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元旦了,元旦之後馬上就要過春節,在很多人的認知範圍裡,都會認為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元旦一定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其實不然,元旦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且已經超過了五千年。可以說中華民族從文明誕生開始,元旦就已經成為一個節日流傳下來了,春節雖然也是中國的節日,但是它這個時間很短,春節的名字到今天也就是106年的歷史。很多人對於元旦和春節搞不清楚,咱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元旦的來歷,以及它在5000年的歷史中有哪些變遷。
元旦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晉書》裡面,《晉書》成書到現在也已經1000多年的歷史了。《晉書》裡記載了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這裡的顓帝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顓頊,講的是顓頊 定下了孟夏正月,每年的第一個 月的第一天為元旦。顓頊距今已經有五千年了,他處於一個神話傳說的年代。還有一個傳說是元旦開始於堯舜禹時代,堯舜禹我們都知道他們都是部落的首領,舜在接受堯禪讓的時候做了一個祭拜天地的儀式,後來就把這一天定位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這就是元旦的歷史。不管是傳說還是歷史事實,元旦最少也是有三千年的歷史。
在歷史的更迭中,元旦也是經歷了幾次的變更。我們第一個朝代夏朝它的元月是每年春季的第一個個月為正月,和現在是一樣的。但到了商朝就不一樣了,商朝使用的是陰曆,陰曆規定的是12月為正月,那元旦就變成12月1號。到了周朝規定每年的11月是正月,所以元旦變成11月1日。到了秦朝,秦始皇制定了每年的10月份是正月,所以元旦變成了10月1號,秦朝之後是漢朝,漢武帝重新把規定都回到了夏朝,還是每年的1月1日做元旦,所以從漢武帝開始,正月初一就是元旦,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前清朝的結束中間是2000多年。
我們了解完了元旦,它不是公曆的1月1日,而是中國農曆的正月初一。而且它有很多的名字,有叫元日,也有叫元正,還有叫元陳、開年、元春、上日、華歲,這都是元旦的別稱,我們還是叫元旦的比較多。那春節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春節沒有元旦的時間古老,那是在民國建立的時候,孫中山比較崇尚推行西方的立法,因為西方的立法實行感覺非常的方便。在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孫中山主張在全國推行曆法,實行公元紀年逐漸的廢除農曆。於是就把傳統的正月初一這個元旦改成了西曆的1月1日,就是現在我們現在每年的1月1日元旦,這樣就把大年初一這一天給空出來了。那這一天叫做什麼名字呢?後來袁世凱把它定為春節,我們要知道春節這個名字是袁世凱定的,當時規定的每年的農曆大年初一叫春節,端午節叫夏節,秋分叫秋節,冬至叫冬節,一年有四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裡公務員放一天假,從那時開始元旦春節這兩個稱謂也就固定了。
但是到了1928年的時候,還是因為受孫中山的影響,當時的國民政府就起草了一份就推行新曆法逐步廢除舊立法的一個方法,就是規定農曆的所有傳統節日全部廢除,包括春節在內,老百姓過春節連春聯都不能貼,不準過這些傳統節日了,一切都是按照公曆來生活和工作。這個措施在全國推行起來是困難重重,只是城市還稍微有點效果,在農村壓根兒沒有人理會這一套。老百姓過了幾千年的大年初一,突然強行不讓過了,肯定是執行不下去的。所以到了1934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不得不書面宣布,不再禁止民間過春節了。
直到新中國建國,我們還是繼承了民國延續下來的曆法,因為公曆是太陽曆,全是世界通用,這樣會非常方便和世界交流,所以咱們國家現在是用陽曆規劃工作,用陰曆規劃生活,陰陽互補萬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