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甘肅的一個縣級市,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漢武帝時期張騫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古代人從敦煌兩大關口出關就到了西域,這兩大關口就是聞名天下的玉門關和陽關,歷史的長河一晃20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玉門關、陽關是什麼樣子呢?
唐代詩人王之渙有詩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在漢武帝時期設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90公裡的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如今的玉門關,只剩下一個四方形的土堆,面積600多平方米,高10米的城牆保存完好,西北各開一門,雖經二千多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
玉門關遺址地處疏勒河南岸,與北山、祁連山相望。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當時玉門關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1907年,英國冒險家斯坦因在玉門關北面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漢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
不過,面積只有600多平方米的玉門關,作為漢朝通西域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應該不可能是這麼小的。後來據專家考證,小方盤城僅僅是玉門關的一部分,玉門關的具體位置真正在哪裡還不知道,但有一點能肯定的是,至少它的面積是比現在要大很多。2014年,玉門關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可謂千古絕句。陽關是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70公裡外的古董灘,古代時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漢唐時期,陽關駐有軍隊守衛,唐代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入陽關返回長安的,宋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全部是掩埋在沙漠中了,僅存一座聳立在墩墩山上的漢代烽燧遺址,因為其地勢高保存比較完整,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
陽關和玉門關,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南北呼應,古代商隊出敦煌後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目前遊客去這兩關沒有公共運輸直達,最好是包車前往,也可以坐旅行社的大巴車,景點是要收費的,陽關50元,玉門關40元,有人說花錢去看一土堆不值得,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