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式早茶文化中,包子在各式點心中始終佔據著一席之地。而在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有一道特色美食堪稱包子界的巨無霸,傳承百年,遠近聞名。
    這種包子重達1斤,包有雞肉、五花腩、半隻雞蛋、香菇、沙葛等餡料,鬆軟可口、白嫩美觀,外觀比成人手掌還大,人們稱它為「樂平大包」,除了本地居民愛吃外,很多外地食客都慕名而來。
    切炒和封蒸,大包香氣四溢
    樂平大包是三水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做樂平大包20年的陳瑞銘(曾用名「陳月生」)是該非遺傳承人。陳瑞銘介紹,樂平大包的製作過程主要包括「切、炒、和、封、蒸」五個步驟。和其他包子不同,樂平大包的餡料較為複雜,一般包括雞肉、五花腩、雞蛋、香菇、沙葛等食材,均需要洗淨切開。
    
    樂平大包放入雞肉、五花腩、半隻雞蛋、香菇、沙葛等餡料。(攝影:賴基潤)
    炒是製作餡料的關鍵一步。雞蛋蒸熟一分為二即可,其他食材則要入鍋爆炒融合為餡料。五花腩充分出油後,放入沙葛和胡蘿蔔充分吸收油和肉汁,大塊的雞肉和香菇則同時入鍋,不斷翻炒後,餡料的香味便縈繞廚房。
    大包麵皮的製作也頗有講究。一般的做法是先和一大團面,再平均分成八份,保證包子大小均等。將麵團擀成麵餅後,加上半隻雞蛋和炒熟放涼的餡料,進行「花瓣」式封口。包好之後,放置一旁等待發酵1小時,就可以放到蒸籠裡去蒸。
    
    樂平大包的製作過程主要包括」切、炒、和、封、蒸「五個步驟。(攝影:賴基潤)
    一個大包重達1斤,因此樂平大包的蒸籠要比尋常蒸籠高四五釐米,一個蒸籠只能蒸8個大包。蒸上18分鐘,一籠籠熱辣燙手的大包就新鮮出爐了,肉香、醬香、面香隨著蒸汽不斷飄出。
    蒸熟的樂平大包正中開裂,鬆軟到用手指輕輕一按就凹陷,手一拿開就會慢慢自然彈起。用小刀將大包像切蛋糕一樣切開,送入口中,頓覺鹹香中帶點甜,絲毫不覺肥膩。
    
    大包包好後,在蒸籠裡等待發酵1小時,就可以開始蒸。(攝影:賴基潤)
    做大包21年,守護傳統樂平味
    作為樂平大包的非遺傳承人,陳瑞銘卻不是土生土長的樂平人。
    陳瑞銘來自廣東陽西,與樂平大包的緣分要從1999年說起。當時,他是深圳一家酒店的糕點師傅,因為老闆來三水開餐廳,便跟隨來到樂平鎮當廚師,學習做樂平大包,一做就是21年。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各式各樣的點心不斷出現,曾經風靡廣佛的正宗樂平大包,只有陳瑞銘經營的小店堅持在做。「如果有人傳承樂平大包的技藝和口味,我可能就不會堅持做了。」陳瑞銘今年48歲,曾經也想過放棄做樂平大包。
    
    蒸熟的大包,鹹香中帶點甜,絲毫不覺肥膩。(攝影:賴基潤)
    「炒大包的餡,比我做一桌菜還麻煩。」陳瑞銘說,做大包是件辛苦的活,從麵粉到熱騰騰的包子,需要約4個小時的工序。此外,隨著物價飛漲,原材料越來越貴,做大包的利潤越來越低。因此,感興趣的學徒並不多。
    「樂平大包是樂平鎮的特色美食,總不能讓它消失吧。」儘管做大包又苦又累,利潤也不高,但食客的支持是陳瑞銘堅持的動力。因為做工細緻口味佳,除了本地街坊外,還有廣州、順德、肇慶的客人專門來吃。
    
    樂平大包重達1斤,外觀比成人手掌還大。(攝影:賴基潤)
    為方便短暫儲存和外地食客打包帶走,陳瑞銘還將新鮮出爐的樂平大包放涼,裝進大小如A4紙的包裝袋,進行抽真空處理後放入冰櫃。
    樂平大包的麵皮味、肉餡味、醬汁味,也是歲月流轉中的人情味。它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等情感交融,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談及未來,陳瑞銘說:「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看到大家喜歡吃就是最大的幸福,希望樂平大包的手藝可以流傳下去,為更多的樂平人留住鄉愁。」
    來源:「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