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它節選自清朝著名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文章刻畫了一個落魄秀才範進,考了一輩子的科舉,終於中了舉人,卻一時喜極瘋的人物形象。
當年上學的時候讀《範進中舉》,只覺得中個舉人,就可以讓一個50多歲的秀才欣喜得發瘋,實在是不可理喻。
老師則通過範進中舉,告訴我們古代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對下層知識分子的摧殘;文章另一方面也揭示和諷刺了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功名利祿、世態炎涼的腐朽社會風氣。
在年幼的時候,我們覺得犯賤真的是一個很可笑的,迂腐的知識分子。可現在重讀《範進中舉》,我才發現,我們並沒有資格嘲笑他,相反,範進是一個值得我們敬佩的、學習的榜樣。
01 鬱郁不得志,無人鼓勵,常年遭受人嘲熱諷。
範進考中了秀才後,本是一件喜事。然而,他考中秀才那一年,已經54歲了。在此之前他已經考了20多次。
學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紀了?」範進道:「童生冊上寫的是三十歲,童生實年五十四歲。」學道道:「你考過多少回了?」範進道:「童生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餘次。」
他的丈人胡屠戶,拎著酒肉為他道賀時,還不忘對他冷嘲熱諷一番。不僅將酒肉當作是對範進的施捨,甚至還將範進能夠考中秀才,歸功於自己行善積德。
這實際上是對範進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中秀才的一種否定:你考了二十多年,都沒有考中,這一次考中一定是運氣,而這運氣,正是因為我的行善給你的帶來的福澤。
範進想去參加鄉試,苦於沒有路費,想到老丈人那裡借一點,卻被老丈又罵了狗血噴頭。沒有法子,範進只能餓著肚子去參加鄉試,考完回家,已經兩三天沒吃東西了。
範進的形象是,實則是典型的一個儒生:讀了幾十年書沒有找到出路,又不甘心於在科舉之外,找一份差事謀生。範進同其他的讀書人其實沒有什麼分別,他像其他讀書人一樣渴望能夠通過讀書、通過科舉,實現鯉魚跳龍門,脫離那個令他痛苦不堪的底層階級。
我認為範進是一個非常可憐的讀書人,他有著自己的仕途夢想,渴望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人生。這對於封建社會,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信條的讀書人來說,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然而,範進因為連續失敗了二十多年,便遭人冷嘲熱諷、輕眼相待,這對鬱郁不得志的範進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02 為夢想而執著的人,值得我們為其喝彩。
範進和現實生活中家境貧困的子弟,實際上處境是一樣的,他們只能夠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儒林外史》中,範進是一個有著真才實學的讀書人,他的文章獲得點他卷子的老師極度認可:
又取過範進卷子來看,看罷,不覺嘆息道:「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我敬佩範進的是,他為了能夠在科舉考試中獲得成功,連續二十多年參加鄉試,失敗了二十年,卻從未有過放棄——哪怕是沒有沒有飯吃餓著肚子,也要為理想一拼!
人生有多少個20年?範進為了他的理想不遺餘力、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正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堅持夢想的,永不放棄的奮鬥精神嗎?
為什麼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付出努力和奮進會成為我們的笑料?是因為他失敗了二十多年還想「賴蛤蟆吃天鵝肉」,還是因為他中舉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呢?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發出這樣感慨的時候,我們說他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範進,在五十多歲中舉,一輩子的努力終於夢想成真的時候,他因為承受不了如此遲來的付出回報、狂喜導致急火攻心,發了瘋。我們卻沒人有站在他的角度,去考量中舉,對範進是何等的重要,卻只對他的癲狂發笑。
一個人努力了一輩子,終於成功了,那種激動和喜悅,我相信沒有幾個人體會的到。因為我們堅持不了那麼久,尤其是在生活窘迫的情勢下,這種堅持更是男人可貴。
有人說,範進的可笑在於他對科舉制度的迫害而不自知,一心撲在想通過科舉實現自己的踏上自己的仕途之路。
可是在那個時代,讀書人不就是為了考取功名,獲得試圖的踏上仕途的機會嗎?他所在的時代,具有局限性,範進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不能奢望他他跳出那樣的時代局限性,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他所處社會的價值觀。
華為老總任正非,在43歲的時候,才剛剛著手創立了華為。對一個中年人來說,白手起家,創業之艱難可想而知。可現如今,華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電信設備商之一,任正非和他的華為,也因此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姜子牙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在商朝得不到重用,雖已年過70,卻仍試圖尋找發展機遇,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這才有了「姜太公釣魚「」,沒想到竟給他釣到了周文王,最終,他還真成就了一番功業。
每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只要堅持向著自己的夢想奮發圖強,他就應該受到我們的尊敬。而不應因為他所處的時代局限性,和他的年齡以及他常年的失敗而否定他的追逐夢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堅持,更不能以「成敗輪英雄」,嘲笑他「不自量力」。
範進一個為實現夢想而執著努力的人,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失敗而氣餒退縮,也沒有因為老丈人的冷嘲熱諷和拒絕伸出援助之手,而放棄再次嘗試,他不言放棄的精神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
我們實在沒有資格嘲笑這樣一個人。
03 短暫的成功,沒有讓他失了本心。
範進,除了他喜極而瘋之外的形象不太好之外,實際上他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他在沒有中舉之前,他的老丈人對他從不正眼相看,他總是唯唯諾諾,對老丈人客客氣氣。如果你認為這是因為範進沒有功名在身,沒有底氣的緣故,那麼範進中舉之後,他對老丈人又是什麼態度呢?
張鄉紳給高中的範進送了二十兩白銀作為賀禮,範靜收下賀禮之後,轉手送了胡屠夫兩錠:
範進即將銀子交給太太打開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細絲銀子;順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給他道:「方才費老爺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爺拿了去。」屠戶把銀子置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伸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範進道:「眼見得我這裡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爺討來用。
一個家境一貧如洗的人,一個被老丈人整天冷嘲熱諷的人,得了勢之後沒有任何的趾高氣昂、手中有了錢之後轉手便拿出一小半,送給對自己從沒有好臉色的老丈人,這是何等的心胸?
讀過《儒林外史》的朋友都了解,範進在中了舉人之後,並沒有停下他追逐夢想腳步。他仍然繼續刻苦努力攻讀,在會試之中再次高中,並在此後的仕途當中一路平步青雲,官至四品大員!
範進,一個人窮志不短的讀書人,他用他的努力,用他的才華,為自己拼出一條路,改善了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現狀。
這不正是我們這些人現在也在努力做的事情嗎?
04 像範進一樣追逐夢想。
《範進中舉》這篇文章,應該遭到大家嘲笑的,是範進身邊的那些趨炎附勢之人。範進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為追逐夢想而刻苦奮鬥,低調謙遜的那個讀書人,他無論失敗多少次,都不曾丟掉他的初心。
如今重讀範進中舉這篇文章,給了我三點啟發:
①不要因為你不認可,就輕易否定他人的努力。
夏蟲不可語於冰。
範進因為常年遭受身邊人的冷嘲熱諷,當村民告訴他高中舉人時,他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這說明在長期失敗和他人打擊的共同作用下,範進已經失去了自信心連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夠高中。
可見,否定一個人的努力,對一個人自信心的摧殘有多麼的嚴重,哪怕他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長期遭受打擊,也會令他逐漸的失去信心。
如果我們身邊,有需要我們鼓勵的人;如果我們身邊有人為他的夢想在長久不懈的堅持著、努力著,請不要吝嗇我們的鼓勵。
請千萬不要打擊他們,他們所堅持的,可能是他們人生當中最大的期望。你的無心或者有心的打擊,,都會讓他們的希望之火漸漸熄滅,這實在不是一個善良之舉。
② 不要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屠格涅夫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人,也經歷過範進這樣的遭遇:他們想考研考博士,他們想考公務員,工作不如意,想通過考各種高難度的資質證書提升競爭力,他們選擇這條路本身就已經很難了,然而他們的身邊人,不僅沒有給他們加油鼓勁,反而給他們破冷水,勸他們放棄嘗試。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那麼遠離他吧,他們連一個鼓勵都這麼吝嗇,還能指望他們能夠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幫到你嗎?完全沒有情義可言啊。
沒有任何情義可言的人,為什麼要在乎他們的說法和他們的眼光呢?
不要因為害怕被人誤解,而把自己過得很卑微!當你還能給予的時候別輕言放棄。只要你不放棄,就有無限可能。
所以,不要管別人說什麼,堅持自己的夢想,去追逐吧。
③ 任何時候開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不晚。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蘇格拉底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總會後悔,後悔自己沒有在早幾年或者更年輕的時候,沒有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自己當下想要做的時候,有會質疑自己,現在開始會不會太晚了,現在做還有意義嗎?
人生處處是起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建議你當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立刻去做吧。否則的話,十年之後你照樣還會後悔自己為什麼十年前沒有著手去做。
就如範進一樣,如果他在三十歲時,放棄了科舉考試,那麼到五十歲的時候,他一定會非常後悔,自己沒有再去試一試。
正是因為範進,一刻不停的做他想做的事情,所以,他成功了。
結語:
《儒林外史》是非常優秀的一部諷刺小說,它諷刺了封建社會的官場、諷刺了封建社會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市井之徒。
但是,單就範進中舉這件事來說,我認為,範進不言放棄的精神,無論放在何時何地,都應當是我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