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速成雞」再次挑動消費者的神經。11月23日,媒體曝光了山西粟海集團養殖的一隻雞從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飼料和藥物餵養的,而粟海集團正是肯德基與麥當勞的大供貨商。(11月24日《華西都市報》)
是雞之過還是人之過
按照營養學標準,一個人每天需要的肉量只有50克(生肉),這個標準讓所有非素食者大呼「不過癮」,遠不能滿足他們「吃就吃個痛快」的欲望,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最近的數據表明:中國人糖尿病的數量是全世界第一,這個結果和吃肉有直接關係,因為肉類的高熱量導致了肥胖,導致了胰島功能的提前耗竭。45天速成的雞肉成全了經濟發達時期人們吃肉的願望,而越來越多的肉類需求也迫使人們加速研究能儘快出籠的雞肉,這個循環很難說不是惡性的,至少付出了健康的代價。那麼,到底是什麼催促了生長期只有45天的雞肉出籠?想想這個問題比追究雞肉中是否含激素更有現實意義。【詳細】
關鍵在於是否有害健康
「45天速成雞」所暴露的問題在於,這樣的雞已經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已經進入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正規餐飲企業,而其成長原理、科學性、是否有害健康等問題,卻依然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相關企業的迴避和相關管理部門的後知後覺,顯然才是民眾擔心和憂慮的根本!【詳細】
誰能扒開背後的真相?
舌尖上的食品安全,在牽涉到「洋快餐」的時候,其背後的真相能不能揭開?可以把「周邊蒼蠅都毒死」的飼料到底有沒有什麼激素,是否還要成謎?這個謎語中國百姓還要猜測多久?嘴角裡流著地溝油,我們傻傻的問。【詳細】
是否安全,權威聲音不該缺席
大型養殖企業工人也好,個體飼養戶也好,對養殖出來的雞、豬等的安全性難以說清,決不是正常現象。在科技力量越來越顯示其巨大作用的同時,食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的知情權、健康權也越來越得到凸顯,權威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有必要站出來,就公眾乃至養殖戶反映的問題解疑釋惑,或者及時查處可能有安全隱患生產出來的肉食品、奶類產品等。正因此,針對上述新聞中曝出來的「速成雞」以及由此飼養出來的「速成豬」等是否安全,是該有更加權威聲音。【詳細】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從當年的「蘇丹紅危機」到今天的「45天速成雞」,快餐業巨頭在華屢陷「質量門」。為什麼國外鮮有類似的質量問題出現?深究其中不難發現,「秘訣」原來只是因為有一套良好的監管系統在運作。換句話說,不是「速成雞」有多麼難管,是監管體系的失靈或不作為罷了。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