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旦•春節•元旦

2021-01-16 華學論壇

人民網2017-12-31原創首發


洋旦春節元旦

田 波

今天是公曆2017年12月31日,明天就是2018年的第一天。點開微信,賀詞祝語往往以「元旦」將至起筆。但是,有些問題需要正本清源,名實相符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振興之道。比如:公曆第一天、農曆第一天,叫什麼?春節,指啥?

這種名實之亂,始於500年前來華傳教士的一些中英翻譯的誤導,比如將dragon譯為「龍」,顛倒了善惡。新文化運動,又將這種誤導泛化為更普遍的過激行為;中華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和薈萃,因此成了重災區。如今,是繼續誤導,還是回歸傳統,不可輕視。


一、「元旦」指農曆第一天

農曆第一天,即正月初一,即一年的第一天,古稱元旦、元日、歲首、新年。元,指第一、開始。旦,指太陽從地面升起。「正月朔旦,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夢梁錄》)把正月初一定為農曆歲首,定型於漢代四川閬中落下閎所創《太初曆》;因此,當代閬中人把他稱作「春節老人」。

公曆是聖誕節的紀年法,農曆是春節的紀年法;因此,有人認為「元旦由來」即「春節由來」,比如:「史傳,『包犧氏蛇身人首,風姓,都於陳』。閬中廣泛崇拜伏羲,認為『風』姓是春風的神話,此風一吹,山河解凍,一年的美好季節開始了。這一切都是託伏羲的福,人們便尊他為春神。伏羲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八卦,並創立了六十四卦曆法,確定了元日。相傳,伏羲在閬中雲臺山創繪八卦,在靈山執規而治春。」[1]

「我國的年節,起源於祭告天地之日——元旦。古代稱正月初一為元旦。相傳,四千多年前堯將天子之位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堯死後,舜非常感激堯對自己的信任及對黎民百姓的關愛,便選定一個日子,每年都帶領部下祭告天地和堯。舜在位時,也如同堯一樣親民愛民、政績卓著,備受群眾愛戴。後來,舜又把帝位傳給了德高才富、治水有功的禹。人們為了紀念舜,就把舜祭告天地和堯帝之日當作一年的開始,即元旦,即農曆新年。」[2]

「民國2年(1913)7月袁世凱下令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放假一天,自次年開始施行。」[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沿用民國的公曆、春節。

二、「元旦」之名被挪用,始於中華民國

公曆第一天,是「公曆新年」,並非從公曆傳入中華之前就叫「元旦」,之所以這樣張冠李戴地稱呼,源於中華民國,是繼500年前傳教士之後對中華概念體系的又一次破壞。因此,建議將公曆1月1日稱作「洋旦」,從而跟真正的「元旦」區分開來。如果不了解歷史,許多人還以為本來如此;因此,學術界有責任為中華概念體系正本清源。

「1912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孫中山先生頒布《臨時大總統曆書令》,規定廢止通行了數千年的『夏曆』,實行中華民國『國曆』,就是通常所說的『西曆』或『公曆』、『陽曆』。只有在2007年12月7日國家頒布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調整方案》之後,才能說100年來傳統節日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如果從1912年《臨時大總統曆書令》頒布算起至今將近100年,如果從1928年徹底廢除舊曆算起也有80多年了。在這將近100年的過程中,我們中華民族的普通百姓鍾愛自己的古老春節,一直努力地保持著習俗傳統,這是假日體系改革最根本的原動力。」[4]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學習日本改用西方的太陽曆,發布了《中華民國元年新曆書》。1930年,民國政府強調:『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曆新年。』儘管如此,中國的老百姓依舊堅守著過自己的年。」[5]廢歷,即農曆。國曆,即西曆。

「1912年,民國政府剝奪了農曆年的名字『元旦』送給公曆年。老百姓不買帳,照樣過農曆年。當時的政府想用公曆年徹底替代農曆年,不放假、強迫商家營業、禁止鞭炮等等。沒效果,不久就被迫停止。現在差不多一百年過去了,這個假『元旦』仍然無人理睬。被貶稱『春節』的真元旦歷經磨難,照樣紅火。」[6]農曆年,即農曆新年,即正月初一。公曆年,即公曆新年,即1月1日。

「民國政府從1912年1月1日起改用西曆,兼用夏曆,從此有了兩個年。到1914年,官方把農曆年定名為『春節』。從此這個名稱沿用下來,而『元旦』這個名稱就讓位給了西曆年。名稱的改換不只是詞語的選擇問題,而是意味著這個古老節日在實質意義上的改變。『春節』名稱的使用是這個節日的現代境遇的開始,也幾乎涉及了其現代境遇的所有主要問題。」[7]西曆,即公曆。夏曆,是農曆的前身。農曆年,即正月初一。

1913年,內務部總長朱啟鈐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提出《定四時節假呈》:「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此文,從1914年開始實行。陰曆元旦,即農曆正月初一。

「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進主義。例如,把公曆第一天稱為『新年』,而把農曆新年改稱春節,淡化了、模糊了春節的『新年』含義。」[8]

三、公曆、聖誕節的由來

其實,公曆應當稱作西曆,奉其為「公」,是「歐洲中心論」、「全盤西化」的產物。這是一種宗教性的曆法,其信仰基礎便是基督教;因此,它的產生乃至曆法的具體規定,都離不開基督教。

公元前59年,儒略•凱撒執政羅馬,頒行《儒略曆》。其侄子屋大維,公元前27年繼位,將《儒略曆》當作私產亂改。3世紀中期,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公元354年,羅馬天主教會把《儒略曆》12月25日(即羅馬原始宗教信仰的太陽神的生日)定為耶穌誕辰,此即「耶誕節」,訛稱「聖誕節」。

紀元,又叫曆元,是記錄年代的起算點,即曆法的第一年、年的第一天如何確定。西元527年,敘利亞的基督教僧侶狄奧尼西,為了推算「復活節」(紀念耶穌死而復活,在春分滿月後第一個星期日),提議用傳說中的耶穌生日即《儒略曆》12月25日作為紀元,並推算出耶穌誕生於西元532年,此即公元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1582年,公曆問世,採用此說。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這種規定,沿用至今。

四、春節,並非正月初一

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旦,雖然它是春節的次級節日,但不是最重要的,不能代表春節。如果非要把「春節」標註在某一天,只能選「除夕」。除夕,側重於人文、信仰、情感,因而是暖乎乎的,節俗特多;正月初一,側重於天文、曆法、政治,因而是冷冰冰的,節俗稀少。因此,自古春節,首重除夕。春節若無除夕,則不叫過年;除夕若不讓人回家團圓,則不是順應天心民意。

大多數華人,把除夕視為正式年禧,辭舊迎新的主要慶典都集中在此時;因此,除夕又叫「大年」,是春節的正日、聖日、高潮、標誌、象徵,而「過除夕」俗稱「過年」、「過大年」等。正,指最重要的。比如,燈節以正月十五為「正燈」,正式舉行婚禮的日子叫「正酒」,廟會最重要的日子叫「正會」。整個春節,比正月初一更重要的日子,多得很;因此,正月初一怎能以偏概全地代指整個春節?

一年之中,如果沒有除夕,華人的生活便失去主心骨;不管怎樣,也難以改變除夕的大團圓。過除夕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最能體現年文化的是年夜飯,年夜飯是除夕闔家團圓時的聚餐,一年僅此一頓。辛苦一年,盼的就是這頓飯,因為它是華人的精神聖餐。如今,若問老一輩哪天過年,他們會在日曆上找到農曆除夕指給你看,喏,是這天。「三百六十五個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萬事如意》)中華民間普遍重視除夕,俗稱「年關」。舊時,工商業者視端午、中秋、除夕為一年中之三大節關,每個節關都要結算帳目,而以除夕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來往帳目,核實盈虧,規劃來年。

既然法定「春節」是正月初一,為何央視舉辦的春晚,多年來一直定在除夕呢?原來,春節以除夕為大,大多數華人一年到頭唯有這天能與家人聚在一起來吃喝玩樂,所以對於電視臺而言,這天的人氣最旺、收視率最大,所以能賺最多的廣告費。

五、恢復「真春節」,促進春節申遺

春節,是最大的中國節,是節期最長的中國節,由年尾年初的多個節日串成,以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大年是十二月三十,小年是十二月二十九)及其夜晚為除夕。或言,所謂春節,以農曆為紀年法,以年尾年初為節期,以除夕為關鍵。這種春節,才是真春節,已有數千年歷史。在中華的眾多年節裡,春節的節期最長,時跨兩年,以臘月、正月為主,即年尾年初,正是一年之中的農閒季節。

縱覽歷史,春節的節期越來越短;因此,春節有三種形態:①原生態春節,開端是冬至節,而結尾多在二月二,彝、納西等族則是二月八。把春節的節期延至寒食節、清明節,甚至整個春季,信眾甚少。②次生態春節,從臘八節到元宵節,這是最穩定的春節形態,是古今春節的主流,是年文化的重點。③反生態春節,指正月初一。它是春節危機的產物。春節危機的最突出表現,是春節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華民國、「文革」多次差點被廢除。

可見,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是假春節、偽民俗。當代中國,為何許多華人對「假春節」漸失興趣,而紛紛「逃往聖誕節」?對于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否則,春節申遺,只能支離破碎(比如,把元宵節從春節剝離出來,單獨申遺),反倒對真春節是一種戕害。由於春節是最大的中國節,春節若衰敗,則影響到中華傳統節日的整體命運;因此,整體保護春節,是春節申遺的重要前提。 

注釋:

[1]四川省閬中市人民政府網:「『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閬中堅持春節常態化的思考」,多元文化_閬中在線 http://www.lz520.net/2011/1224/17171.html,文史頻道2011-12-24。

[2]杜高奇:「中國年節起源於元旦」,光明日報2013年02月06日。

[3]葛劍雄:「『大年』的意義義——敬天崇祖」,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7d16b0100phbr.html,2011-01-31。

[4]劉魁立:「中國人的時間制度與傳統節日體系」,中新網-人民政協報 2010年08月23日。

[5]劉曉峰:「家與年:解讀中國文化的深層密碼」,21世紀經濟報導2012-01-16。

[6]陳連山:「作客中國新聞網解讀春節文化」,中新網 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0/02-09/2117119.shtml,2010年02月09日。

[7]黃濤:「春節的現代傳承」,《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陳連山:「我們需要春節嗎?」,央視國際2002-12-11。

相關焦點

  • 元旦與春節的來歷:農曆元旦被官方易名為「春節」
    元旦與春節原本「一家人」  元旦也好,春節也罷,它們對於中國人的意義遠非熱鬧的節慶那麼簡單。尤其是梳理二者的形成,更會發現各種變化背後蘊含的除了生活生產經驗的總結,更有歷史觀文化觀的變遷  李鬱  2011年1月1日,也就是「元旦」,馬上就要到了,而再過一個月「春節」也將來臨。
  • 元旦與春節的歷史溯源
    「春節」古代全名為「立春節」,就是因立春而產生的節日。立春乃「二十四節氣」之首,「立」乃開始之意,意思是從立春這天起,時序就進入春季了,故名。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家,古人相當重視立春,在這一天會舉行多種活動,逐漸形成了「春節」。
  • 【元旦】民國前,中國沒有「春節」;當時的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
    現在,元旦被稱為「陽曆年」,春節則是「陰曆年」;在民國之前,中國人沒有春節的說法,「元旦」就是過年。究其意思:元、意思為「首」,旦、意思為「日出」,「元旦」的意思就是「首日」。過年那天,就是每年的第一天。 元旦的叫法,源於三皇五帝當中的顓頊(讀zhuān xū)。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如何確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天是1月1日,很多國家都稱呼這一天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歡快的節日。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而「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古代「元旦」二字有啥含義?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是如何確定的?
    今天是1月1日,很多國家都稱呼這一天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歡快的節日。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而「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
  • 中國領導人為什麼在元旦而不是春節發表新年賀詞?
    「元旦」這一來源於中國寓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古老詞彙,經過時代變遷,又與世界產生「環球同此涼熱」的共振。採用國際通行的公元紀年,是近代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100多年來以開放心態逐步融入世界的註腳。「元旦」一詞古為「春節」中國有「元旦」一詞,據信起源於數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
  • 農曆元旦明明還沒入春,為何被稱為「春節」?
    民國才有「春節」其實,現代意義上「春節」這一概念出現得很晚,是民國初年才有的。農曆正月初一古稱「新年」「元旦」「歲首」,正規場合一般稱「元旦」,俗稱「過年」「過新年」,是漢族傳統四大節日之首。宋代吳自牧《夢梁錄·正月》寫道:「正月朔,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 春節古時稱「元旦」,民國才開始叫「春節」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春節」只是上個世紀初才興起的晚近說法。在古代傳統中,這個節日被稱為「新正、新歲、元日、元旦」等,「春節」則是另有所指。不管叫什麼,民間都一直俗稱「過年」。過年其實不僅是春節,而是從臘八到元宵,甚至到二月二的一系列年慶活動。
  • 元旦才是中華民族最悠久的傳統節日,春節只有100多年歷史
    明天就是元旦了,元旦之後馬上就要過春節,在很多人的認知範圍裡,都會認為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元旦一定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其實不然,元旦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且已經超過了五千年。可以說中華民族從文明誕生開始,元旦就已經成為一個節日流傳下來了,春節雖然也是中國的節日,但是它這個時間很短,春節的名字到今天也就是106年的歷史。很多人對於元旦和春節搞不清楚,咱們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元旦的來歷,以及它在5000年的歷史中有哪些變遷。元旦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晉書》裡面,《晉書》成書到現在也已經1000多年的歷史了。《晉書》裡記載了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 元旦的來歷和演變史,它就是古代的春節
    元旦這個節日,可以說是古已有之,但也可以說是近現代才有的,因為所用曆法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導致雖然是同一個詞語,表述的日期和內涵卻大有不同。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元旦的發展歷史。首先從字面意思上看,"旦"是日子的意思,"元"是數字初始的意思,那么元旦就應該指的是一年當中的初始日期。
  • 元旦春節出遊需注意什麼?文旅部給出健康提示
    12月3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元旦、春節期間疫情防控有關情況。會上,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司長劉克智提醒民眾,元旦春節期間要合理安排行程,減少不必要的出行,非必要不安排出境旅遊,不要前往國內中高風險地區旅遊。
  • 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出爐 元旦春節小團遊預訂人氣飆升
    原標題:元旦春節小團遊預訂人氣飆升   本報訊(記者 潘福達)隨著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出爐,2021年元旦及春節假期出遊搜索量明顯升溫,甚至「五一」假期出行機票搜索也出現了瞬時增長。
  • 今年元旦春節國慶節可以放假多少錢?
    2019元旦放假通知及放假時間表,公考的你該怎麼利用時間複習呢新曆一年第一天我們中國俗稱元旦-2019年1月1日;我們在簡單普及點知識: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 元旦、春節假日旅遊應做到「能約盡約」
    元旦、春節假日旅遊應做到「能約盡約」 2020年12月28日 18:14: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餘俊傑、周文衝)記者27日從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處獲悉
  • 元旦最初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那「春節」又是從什麼是開始的
    元旦既是一天的開始,也是一年的開始,所謂的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因此,元旦又稱「三元」。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最早慶祝新年的國家之一。傳說中國人慶祝元旦早在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就已經開始,《晉書》中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話語,是「元旦」一詞最早出現的時候。
  • 中紀委要求嚴查元旦春節期間頂風違紀行為
    中紀委要求嚴查元旦春節期間頂風違紀行為 2020年12月26日 11:21:00來源:新華網   新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5日消息,中共中央紀委近日印發通知,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做好2021年元旦春節期間正風肅紀工作,對頂風違紀行為露頭就打
  • 元旦到了,有人說「新年快樂」:元旦和春節哪個才是真正的新年?
    今天是元旦,元旦到了,有人說「新年快樂」,有人說不對,今天不是「新年」,春節才是「新年」,所以不能說「新年快樂」。那麼問題來了,元旦和春節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新年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要說明「元旦和春節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新年?」,那麼首先要了解「新年」的概念。新年的概念新年,新,是「重新」的意思,年,是「一個輪迴」的意思。
  • 哈政辦發明電〔2020〕35號:關於2021年元旦春節放假的通知
    關於2021年元旦春節放假的通知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中央、自治區、兵團駐哈各單位: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2021年元旦春節放假的通知》(新政辦明電〔2020〕225號)要求,現將2021年元旦、春節放假調休日期的具體安排通知如下:
  • 事關元旦和春節假期!這些風險已公布···
    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綜合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通知事關元旦和春節假期2021年元旦和春節將至,為防控疫情輸入和傳播風險,積極做好兩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綜合指揮部辦公室近日下發《關於做好2021年元旦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 趣說「元旦」:春節、陽曆年傻傻分不清楚
    原標題:趣說「元旦」:春節、陽曆年傻傻分不清楚現在一說元旦,人們容易想起的就是每年公曆1月1日,利用這一天難得的假期,或是走親訪友,或是與家人團聚。事實上,在中國古代,也有「元旦」。只不過時間不一致,內涵和習俗也要豐富得多。二者的區別,究竟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