲了。馮先生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思索了片刻,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在此之前,馮友蘭教授曾說過:「《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筮佔之書,約成書於西周時期。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在"獨尊儒術"的漢代,《周易》被奉為儒家經典,成為經學家們研治的一項專門學問,這就是易學。
  • 我們質疑《易經》,外國專家卻證實這是超科學!還研究出2大理論
    《易經》是已經傳承了6500多年的上古奇書,絕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從古至今,學習易經的人都非常多,比如說孔子,諸葛亮等。但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人們相信科學開始,易經就開始被質疑,因為裡面的記載的卦象,陰陽理論,都讓人感覺是純粹的迷信。我們質疑《易經》,但沒想到的是,外國專家也研究易經,而且還證實易經是超科學!
  • 被質疑了6500多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不是封建迷信
    《易經》乃群經之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人認為雖然前面兩部易經《連山易》與《歸藏易》已經失傳了,但《周易》就是在其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三本書實際上有很多相同的內容,由於前兩本的失傳,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了。
  • 6500多年的《易經》,蘊含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被質疑了6500多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伏羲是創始人說起馮友蘭,很多夥伴們都會覺得陌生,因為這位先生已經離開我們有19個年歲了。馮先生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被質疑3千年的《易經》,如今被西方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而《易經》又是在文王八卦的基礎上形成,可以說後天八卦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 提起《易經》,人們第一時間都只能想到佔卜,這也造成了封建迷信的誤解,造成這種誤解的恐怕來源《周易》。
  • 楊振寧不談科學談玄學,傳說能改變命運的《易經》蘊藏了什麼秘密
    楊振寧是大家眾所周知的物理學家,早在1956年就與李政道一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於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身榮耀加身的他可以說是當時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物理學家界的大家,卻在某次高峰文化高峰論壇的演講中,提到了一部來自中國的玄學奇書——《易經》。這篇講述關於《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的演講,後來被刊登了著名科學雜誌《自然》上,在當時的文化界和科技界引起了重大轟動。那麼楊振寧作為一位科學家,卻為何要選擇與科學背道而馳,毫不相干的玄學著作上?這部有著「千古奇書」支撐的《易經》,究竟蘊藏了什麼秘密?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周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2004在北京召開的文化高峰論壇上,在世最偉大的(沒有之一)物理學家楊振寧,在現場發表了一篇演講,演講的內容是有關《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的演講,當時在文化界、科技界就引起了很大反響。後來這篇演講,被刊登在《自然》雜誌2005年第1期。
  • 《易經》中這3句話揭露了原因
    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中,有一位中國院士即將與世長辭,在臨終之際,他留下了一句意義深刻的告誡:「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這位院士就是著名的哲學家,被稱作是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966年尼倫伯等人破譯了全部遺傳密碼,並製成了《國際普通遺傳表》。
  • 《易經》告誡:你經常說的話,往往是你的人生預言,容易招來禍端
    俗話說得好,博覽群書不及真經一部,這兒的真經指的就是《周易》。都說周易是1本神書,它神在哪裡呢?首先,周易蘊含超科學研究!自打周易誕生至今,很多人就懷疑周易是迷信,它被懷疑了6500年,可是現在科學研究證實,周易是超科學研究!
  • 《易經》告誡:你經常說的口頭禪,往往是你的人生預言,要警惕!
    俗話說得好,博覽群書遠不如經書一部,這兒的經書指的則是《易經》。都說易經是一本神書,它神在哪裡呢?最先,易經承載著超科學研究!自打易經問世至今,很多人就提出質疑易經是封建迷信,它被質疑了6500年,可是如今科學研究證實,易經是超科學研究!
  • 《周易》提醒你:你經常說的話,就是你的人生預言,要慎重
    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不得不說,《易經》作為「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也是一本關於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古今中外,有心人都會發現,能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決策的成功人士,都熟悉一本書,如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現在的李政道、楊振寧、馬雲。易經是中國人的根,文化起源,所以有人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 楊振寧痛批《易經》
    《易經》共分作三部—《連山》、《歸藏》、《周易》,其中《連山》為《易經》之首,也是最先產生的易學作品,現階段公認其產生時間為世界產生後的天皇氏時代。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中華傳統文化的?楊振寧痛批《易經》為什麼取名「連山」也有一番說法,據《易贊》:「《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其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曰連山。」
  • 為何說《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西方科學家的論證值得一看
    在《易經》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我經常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對「語義思維」和「並發性原理」的定義作為對《易經》六邊形原理的西方科學解釋。《易經》是如何傳到西方的?尉禮賢:遠渡重洋的傳教士,不愛洗禮愛翻譯在清末和明初,一位德國神學家自稱尉禮賢,是因為他對孔子敬佩。儘管他只有57歲,但他在中國呆了20年。
  • 人的一生由自己決定,一言一行需留意,《易經》:當謹言慎行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便是從古至今流傳不朽的《易經》。俗語有云,萬卷書不如一部真經,此真經便是《易經》。有人說《易經》是一部神書,它能運用超科學的內容解答人生的種種困惑。雖然自它問世之日起便有人質疑它是迷信之言,但是經過時代的變遷,人們終於意識到它其實是一種「超科學」的存在。《易經》已經存於世間6500餘年,雖然它飽經質疑與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你對人生感到困惑之時,你總能在《易經》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並按照它的指引做出你認為的正確選擇,這也許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 《周易》暗藏玄機:災難來臨前上天給的3個暗示,看完默默收藏了
    有人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周易》。這不僅是因為它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儒道兩家共同的經典,還因為《周易》64卦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它就像一本字典。可以說,讀懂了《周易》就讀懂了人生。這世上90%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 《周易》:決定一個人財富的,不是勤勞,而是牢記這3條天規
    古代,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這樣的名人,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26歲之前,熟讀了《周易》。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正確方向,最後成功的人,都熟讀了《周易》。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可以終身受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句話都是他的座右銘;很多人談到易經,認為它是一種迷信和騙術,其實這是對易經最大的誤解。
  • 清華教授臨終前:中國會大放光彩,注意《易經》
    清華教授臨終前:我國一定會大放榮耀,要留意《易經》1991年,在北京的友誼醫院,一位白叟即將與世長辭,在臨終前叮嚀完遺言之後,身旁的學生問詢他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白叟沉默了一瞬間,只留下了一句話:「我國將來一定會大放榮耀,要留意《易經》。」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易經》由於其傳統的佔卜功能和廣闊而微妙的預測思想,那些不了解細節的人將《易經》視為一本深刻而神秘的古代書籍。有些人以《易經》的名義練習迷信,因為許多人因為神秘而無法理解迷信。這加劇了我們普通百姓對《易經》的誤解。有些人甚至將易經與迷信聯繫起來,並認為易經是迷信。
  • 《易經》提醒:一個人要招致災禍時,往往會有3個預兆,要警惕
    縱古觀今,細心之人會發現,能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決策的成功人士,例如古代的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現在的李政道、楊振寧、馬雲等人,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他們都熟讀一本書。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我一開始聽到這句話,也覺得好誇張,但是在我接觸了《易經》這本書之後,卻覺得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