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泰戈爾曾說:「信仰是個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清明前夕,我走進了浙江省義烏市前洪村,尋訪到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從他們的奮鬥的故事中,探尋紅色基因,感受信仰的力量。
△前洪村抗美援朝健在老人合照
「祖國需要我,
我可以奉獻一切「
吳洵竇,1931年出生,浙江義烏人。1951年參軍編入21軍63師188團,1953年入黨。榮獲集體三等功一次,集體二等功一次,榮獲個人一等功兩次,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英雄勳章兩枚。
抗美援朝的硝煙散去了六十多年,吳洵竇胸前的軍功章雖已斑駁,破損的綬帶更見一種飽經滄桑的美感。「只要祖國還需要我,我現在仍然可以奉獻我的一切。」滿頭銀髮的吳洵竇回憶起那段難忘歲月,心情格外激動,透著一股「匹夫不可奪志」的剛毅。
他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對那槍林彈雨的戰場仍然記憶猶新。他說「敵人的炮彈很猛烈,整整打了一天一夜,我們一個班的戰友全部隱蔽在山洞裡。我們沒見過這麼猛的炮擊,平時我們師一年也打不了這麼多炮彈啊!」
△吳洵竇的軍功章
他說,守在陣地,就是守住了勝利。我們全連人員都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念頭。面對狂風暴雨般的炮火,大家從沒有一絲膽怯。炮彈常常炸塌山石,戰士們稍不留神就會被亂石和泥土掩埋,戰友們就四處從亂石堆裡找人。「我就多次被埋在地下,好幾次泥土都埋到了脖子、下巴。有一次甚至被亂石埋在廢墟裡長達三個小時,差點性命不保」。
吳洵竇奮戰3年,隨時準備為國家犧牲一切,保家衛國的信念,根於吳洵竇的內心,他說:「我一去當兵就有這個思想覺悟:只要能多打幾個敵人,自己犧牲也沒關係。」
上了戰場,才明白
「西北望,射天狼」的含義
吳濟周,1932年出生,浙江義烏人。1951年3月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1953年入朝參戰。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87歲的吳濟周老人,儘管文化水平不高,但這句詞卻記了一輩子。六十多年過去,對抗美援朝那段崢嶸歲月曆歷在目。
「我入伍以後,就被送到夜校去學習。當時,教員把這首詞送給我們幾個學員,旨在激勵我們的勇氣信心,1953年我也成為了一名志願軍戰士。」吳濟周笑著說,「因為文化水平太低,原本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上了戰場之後就明白了。」
當時敵人的攻勢很兇,面對敵人先進的武器,吳濟周與他的排寸土不讓,死守陣地,利用一切能使用的武器還擊,奮死抵抗。他回憶說,「一度打光了所有子彈,和幾個戰友拿著大砍刀守在山洞裡,打算敵人衝進來就跟他們白刃戰,就是死也不能讓敵人舒舒服服地拿下自己的陣地」。
和平不是乞求來的,而是靠奮鬥出來的。「西北望,射天狼。」吳濟周喃喃地又念了一遍,「那個時候我才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軍人,哪裡需要哪裡上」
吳洵桑,1931年出生,浙江義烏人。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曾任班長、副排長、排長。
現年84歲的吳洵桑,談起自己的從軍的經歷,內心既是自豪,又懷著一股深深的遺憾。他1953年參加了抗美援朝,當時他身為排長,正帶著戰友們擔負阻擊任務。上前線不到10個月,一發炮彈不幸落在他身邊,吳洵桑的右手臂炸斷,右眼炸傷,右耳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炸斷的手臂
突如襲來的戰傷,讓吳洵桑早早地結束了在前線與敵拼殺的機會,也早早結束了他的軍旅生涯。
1959年,吳洵桑因戰傷退伍,回到家鄉義烏。他雖然離開了火熱的軍營,但骨子裡忠誠的熱血絲毫不減,「軍人,哪裡需要哪裡上,如果哪天需要我,我會毫不猶豫地上戰場。」他說,「雖然我當兵的日子很短,但是我一點都不後悔,這輩子我能夠為國家為國防事業貢獻微薄之力,是我的光榮和驕傲。」
「為了祖國的尊嚴,
我什麼都捨得」
吳溶興,1931年11月出生,浙江義烏人。1949年5月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2軍軍政幹校,曾參與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義烏前洪村從元朝就存在了,自古就有剛正勇為、習武崇文的傳統」。吳溶興一說起革命的故事,一臉的剛毅,「我的父輩都是英雄,他們是義烏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他們為了革命都獻出生命。
吳老自幼就對這些英雄事跡耳濡目染,在父輩的精神傳承下,他深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的時候,前洪村總共有26名青年應徵入伍,他就是其中一位。他說 「很多人都犧牲在朝鮮,他們沒能活著回來,他們圖什麼,就是為了祖國的事業。」
說著吳溶興拿出了一張泛黃的信紙,上面記載著每名參加抗美援朝的前洪村人,看著這些名字,他淚眼婆娑地說:「打仗可怕嗎?當然可怕,那是要死人的。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上,有多少前輩為了革命的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的。作為他們的後代,同樣要拿出我們的決心魄力,為了祖國,我什麼都捨得。」
「黨員就是要一輩子
都站在最前面的人」
吳洵義,1933年出生,浙江義烏人。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當兵打仗想法是很簡單的,就是要保衛咱們祖國的,就是要為人民爭取和平環境的。」吳洵義說起參加抗美援朝的故事,平和的語氣中,處處飽含著捨身報國的志向。
參加抗美援朝4年,他因為作戰勇敢,4次記功。「這輩子我最光榮的事情就是入黨,特別是在戰爭年代,作為一名黨員,就要把犧牲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要站在別人前面。」
1960年復員回鄉後,吳洵義收到1200元獎金,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他說,「拿到這筆巨款,我沒想著給自己和家人添點什麼,就想著為村裡做點什麼事情,因為我是一名黨員。」領到款後的第二天,他們就把這筆巨款全部捐給了村裡。
軍魂所在,即是血脈所在;
信念所在,即是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